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必看的十部电影。

欣赏和观看电影不仅仅是摄影师的专利。拍静态照片的摄影师也能从中得到很多教训。从摄影师的角度欣赏电影,讲究的不是演员对表演的投入,也不是惊心动魄的视觉效果。那么,摄影师选择电影的基本条件和理由是什么呢?首先,最重要的是光线的角度和环境。其次,场景的选择。为此,我们选择了以下十部电影,它们的场景令人难忘,我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

这些电影大部分都能在正版DVD上买到,但也有一部分极为罕见,这也说明了它们的珍贵。

1.巴拉卡(天地)

摄影师的专利,拍静态照片的摄影师,也是。

巴拉卡(Baraka)是伊斯兰教古苏菲派词汇,意为“祝福”。

这部电影刚上映时好评如潮,被一些疯狂的影评人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纪录片”。几年前甚至有人声称,如果被流放到荒岛上,唯一愿意带的电影就是它了。影片以地球和人类的进化,以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背景。从头到尾没有对话。眼前的风景从何而来,完全是观众自己想出来的。

据说,导演罗恩·弗里克为了拍摄这部电影,花了14个月的时间,带着三人摄制组走遍了六大洲的24个国家。* * *花费了四百万美元。对于这部不需要支付演员高额出场费的电影来说,投资是相当可观的。如此高投资的另一个原因是拍摄设备:它使用昂贵的托德-AQ 70毫米格式。同时本片的音乐效果极佳,带给你难得的视觉和听觉双重震撼。

欣赏和看电影不仅仅是拍照。

巴拉卡的场景是任何摄影师梦寐以求的。前一分钟你还在想象猕猴的人脸,下一分钟你就在日本富士山了。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印度恒河岸边的火化仪式,就在叙利亚神庙前停了下来。这是一部值得再看一遍的电影,因为内容太丰富了,稍纵即逝的浏览根本无法完全吸收。

除了布景,导演还利用电脑程序控制技术拍摄了大量延时镜头,以反映曼哈顿和东京街头的繁忙景象。这当然是动态片的特点,但是静态摄影师是否可以考虑用延迟曝光效果来表现一些繁忙的场景呢?

和这部电影一起的还有一本精美的画册,里面详细记录了拍戏的各种有趣经历。同时附上大量彩色和黑白照片。

电影,讲究的不是演员的表演,也不是。

如果说这部电影有什么问题的话,它的原创性和拍摄手法似乎与1983中一部名叫Koyaanisqatsi的电影颇为相似。有趣的是,Koyaanisqatsi的导演兼摄影师也是罗恩·弗里克。

就像这部电影怪诞的标题一样,它是献给所有了解并愿意欣赏视觉艺术的人的杰作。

2.巴里·林登(血债)

电影,讲究的不是演员的表演,也不是。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先问你一个问题:谁有f0.7的镜头?即使在工业化的21世纪,恐怕也无处可寻这样的东西。或许,世界上只有一个f0.7镜头——库布里克拍《血债》用的那个。

这个珍贵的镜头,据说是蔡司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定制的,不知何故落到了库布里克的手里。他稍微修改了一下镜头,然后把它安装在照相机上。F0.7巨大的透光度,让他在拍摄室内风景时完全可以使用烛光照明,不需要任何其他人工光源。

有了这样的利器,这部电影的构图,无论是野外风景还是室内空间,都是极其用心的,就像一幅流动的精美油画,随便拉出来就可以挂在墙上。但值得注意的是,影片有意识地使用了很多“中心构图”,尤其是在室内场景中,画面的中心点总是标有柱子、门、窗、桌椅,这也是即将到来的场景的中心,也是镜头想要引导观众的中心。从视觉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只有当对称性发生偏转或变化时,才会有一种积极的、动态的感觉。静态镜头中的这种标准对称只能产生一种沉闷的心理感觉。而这正是库布里克想要传达的:一个死气沉沉的社会,等级森严,游手好闲。

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从摄影师的角度欣赏

本片讲述的是18世纪的欧洲,当时英普同盟和法奥俄同盟剑拔弩张。巴里,一个身无分文的爱尔兰无赖和穷小子,偶然认识了一个有钱的寡妇,并借此挤进了上流社会。但他为了追求贵族头衔,与领主大打出手,最后被驱逐出英格兰。也许这部电影应该被翻译成欧洲版的鹿鼎记。

在这部电影中,巴里·林登的扮演者瑞安·奥尼尔很好地把握了小流氓的自由和道德压力。他和这部电影也获得了一系列奖项,如最佳电影艺术生奖、最佳艺术导演奖、英国最佳电影奖等等。这部时长三个多小时的电影,至少有二三十个场景值得记录为静止画面。当然,如果你没有上面说的f0.7镜头,那就试着打几个快反吧。毕竟f0.7听起来比神话还遥远。

