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累计专利
其中,占据最佳天时、地利、人和的比亚迪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作为最直接的论据,光明的终端销售成绩单不会说谎。
在此期间,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达到186.85万辆,同比增长152.46%,创下历史新高。
DM车型累计年销量达94.63万辆,EV车型累计年销量达96.5438万+0.1.2万辆。并且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达到5.59万辆,同比增长307.2%。
总体情况很好。
其实很多读者都不知道,这家长期自称“新能源汽车领军者”的车企,在过去的365天里,表现有多恐怖。
更直白的说,比亚迪以超过1.86万辆的年销量,正式超越一汽大众,获得“2022中国汽车市场厂商销量冠军”。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一荣誉被合资品牌牢牢掌控,自主品牌根本没有机会染指。
显然,前者的突然出现彻底打破了僵局。至此,我不禁由衷感叹:“现在的比亚迪无疑已经成功孵化了一堆爆款,与纯电齐头并进,不偏不倚,难度极大。”
2022年初,王传福所说的:“凭借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合动力、E平台3.0等颠覆性技术,坚持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两条腿走路,即将迎来技术、产品、市场的大爆发。”再说一次,我没有食言。
那么,必然会有读者问:为什么比亚迪突然实现了一个远超想象的量变?
在我看来,答案是非常明确的,就像已经分析过很多次的那样:首先,从整体环境来看,终端用户对于新能源汽车认知水平的积极变化必然占据很大比重。
其次,从企业本身来看,无论垂直供应链、成本控制、产品创新、技术研发,甚至销售网络,比亚迪经过不断的积累,每一步都踩对了节点。比如DM-i的流行带动了EV板块向上。
再者,必须承认,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对丰田、大众这样的合资品牌的盲目崇拜消失,家国情怀泛滥,这也成为比亚迪热销的“助推器”。
一旦抓住以上风口和节点,就会形成一个正向循环。同时,在一个全新的赛道,先发优势一旦完全确立,就会滚雪球。
最终各种利益促成了这家车企难以复制的绽放。
众所周知,就在昨天,比亚迪交出了相应的最后一份答卷——2022年度业绩报告。
从具体数据来看,营业总收入达到4240.61亿元,同比增长96.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654.38+066.22亿元,同比增长445.86%;扣非净利润达到654.38+056.38亿元,同比增长654.38+065.438+046.42%。
主营业务板块中,比亚迪汽车、汽车相关产品及其他产品收入达324,696,5438+0亿元,同比增长65,438+0,565,438+0.78%,占集团总收入的76.57%;手机零部件、组装及其他产品业务收入988.15亿元,同比增长65.438+04.3%,占集团总收入的23.3%。
与之相对应的是,比亚迪汽车相关业务的毛利率达到20.39%,同比上升3.69%。但反观另一面,值得注意的是,手机相关业务的毛利率仅为6.06%,同比下降1.52%。
更有意思的是,根据主要子公司的财务数据,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2022年实现营收1899.11亿元,净利润38.93亿元,净利润率2.05%。
相比之下,武威福迪电池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营收达到6543.8+07.8亿元,净利润达到237654.38+00亿元,净利率达到654.38+03.32%。换句话说,卖动力电池比卖整车更赚钱。
至于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2022年,比亚迪在R&D投资202.23亿元,同比增长905438+0%。截至目前,比亚迪已申请专利39000余项,授权专利27000余项,开发人员近7万人。
对于未来,在最重要的新能源乘用车领域,比亚迪表示,“将继续深化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逐步形成比亚迪品牌、腾势品牌、旺旺品牌、专业个性化品牌的品牌矩阵,覆盖从家用到豪华、从大众到个性化,全面满足用户多方位、全场景的用车需求。”
此外,将对现有车型进行迭代升级,以保持产品的综合竞争力。未来,技术创新将推动智能辅助驾驶的发展,提升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写到这里,结合2022年度业绩报告,如果要评判比亚迪的整体表现,已经可以拿到高分了。
但是,盛世之下,还是有很多需要警惕的地方。2023年初至今,虽然比亚迪的终端销量依然强劲,但结合当前中国车市遇到的各种阻碍,我还是要提醒一下,“不要掉以轻心。”
毕竟很多压力和挑战还在。首先,聚焦混动板块,首先必须直面的问题是吉利、长安、长城等自主品牌的围攻,以及DM-i能否长期保持在多个维度的绝对领先优势。
其次,在纯电领域,在特斯拉、韦小立,包括Ky-kry、文杰等竞争对手的努力下,终端竞争的激烈程度只能用夸张来形容,比亚迪能否在短时间内补齐自己在智能维度的相对“短板”是留给它的第二个问题。
而且相对于年销量只有几十万辆,比亚迪早已成长为百万辆,所以第三个问题就抛给了车企的配套营销体系、经销商体系、客服体系。
再者,第四个问题是,随着车主越来越多,比亚迪对产品质量必须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换句话说,当它成为所有新能源车企中的绝对领导者时,它应该尽力珍惜品牌声誉和自己的羽毛,否则就会受到攻击。
至于第五个问题,更多的关注以旺旺为首的几个新品牌。不可否认,要想成为真正的巨人,成功之路肯定会走,但最终能否实现也存在一定的变数。
最后,还有一些悬念,或者说比亚迪在海外市场大举扩张后会得到什么样的反馈,能否为其销售端提供足够的支持。
无独有偶,在2022年年度业绩报告发布后的说明会上,王传福表示:“5438年6月+10-2月中国汽车需求弱于去年,但比亚迪销量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该公司的目标是在今年年底前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
总之,要想戴上皇冠,就要承受它的重量。当上述问题逐一解决后,相应的目标将更容易实现。
年底一切就知道了。
本文来自作者汽车公社,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车改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