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麻怀节的由来是什么?

麦兜节的由来

在桂西红水河畔,正月初一,巴马的壮族人陶醉在古老的马怀格河喜庆的铜鼓声中。相传,侍女女神是雷王的女儿,掌管雨水,使大地有利。有一年,壮族有一个叫林东的年轻人,因为失去了母亲而非常痛苦。他听到屋外青蛙呱呱叫,一时不耐烦,就用热水浇青蛙,直到青蛙死了,伤了,逃了。从那以后,青蛙不再叫了,天也不再下雨了。世界开始变成一场灾难。林东吓坏了,奉上帝之命,去找布洛陀河的母亲姐姐罗佳向青蛙女神道歉。于是林东很快在元旦敲开铜鼓,邀请青蛙女神回村过年,并邀请数千人来埋葬这只死去的青蛙。后来世界受到青蛙女神的庇佑,风调雨顺。从此,巴马东兰的壮族人民每年都要庆祝麦怪节,并向麦怪献祭。

女仆乖日的习俗

每当农历正月初一破晓,人们敲起铜鼓,成群结队地去田野里寻找冬眠的青蛙。据说最先发现青蛙的人运气好,被称为雷王的女婿,成为当年青蛙的首领。首领会带领大家点燃烟雾炮向雷王报告人祭的喜讯。人们把青蛙带回村子,放在轿子里。从初一到月底,白天孩子们提着青蛙绕村一周,向家家户户祝贺;晚上,他们被抬到亭子里,人们在那里跳舞唱歌以示守夜。守灵和乡村游后的第25天,迈德瓜伊节达到高潮。这一天,人们选择吉祥的时间,抬着轿子来到埋葬青蛙的地方,打开去年埋葬青蛙的宝棺。如果青蛙的骨头是金黄色的,说明今年是个好年景,全场顿时如铜鼓齐鸣,齐声欢呼。如果蛙骨呈灰色或黑色,说明年景不好,所以人们烧香祈福消灾。然后举行了新青蛙的埋葬仪式。葬礼结束后,男女老少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将蚱蜢的灵魂送上天堂。那天晚上,人们狂欢了一夜。

麻怀节的过程

1.找个乞丐。正月初一早饭后,大人小孩成群结队下到地里找蚂蚱。按照惯例,他们带两个,一男一女。交给活动负责人把蚂蚱装进一段截好的竹筒(叫“蚂蚱棺材”),绑在一起,表面用彩纸糊上。第二天,少年们背着“蚱蜢”走遍了这个村子的所有家庭,并宣读了他们的问候。恭喜主家新的一年万事如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2.牺牲蚱蜢。正月十五,在马怀坟前竖起五六米高的彩纸条幅,祭祀,敲铜鼓、皮鼓,祭祀马怀。

3.埋葬蚱蜢。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埋葬日期和习俗。以巴畴乡巴英屯仪式为例。在埋蚂蚱之前,把去年的老骨头拿出来,观察它们的颜色。据说黄色的骨头预示着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骨头发白干枯,庄稼歉收,棉花却丰收;在象牙色的黑色中,庄稼、人和动物遭受疾病和灾难。然后,一位老人背诵了祭祀词,并埋葬了新的蚱蜢。

4.化妆表演。葬礼前,其他村子的年轻人不断赶来。这时,两个老人戴着面具,用破布烂蚊帐把自己裹起来,扮成“马花怪公”和“马花怪”,在一群戴着七丑面具、手持棍棒的“马花怪子”的护送下走进人群,他们自动让出了一条三四米宽的过道。

马槐是壮族的信仰,也是马槐节,是一个极具特色的习俗,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壮族人不了解自然而衍生出来的文化产物,是一种文化表达。