3.顺从者

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从摄影师的角度欣赏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大导演贝尔纳多·贝尔多鲁齐的杰作。虽然在情节安排上没有采用传统的“开头——经过——结尾”模式,但该片却因为摄影师维托里奥·斯托拉罗的灵动拍摄而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光线的精致运用,罕见的拍摄角度,各种彩色滤镜的运用,都为本片增色不少。虽然是35年前拍摄的,但今天的摄影师仍然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东西,那就是跳出旧框框,创造自己的风格。

来自帕尔马的导演贝尔托卢奇后来拍摄了著名的《末代皇帝》,并在当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他的其他作品还有《遮天》、《巴黎最后的探戈》等。

4.天堂之日(爱的梦想)

欣赏和看电影不仅仅是拍照。

静态摄影师经常会谈到所谓的“神奇时刻”,也就是每天的黎明和黄昏。在这些时候,微弱而温暖的阳光使物体看起来特别美丽。但对于电影摄影师来说,由于剧情和预算的限制,往往无法选择“魔幻时刻”。显然,没有剧组愿意花大价钱请演员和工作人员围坐一天,只为了黄昏的那一刻。

唯一的特例是1978拍摄的这部电影《爱的梦》。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20世纪初的三角恋故事。导演马利克当时雇佣了两位著名的摄影师:内斯特·阿尔门德罗斯和哈斯克尔·韦克斯勒。它的大部分镜头都是在黄昏时拍摄的,所以获得了1978的最佳摄影奖。

总之,这部电影的情节很离奇,经不起推敲。然而,无法掩盖的是其出众的视觉效果。以下是内斯特·阿尔门德罗斯在电影结束后的感受:

摄影师的专利,拍静态照片的摄影师,也是。

“马利克告诉我,他想拍一部注重视觉效果的电影,通过视觉效果来讲述故事。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视觉效果的重要性,很多导演更看重演员。然而这是一部用视觉效果说话的电影。这部电影是关于电发明之前的事情。没有电灯,所以光线通常很弱,完全依靠窗户透进来的光线。这就是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

“所谓的神奇时刻,其实是一种委婉的说法,一天不超过25分钟。这时太阳刚刚落山,天还没有黑下来,但是看不到太阳。这段时间的光线是最柔和的,往往有神奇的效果。有时候,我们每天只能拍20分钟。但是真的很值这个钱,电影效果很好看,很浪漫。”

5.梦想

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从摄影师的角度欣赏

这是日本电影皇帝黑泽明的梦的草图。全剧由太阳雨、桃花源、雪、隧道、乌鸦、红色富士山、哭泣的魔鬼、水车村八个梦境组成。这八个梦几乎贯穿了战争与和平、社会与人生等人类生活的所有主题。不同的梦境有不同的场景,用不同的颜色,把人类面临的所有主题一一呈现。超现实的视觉效果在当年相当引人注目。

抛开日本的民族特色,这部电影给静物摄影师最大的启发就是尽可能挖掘内心深处的想象力。很多摄影师受困于铺天盖地的业务工作或“上层意见”,无法充分发挥灵感。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摄影师总是应该尽可能地追求自己的灵感。摄影师的相机拍出来的东西,既要反映现实,又要尽量反映他心中的想法。在这部电影中,黑泽明大胆地使用了非常明亮的颜色,从明亮的春光到寒冷的隧道。也许每个人都有一个多彩的梦。

总之,《梦》不仅仅是黑泽明个人的宣泄。今天,我们的感情和感受被烂片弄得越来越平淡和粗糙。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这样一个真实的童话,而不是那些让人看起来越来越傻的傻逼教科书。

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从摄影师的角度欣赏

6.末代皇帝

这是另一部贝图奇电影。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导演来说,拍摄末代皇帝溥仪的故事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贝图奇成功完成了这部跨越59年(从1908年到1967年)的电影,使其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故事波澜壮阔,多姿多彩,蔚为壮观。

故事开始于1950年冬天:清朝皇帝溥仪作为战犯从苏联被押回中国。火车到达中苏边境的满洲里火车站后,溥仪认为这会要了她的命,于是溜进卫生间试图割腕。中国战犯管理所所长发现情况有异,敲了敲卫生间的门。敲门声让溥仪陷入回忆...

色彩的运用绝对是这部史诗的亮点。贝尔图奇和摄影师维托里奥·斯托拉罗使用了非常罕见的色调来渲染气氛。有人说,这部电影的真正主角不是尊龙,而是摄影师斯托罗。比如溥仪的童年,他的生活还是多姿多彩的,这个时候的颜色主要是橘黄色和明黄色。(溥仪在回忆录中也说过,小时候因为身边的物件大多是代表皇帝的黄色,所以他认为一切本来就是黄色的。)到了“伪满洲国”时期,影片基调转为沉郁的靛蓝。而当他受到毛主席关怀,接受再教育时,他的颜色变成了素灰。在溥仪生命的最后阶段,色彩逐渐趋于柔和,暗示了这个历经沉浮的男人的最后意识...

