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过去60年的科技成就

新华网北京9月21日电题:“国家富强才能科技繁荣,科技繁荣才能国力强盛”——四位院士谈新中国成立60年来工程科技的重大成就。

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载人航天...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先后建设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工程技术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1在中国工程科技60年成就座谈会上,一些经历过这些重大工程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深有感触地谈到了这些工程的建设过程和巨大成就。

青藏铁路:中国铁路建设的历史性跨越

“伴随着新中国60年的光辉历程,几代铁路人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运输支撑。”原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院士说。

路网规模跃居世界前列,列车运行速度显著提高,高速铁路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孙永福一一列举了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但他最自豪的是中国通过自主创新建设了世界级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工程凝聚了几代铁路人的心血."孙永福说,在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和施工人员在充分借鉴世界铁路先进技术的同时,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包括冻土工程成套技术、高原卫生防护技术、高原环境保护技术和高原铁路运营装备技术的创新。

“青藏铁路开通以来,全线设备、人员、管理经受住了高原季节变化的考验。”孙永福欣慰地说:“前两天我又去看了一遍,现在运输情况还是很正常的。”

载人航天: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航天科技是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50多年来,中国独立自主地开展航天活动,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少的投入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说。

“中国航天事业经历了艰苦奋斗、支撑发展、改革振兴、走出去等几个重要时期。目前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和水平。”王永志说,中国航天科技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配套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够试验各种导弹、发射各种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试验基地,还建立了由国内外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和中继卫星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和应用体系。

“目前,我们在载人航天技术、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式火箭技术和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方面,已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在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和空间微重力实验的研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王永志说,“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培养了一支素质好、基础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形成了可以代代相传的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

三峡工程:中国水利建设的骄傲

三峡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控制工程。原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陆院士对三峡工程有着特殊的感情。

陆曾参与三峡工程建设中总平面布置、交通运输、导流围堰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技术和管理问题的研究和决策。他认为,三峡工程是一项巨大的防洪减灾工程,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工程,是长江重要的航运工程,也是一项巨大的生态环境工程。

“长江三峡工程是中国工程科技的胜利,因为人类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用工程措施改变自然状态,使之更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鲁对说:

大庆油田: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石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60年来,中国在油气勘探、开发、储运和利用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为中国国民经济健康、快速、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石油地质勘探专家翟光明院士说。

翟光明曾参与中国多个大油田的勘探,包括大庆油田。他说,大庆油田从1959发现开发至今,已经50年了。随着科技和各项技术的发展,已连续27年稳定生产原油5000多万吨,累计生产原油23亿吨。“这也是世界罕见的。”

“大庆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壮大树立了榜样,引领和推动了中国石油工业的持续健康深入发展,使中国石油工业从东方走向西方、从陆地走向海洋、从国内走向国际,建成了大庆、胜利等24个大型油气生产基地,年产原油2亿多吨、天然气6543.8亿立方米。”翟光明说。

他说,展望未来,中国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挑战是巨大的。“我相信,依靠科学理论创新,转变观念,积极面对,科学发展,中国石油工业一定会为中国经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峡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伟大的水利水电工程。它的构想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经过几代中国人的不懈探索,新中国开始了实质性的大规模勘探、设计、规划、调查和论证。”卢说,改革开放时代,中国完成了三峡工程的论证和决策,并于上世纪90年代开工建设,凝聚了中国千千万万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