黑色壮族的春节习俗和浪漫节日

每年一到春节,我们壮族人就像我们的兄弟一样,非常重视这个传统的民族节日。时至今日,回忆起壮族独具特色的过年习俗,依然令人回味无穷。

难忘的春节习俗

南宁周边壮族聚居的地方,农村随处可见购买年贷的村民。

家乡武鸣的壮族和汉族一样:每年腊月二十三到腊月三十这段时间,称为“清尘日”。按照汉族民间的说法,由于“尘”与“陈”谐音,春节扫尘有“除陈不新”之意。壮族人的本意是一扫旧年所有的晦气和霉运。这一习俗寄托了壮族人民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祷。“清尘日”到来时,壮族家家户户都会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皿,拆洗被褥窗帘,打扫庭院,掸去蜘蛛网,疏通明渠涵洞,随处可见迎接春节的欢乐气氛。壮族的“清尘日”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壮族的春节虽然受到汉族春节的影响,但其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都有自己的特点。除夕到来时,南宁周围的壮族人都忙着杀猪、鸡鸭、包粽子、做年糕、缝新衣、贴春联。例如,在记者的家乡武鸣义岭村,壮族村民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过除夕。除夕夜,一些村民会用猪头、阉鸡和糖果庄严地祭拜祖先。大人们围坐在壁炉旁,聊着往事,守着除夕;孩子尽情玩游戏,大人通宵不睡不受干扰。到了晚上,大约11左右,各家各户的村民都在门前挂起长长的鞭炮,等鸡叫时燃放。自古以来,村民们都遵守这个规则:在那天晚上,公鸡在开炮前第一次啼叫。放鞭炮时,能与公鸡报晓同步的鞭炮最吉利。村民们把这种习俗称为“压鸡嘴炮”。之后,每次鸡叫的时候,都会燃放一阵鞭炮,直到天亮。这种烧枪的习俗在壮族地区非常普遍。

春节的第一天是中国新年中最隆重的一天。黎明时,村里的老人会给孩子们穿上新衣服。子女对老人说“拜年”后,老人会把刚发的压岁钱装进子女的口袋,在大厅里把子女叫到桌前。子女面对先人后,老人要在新的一年里给子女进行励志教育。老人还要特别交代:今天出门,遇到村民要说吉利话,千万不能说不吉利的话等等...

大年初一,在武鸣的很多壮族村落,家家户户门口随处可见春联。可以看到人们盛装打扮,人人喜气洋洋,相见互道吉祥话。上午9点左右,村民会邀请舞狮队来舞狮。此时,这些壮族村落沉浸在锣鼓声和鞭炮声中。早上10左右,村民的邻居会互相拜访祝贺前辈,大人会给前来拜年的孩子带着利息钱。每年这个时候,闹矛盾的村民拜年后,矛盾就消失了,大家就和好了,一起喝酒。据上了年纪的村民说,在旧社会,大年初一晚上,很多村子都会请南宁剧团来唱大戏。村与村之间的青年男女经常用歌声来抒发感情,到处一片欢乐的景象。

旧时南宁周边的壮族有这样一个习俗:大年初一中午前,村民一般不杀生,不用刀,不用火;初二过后,我要出村走亲访友。农历大年初一过后,在壮族村寨的村道上,随处可见肩上扛着礼物的壮族村民。他们满心欢喜地寻找着亲人和朋友。

近20年来,壮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壮族人过年,除了保持几千年的传统习俗,过年更文明进步。

春节期间,壮族乡镇人民举行民歌、球类运动和文艺表演来庆祝春节,春节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壮族的乡村道路上,随处可见壮族村民开着汽车、摩托车走亲访友。村民们把走亲访友当成了如何致富的“交流会”。

黑色的坚强人生

石头缝里穿黑衣服的壮士认为,祖先的坟墓是搬不走的,要和后代永远在一起。走近黑衣庄村口,可以看到房屋或菜园附近,盖着瓦片的坟墓。从远处看,它就像一个埋在地下的小屋,只有屋顶露在外面,非常显眼。农文屯的一座长方形瓦盖墓是李的第一代祖坟,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离房子只有5米左右,坟头周围种着新鲜的蔬菜。选择黑衣人墓地是为了请巫师占卜。占卜时立一个彩蛋,彩蛋落下的方向作为墓地。不管是谁的地,主人都热情地给他。这叫“生者不与死者争”。

