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基础

一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命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中国已建成全面、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从2016年到2019年,中国工业增加值从24.54万亿元增长到31.71万亿元,年均增长5.9%,远高于同期世界工业2.9%的年均增速。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的带动作用增强。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从2019年的1339000件和404000件增加到14010000件和453000件。现代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保障作用有所增强。2019年末,实体经济人民币贷款余额151.6万亿元,同比增长12.5%。2020年前5个月,中国制造业新增贷款1.4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为2014年以来最快。人力资源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增强。2020年,高考进行了重大改革,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围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专业人才,开始补齐基础研究短板。

二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开展,企业数量2065.438+09日均增长654.38+10万以上;新兴产业持续增长,传统产业加快升级。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从2016年的159.1上升到2019年的332.0。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2019年,高技术制造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3804.0亿元,投资强度2.41%,比上年提高0.1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占商品出口总额的28.3%。

第三,积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中国致力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优化现代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等顶层设计已经完成,正在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完成新一轮规划,大力推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发展要素优化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按下“加速键”;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差距逐步缩小。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64,比2015年下降0.09。

四是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国大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提高现代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两次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推动了“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被写入联合国2344号决议,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正式开通,开启了高质量服务世界、造福人类的新篇章。

五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完善现代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整合各种资源优势,为高质量经济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撑。将数据确定为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为大数据产业化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形成了发展生产力的强大动力;继续推进减税降费,特别是2019年推出的2万亿元减税降费计划,显著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有效拉动了内需,促进了消费的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