广东的特色文化是什么?

广东历史悠久,文化独特。主要有四部分:广府文化、茂名文化(如当年)、潮汕文化、客家文化。茂名周边年节是广东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茂名、化州、高州、电白、信宜、吴川周边农村每年都会举办年节。山塘是中国民间慈善的典范。广东粤菜和潮州菜(又称潮汕菜)闻名全国。看看现实,我们可以看到潮州菜是当今中国最大的菜系!广东粤剧和潮剧属于中国十大地方戏。广东音乐、潮州音乐的优雅魅力飘向世界各地;潮汕粗犷豪迈的歌舞,是南方艺术林中的一朵奇葩。开平碉楼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客家围屋被认为是中国汉族南迁文化的代表建筑,潮汕民居则古典典雅。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5年到2002年,广东省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为604100亿元(不含基建),占全国文化产业总产值的13.58%,居全国首位。八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了一批投资规模大、设备先进的现代化文化设施,举世瞩目。全省共有文化机构2427个(不含电影行业,下同),文化人员22570人,初步形成了艺术创作与表演、群众文化、公共图书馆、电影发行与放映、文物与自然历史、文化市场等骨干网络。形成以国营文化和社会办文化为基础的广东文化新格局。

广州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是国内一流乐团,广东实验现代舞团是国际知名舞蹈团。已建成或在建的标志性文化设施有省博物馆新馆、星海音乐厅、深圳音乐厅、东莞大剧院等。山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居全国首位。在国家最高社会文化奖项“群星奖”评选中,广东省连续两年获得总分和金牌数全国第一。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水下考古基地位于广东。1997、2000、2001,部分项目被列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2年,广东音像城销售额达到16亿元,占全国批发量的70%。连续五年,文化团体内外对外文化交流总量全国第一。然而,人均博物馆和图书馆数量很低。

粤剧

粤剧,又称话剧或粤剧,起源于南戏,明代嘉靖年间开始在两广出现。是揉合合唱、乐手演奏音乐、舞台服装、抽象形式等的表演艺术。粤剧的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最初表演的语言是中原音韵,也称为歌剧院普通话。到了清末,文化人为了宣传革命,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让广州人更容易理解。粤剧被列入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粤剧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粤剧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和中南美洲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演出。粤剧是中国南方的主要剧种之一,融合了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益阳、昆山、梆子等剧种,并吸收了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以梆子(京剧称为西皮)、黄儿为特色。

潮剧

潮剧,又称潮剧、阴超戏、潮调戏、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汕方言区。它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已有430多年的历史。它是宋元时期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变而来,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等剧种的特长,并结合了潮音乐等地方民间艺术,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潮剧的语言从一开始就不使用潮州话。从明代刻本《采花女补金花全集》中可以看出,此时的潮剧主要以潮汕方言唱腔为主,但其部分唱腔和道白带有“官腔”的标记,这表明潮剧在由南戏演变的过程中,最初可能使用官腔,然后逐渐降低官腔的分量,最后完全地方化。

广东汉剧

广东汉剧过去被称为“随机戏”、“外江戏”、“星美汉剧”。1933年,广东大埔县人钱热存汉剧大纲,定名为汉剧。此后约定俗成,一直沿用至今。流行于梅县、汕头、粤东北及粤闽赣交界地区。实际上它来源于皮春合流后的徽剧,属于以西皮、黄儿为主要声部,用中州官话演唱的剧种。清代雍正至乾隆时期,徽剧传入广东后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