在山里,一座又一座的山到处都是黑暗。石头,“九分石头一分土”是他们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黑衣人住的是干栏木建筑,一般分三层。一楼用来养猪养牛,二楼用来住人,三楼作为仓库。甘兰建筑以石木结构为主,工艺简单粗糙。底部由抛光的实心石柱支撑,建筑用木头建成凹形。

村里没有客栈招待外地人,但热情的黑衣人欢迎你住进任何一家。晚上睡觉很爽,一年四季都像装了“自然空调”。雨后清晨起床,可以看到云朵淹没了整个村庄,木楼上的瓦片和边角都隐藏在涌动的云朵中,妩媚动人。

黑衣服坚强善良。他们对客人、孩子和老人都很友好。为老人着想不仅体现在饮食起居上,在所有的节日活动中,老人都特别受到尊重。最小的孩子应该向最年长的人赠送一条象征吉祥和幸福的“金腰带”。

每当有外地游客,黑衣壮士们就穿着黑衣服,踩着鼓,走出各自的木屋,奔向村头的简易操场。这一幕就像一群黑蝴蝶从树林中飞出,扑向灿烂盛开的花朵。整个村庄变得美丽而神奇。他们为游客表演红舞、生日舞、黑枪舞、打布舞、团结舞。这些舞蹈源于他们的生活,有的反映了他们反抗外族入侵的战争;有的体现其待人接物的礼仪;有的体现了对老人的尊敬;有些反映了他们在打孔布做新衣服和准备见爱人时的喜悦。演员们虽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但是他们用娴熟的舞步表达了一种淳朴的感情,大山的魅力通过他们巧妙的舞蹈动作诠释的淋漓尽致。

黑衣壮族最直观的传统文化就是服饰。据那坡县长期研究黑衣壮的学者介绍,黑衣壮以“黑”作为穿着和民族的象征。首先,与历史上土司制度的规定有关。在土司统治庄的明清时期,规定所有土人只准穿青黑色。其次,黑衣人起源的传说也决定了黑衣人的形成和延续;黑衣服至今还保留着穿黑色的传统,主要原因是“以黑为美”的审美观深入人心。同时,穿着的实用性与大方、简约、美观的风格有机结合,提升了黑衣人和壮族服饰文化的内涵。

一个黑衣壮汉穿着一件前盖很大的夹克,配上裤腿很宽,裤头很大的裤子。这种服装便于他们在山里工作和行走。传统男装也有缠几圈的黑布头巾,腰间系红布或红绫带,以示驱邪辟邪,也表现男性威武勇敢的精神。

女装更有特色。无论老少,都喜欢穿紧身短上衣,大右盖,葫芦形短腿圆领。下身搭配裤腿宽、裤头大的裤子。腰间系着黑布做的大围裙,戴着大黑布头巾。它的围裙又宽又长,穿起来可以绕全身扎一圈以上,裙底垂到小腿;围裙不仅可以用来装饰,比如在裙角系一个三角形到前腰,以示别致和美观;你也可以把裙子底部翻起来当行李。这在走亲访友、赶上歌会、去父母家的时候特别有用。工作的时候,还可以做一个水桶形状的袋子,里面放一些豆子和杂粮。女人戴的头巾都是自己织染的黑色长布。戴的时候,先把它们包在头上,再把它们折成菱角的形状,盖在头上,然后两头挂在肩上,不仅看起来简单美观,还可以当帽子遮阳。黑衣女强人聚在一起,在黑暗中表现出庄重美、稳重美、和谐美。她们的裙边、袖口、裙边、头巾边都用红布或黄布剪成小束,有的则用红、黄、蓝丝线绣成波浪线,使红、黄、蓝细线在黑中露出,优雅明亮,层次美、精致美在色彩协调上更为突出。女人的衣服都是自己巧手缝制的。