1998年,贝图奇出版了一本书《末代皇帝:多次拍摄》。在这本书中,他详细阐述了《末代皇帝》中色彩应用的经验。作为一个静物摄影师,你应该知道一张照片的基调是非常重要的,它极其微妙,很难把握,甚至可以在不经意间引导观者的情绪。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故宫的影视剧很多,但真正能捕捉到故宫宏伟的却很少。虽然是一个意大利导演的作品,但《末代皇帝》足以为中国很多“清宫戏”树立榜样。

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从摄影师的角度欣赏

这部电影在西方上映后。立刻掀起了一股“中国热”。1988年,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揭晓,末代皇帝一举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服装、最佳作曲、最佳剪辑、最佳音效、最佳摄影、最佳艺人9个奖项。

7.举起红灯笼。

作为一部心理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在色彩的运用上很有讲究。张艺谋不愧是摄影师,不同色调的反复出现让观众的心情随着剧情起伏。乔老爷要在哪位女士的房间过夜,那位女士的门前挂着红灯笼。经典的三色印刷法的运用,使得本片的红黄非常鲜艳,这在西方电影中并不多见。同时,各种五颜六色的衣服也让影片更加精致。

欣赏和看电影不仅仅是拍照。

这部电影获得了众多荣誉:第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电影之一;第4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国际影评人协会奖、天主教影评人协会奖、金格里造型特别奖、维拉尼奥塔特别奖;美国第6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意大利国家奥斯卡“大卫奖”最佳外语片奖和最佳外语片女演员提名(巩俐);意大利米兰电影协会为观众颁发了年度最佳外语片一等奖。

8.第三个人(第三者)

由于数字技术的应用,这部电影有机会被制作成DVD,成为黑白时代的不朽记忆。

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从摄影师的角度欣赏

从拍摄手法上来说,这大概是电影史上第一次把镜头放在角落里表达焦虑和不安。同时,有意识的广角畸变和浅景深镜头也加剧了影片的冷色调。大量光影的运用有效地调动了观众的注意力。全片如噩梦般震撼,令人难忘。

与之前的彩色电影相比,这部黑白电影是否显得有点过时?但如果你仔细观看这部电影,你会重新领略黑白光影的魅力——单色魔法。这部电影曾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第2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奖、英国电影学院最佳电影金奖,并被评为英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最佳影片。

9.光的幻象(光的图像)

摄影师的专利,拍静态照片的摄影师,也是。

严格来说,这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纪录片。在这部影片中,我们也可以找到很多上面介绍的影片。比如《梦碎的日子》的摄影师内斯特·阿尔门德罗斯(Nestor Almendros),死前接受了这部电影的简短采访。还有末代皇帝的摄影师斯托罗等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导演控制了摄影师的拍摄手法。比如《罗斯玛丽的宝贝》的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在采访中多次提到,有时候只要把镜头再移动几厘米,就能大大提高电影的效果。《冷血》的导演康拉德·霍尔(Conrad Hall)在接受1967采访时,提到了他是如何选择和建造一个牢房的,在这个牢房里,罗伯特·布莱克扮演一个即将走上绞刑架的杀人犯。雨水不停地敲打着栅栏。霍尔发现,如果将相机放置在某个角度,雨滴的影子看起来就像布莱克脸上的泪水。这个镜头后来成了电影院的催泪弹。

这部电影由数百个电影片段组成。影片结束后,你会被镜头背后的灵感和魔力深深打动。静态摄影师也会从中受益匪浅。这是一部摄影科教片,数百个片段将指导你如何使用光线,如何选择合适的色调,如何让你的影片成为经典。

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从摄影师的角度欣赏

这部电影按照年代分为三部。第一部分是无声电影时代。第二部分是叙事黑白电影时期。第三部分是彩色电影时期。最后,影片探讨了如何利用不同的色彩来唤起观众的情绪。

10.有翼的迁徙(鸟儿和梦想飞翔)

这是一部关于野生动物的纪录片。相信很多摄影爱好者都有过拍鸟的经历。长角加连拍?那只是小儿科。让你看看这个疯狂的法国导演是怎么拍鸟的。

在数百万美元的资金支持下,导演克鲁索德雇佣了一个450人的拍摄团队。拍摄工具包括热气球、小型滑翔机,甚至是内置摄像头伪装成鸟类的小型飞机。第一年基本不开枪,只是跟着鸟到处跑,熟悉了,就对它们不再警惕了。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他们的拍摄团队(包括50名鸟类专家)追踪了40个国家的鸟类,并将所有结果浓缩成一部98分钟的电影,平均每225分钟只拍摄一分钟的素材。效果自然非常真实感人。

DVD版本有50分钟的幕后花絮。可以看出,摄制组不遗余力地驯养了一群鸟,让它们习惯了飞机的轰鸣声,用来拍摄航母和工厂里的场景。摄影师需要和新生的大雁培养感情,模仿它们的歌声,和它们一起游泳,让它们觉得摄影师是它们中的一员。正是这种不可思议的耐心情感培养,才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特写和实拍。作为一部纪录片,《鸟与梦飞翔》在法国能达到250万票房绝非偶然。漂亮的图片,好听的音乐。震撼人心的镜头,是一部完整完美的交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