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理工大学代码

哈尔滨理工大学代码为10214,学院代码是由数字组成的代码串,即学院代码或学校代码,是为了方便考生在全国高校录取时填报志愿而添加的。学院代码就像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位于哈尔滨市,是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局创办的一所大学。入选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包括“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工程”高校、“教育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高校、中国政府留学人员奖学金、国家新型工程研究与实践项目、黑龙江省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黑龙江省首批高校课程与思想政治建设示范高校等。

学校历史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校

1948年5月,经东北管委会批准,在通达街与大支街交叉口成立哈尔滨工业大学。

1950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专科),迁至中山路212号。

1953,隶属建筑工程部,更名为哈尔滨建筑工程学校,迁至南岗大成街。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校

1952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成立,位于学府路东侧,隶属中央工业部,后改为冶金工业部。

哈尔滨机器制造学校

1952年5月,经松江省政府批准,松江工业技术学校成立,校址在呼兰麻袋厂旧址。

1953 65438+2月,学校迁至哈尔滨市道里区新阳路与康安路南侧交叉口,更名为松江省哈尔滨工业学校。

1955年冬,学校划归电机工业部,后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更名为机械工业部哈尔滨机器制造学校。

1956,迁至南岗区学府路西侧。

黑龙江科技学院

1958 165438+10月,经黑龙江省委批准,哈尔滨土木工程学校、哈尔滨机器制造学校、哈尔滨建筑工程学校合并组建黑龙江工程学院,原中专为“附属工业学校”。

1959 1月,哈工大合并。

9月1960,黑龙江科技大学合并。

1963年9月,附中与大学分离。

1971 9月,并入哈工大。

1973年8月,分离;9月,黑龙江工程学院回到原址,恢复办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1978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黑龙江工业学院划归中国科学院主管,更名为哈尔滨理工大学。

哈尔滨电气技术学院

1950年,经东北电器工业管理局批准,成立东北电器工业高级职业学校,校址在抚顺二中旧址。

1952 10月,迁至哈尔滨,更名为哈尔滨电气工程学校。

1953年4月分配到第一机械工业部,更名为哈尔滨电器工业学校。

1956年划归电机制造工业部,更名为哈尔滨电机制造学校。

1958年6月,经第一机械工业部批准,哈尔滨电机制造学校改建为哈尔滨电机学院,原哈尔滨电机制造学校中专学校保留。

1971 9月,并入哈工大。

8月,1973,哈尔滨电气工业大学恢复。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50东北电器工业管理局技术学校成立,校址在沈阳。

1953年迁至哈尔滨,更名为哈尔滨电气技师学校。同年更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哈尔滨第一工人技术学校。

1956,更名为电机制造工业部哈尔滨汽车职工技术学校,学校地址为道里区新阳路。

1958年,经第一机械工业部八局批准,哈尔滨汽车工人技术学校改为中专,命名为哈尔滨第一汽车制造学校。

1961年10月更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哈尔滨电机制造学校。

从65438年到0966年,文革瘫痪。

1973,学校复课。

1983年,经机械工业部批准,哈尔滨电机制造学校改为哈尔滨机电高等专科学校,隶属于机械工业部。

1993,变更为哈尔滨工业大学,隶属于机械工业部。

合并和重组

1995 4月5日,经机械工业部决定,国家教委批准,原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电气工程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6年,经山东省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与荣成市人民政府合作建立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校区。

2015成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设立的高校。

2018入选黑龙江省“双一流”建设高校。

能力

2021 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现有教职工2500余人,专任教师1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防工业51”人才工程人选1人,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4人。

学科建设

2021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13个学院,1个教学部,65个本科专业。国家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10个,国防特色学科5个,黑龙江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5个,20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国家一级特色专业8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3个,国家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重点专业19个,省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

国家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属材料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信息与计算科学。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信息与计算科学、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属材料工程、软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电子信息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网络工程、环境工程、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英语。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测控技术与仪器、环境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工商管理、英语、法语、日语、应用统计学、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工业设计、材料化学、土木工程、安全工程、视觉传达设计。

省级重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与动力工程、软件工程、工商管理、自动化、英语。

学术研究

2021 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27个,其中国家部委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20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

2021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近五年来,学校承担科研项目2032项,其中国家科研项目186项,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1226项。获得102科研奖项;授权发明专利1063;共发表学术论文5408篇,其中高水平学术论文2091篇。

合作与交流

据学校官网2021 8月介绍,学校与欧美及亚太地区20多个国家的70多所中国国家以外的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展了联合培养学生、教师学术交流、合作科研等实质性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