黑衣女强人戴的银领,两头形似鱼,像两条鱼之间的吻。双鱼座亲吻银领是黑衣人结婚的必备之物,可见黑衣人有鱼图腾崇拜的信仰。历史上,在壮族传统的稻作区,人们相信人死后变成鱼,然后投胎为人。在采访和拍摄庄黑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很多小女孩也戴着双鱼座的银吻项圈,这说明庄黑崇拜文化的传承已经演变成了自己的传统。

黑衣女强人最美的点缀就是头饰。女人长大后要盘发髻,插入发簪、头笼、头叉、头花中,再用玉环珠包裹头花;头饰一般有六种,只有未婚女青年或尚未出夫家的已婚妇女才能佩戴;离开丈夫家的女人只穿叉子。

黑衣女强人的配饰很多,耳环、耳坠、玉珠、项链、项圈、手镯、戒指。大部分来自于结婚时父母带来的传家宝或“浮财”。最有意思的是,大部分女性都喜欢把门牙镶成金色,以显示自己的美貌和身份地位。

现在很多穿黑衣服的年轻人平时穿着都很随意,已经从“全黑”变成了“蓝上加黑白头巾”的所谓二代服装。但是,在传统节日和庆祝活动期间或外人来访时,他们在服装和配饰方面仍然非常小心。尤其是女生,要打扮自己或者对方。

今天,那坡黑衣壮仍然保留着传统的靛蓝染织工艺,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黑衣壮是不折不扣的民族文化,自种、自织、自染、自穿。在农文屯,有一块埋藏很深的天然石头。古代村民将石头凿成染井,是农文屯最古老的靛蓝染井。每到靛蓝收获季节,全村人轮流将收获的靛蓝叶子浸泡在这个染料井里。现在这口石井已经干涸,但墙上仍有浓浓的靛蓝色。

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黑衣壮总结出一整套靛蓝染色经验。农文屯每家都有纺织机和用石头凿成的染缸。织好的布要用靛蓝浸洗几十遍,然后用牛胶和猪血煮染,再烘干成黑布。最后必须经过多次打浆和木棒击打,才能制成坚实、平整、黑色的成品布。这个过程充满了黑衣人独特的生活气息和传统习俗的诗意。栏杆上晾着一条条靛蓝布,空间里散发着靛蓝的香味,靛蓝染织文化的氛围很浓。黑衣人的靛蓝染织工艺,既是黑衣人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黑衣壮族人爱“浪漫节”

每年农历正月初十,是黑衣壮族的“浪漫节”。《爱的种子》中的年轻男女在百年老树下或大草坪上相遇。红丝带是壮族黑衣青年男女的重要信物和吉祥物。把写有生日的红丝带扔进大簸箕里,搅拌后每人自己画一张。红丝带上写的名字是你的梦中情人。青年男女唱着情歌,通过“红线爱情”互赠信物,定下终身。歌曲体现了黑衣人的生活理想,以及他们灿烂多彩的历史文化,体现了他们坚韧不拔、乐观向上、朴实勤奋的优秀品质。

黑衣壮至今严格执行族内通婚制度,但绝对禁止近亲结婚。最主要的原因是遵守祖先的传统,为了保持族群的纯粹传统。千百年来,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环境也是族内婚姻长期存在的原因。至今黑衣服的青年男女都喜欢在本屯村找恋爱对象。

青年男女虽然可以通过歌会等场合自由恋爱,但必须征得父母同意,并经过媒体雇佣、约见、交钱等一系列礼仪。婚礼很奇怪,也很有趣。婚礼在晚上举行。新娘出门,父亲和哥哥不能看着她出门。新娘出门后,不能回头看家人,更不能回去。否则被视为凶兆。新娘到了男方家,进了洞房,对于送洞房的饭菜,只能象征性地吃一点。午夜时分,当公鸡第一次啼叫时,新娘必须带着伴娘悄悄回到父母家(不管路途有多远)。

之后每个月男方的姐姐或者大姐去女方家接新娘,去男方家帮忙两三天。两三天后,新娘回到娘家,和父母兄弟住在一起。如果是三五年,要等到新娘怀孕生了孩子,新娘才会在男方家安顿下来。至此,夫妻二人便朝夕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