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看待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属于中医震颤综合征的范畴。
震颤综合征是一种以头部或四肢的抖动和颤抖为特征,不能自控的疾病。轻者表现为摇头、表情木讷或手脚轻微颤抖。严重者可出现头部抖动、四肢止不住抖动,甚至四肢焦虑,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这种病也叫“振动”、“扑动”、“震颤”。
此病在《内经》中已有认识。《苏文志珍大论》说:“一切风眩皆属肝。”它的“跌”字是颤抖的意思。苏文《精脉论》中有“骨为髓之府,久而不能立,行而筋骨必疲”之说,苏简《五常政治论》中有“其病抖”、“头晕目眩”、“振重”等描述,阐述此病主要症状为肢体抖动,属风现象。明代娄英《药扑纲目》说:“抖,抖;震动,运动也。风火乘摇之象,慢于狂。”又指出:“风致震颤,即风影响肝经,上气不正,使头摇,手脚颤。”“这种证多是风热结合,有的是风寒,有的是风夹湿痰,所以治疗方法不一样。”肯定了《内经》中肝风内生的观点,扩展了病因病机的内容,阐明了风寒热邪、痰湿均可作为引起风致颤的病因,并指出该病不同于麻风病。王肯堂的《辨证论治颤振准则》进一步指出:“此病在壮年时少见,但中年以后好发,尤其是老年。老年人阴虚血虚,治之极难,无水控火,治之极难。”“对于轻症者,应由人考虑补金平木、化痰抑气的方法。
中风、手足抽搐、星星附粉、独活粉、金牙酒,适合无热者;毁肝丸,抑火平肝,化痰止颤,适用于有热者;气虚而振者,参术汤以补之;心虚震动,补心丸养之;夹痰,引痰汤加竹沥;当老人在发抖时,应该给他吃一片药。对该病的特点、预后和治疗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讨论。孙一奎《赤水朱轩扑门》也提出气虚血虚可致震颤证,治法为“气虚可致震颤,用肾舒汤”、“血虚可致振,用秘方安心”。另外指出:“木火盛,肾阴不盛,下虚为实,实为痰火,虚为肾虚。”治疗宜“清上补下”时至今日,上述治疗方法仍有临床价值。清代至清代,张璐《张仪彤扑》系统总结前人经验,结合临床实践,全面阐述了颤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后,认为本病多由风、火、痰、虚所致,并列举了十余个相应的治疗方药,日益丰富了对本病的理、法、方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