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化工新材料最有前景?山东、广东、天津等省份出台重点产业扶持政策。
一、重庆市
1.新材料产业发展概述
先进有色合金:新型高强、高韧、耐腐蚀铝合金材料及大规格产品,高性能镁合金及其制品,钛合金结构件及紧固件,铜合金精密带材及超长线材制品等。
高端合成材料:聚氨酯泡沫、聚氨酯弹性体、水性聚氨酯涂料、合成革等聚氨酯产品,尼龙66、尼龙6、长碳链尼龙等聚酰胺产品,PET、PBT等聚酯产品,PMMA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产品,VAE、PVB树脂等聚烯烃产品,聚碳酸酯产品,聚甲醛产品,BDO产品及合成材料主要原料。
其他新材料:玻璃纤维及制品、碳纤维材料、气凝胶材料、石墨烯材料、功能膜材料等。
2.特定内容
(1)高级有色合金
加快氧化铝项目建设,积极谋划电解铝和再生铝项目,构建与后端铝加工制造能力相适应的上游物资本地供应保障体系。推动现有铝加工企业加强铝合金纯熔炼凝固技术、高强韧性大尺寸型材板材加工技术研发,规划实施高端铝系列项目,不断丰富铝及铝合金产品;
加快航空用高韧性钛合金工程化和产业化步伐,积极吸引上游原材料企业,进一步完善本土钛合金产业体系。发挥在镁合金领域的技术优势,推动现有企业加快开发高性能镁合金和变形镁合金、镁合金锻件、耐腐蚀镁合金等产品,拓展应用场景,进一步壮大镁合金产业;
推动现有铜加工企业加快发展精密带材和超长线材、铜合金引线框架、电子铜箔等铜合金产品。
(2)高端合成材料
发挥当地MDI(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AA(己二酸)产能优势,加强环氧化合物、聚醚多元醇等项目的规划建设,推动PTMEG(聚四氢呋喃)、聚氨酯树脂等领域现有企业进一步扩大产能,完善和拓展聚氨酯产业链;
依托当地AA产能优势,加强ADN(己二腈)—HDA(己二胺)、尼龙66盐(己二酸六亚甲基酯)、尼龙66(聚己二酰己二胺)等产品的规划建设,积极吸引长碳链尼龙、耐高温尼龙等领域企业,打造聚酰胺产业链;
依托本地MMA(甲基丙烯酸甲酯)项目优势,加强丙酮等原料项目的规划建设,扩大MMA产能,积极吸引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领域企业,打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产业链。依托当地PTA(对苯二甲酸)条件,加强EG(乙二醇)、PG(丙二醇)、BG(丁二醇)等原料项目的规划建设,推动企业进一步提升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产能,加快发展PET工程塑料产品,打造聚酯产业链;
依托乙炔、醋酸乙烯产品和技术优势,发展VAE(醋酸乙烯-乙烯* * *)、EVA(乙烯-醋酸乙烯* * *)、T-PVA(热塑性聚乙烯醇)树脂、PVB(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EVOH(乙烯-乙烯醇* * *)树脂等聚烯烃产业链。
依托碳酸二甲酯项目,结合规划的MTO(甲醇制烯烃)项目和丙酮项目,规划发展双酚a项目,打造聚碳酸酯产业链;
依托甲醇资源和聚甲醛技术优势,扩大聚甲醛规模;
依托当地乙炔资源,发展BDO (1,4-丁二醇)、PBAT(聚己二酸/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等下游环节,扩大可降解塑料产品规模。
(3)高性能纤维和复合材料
利用原料基地,推动相关企业开发制造高性能PVA(聚乙烯醇)功能纤维、差别化氨纶、特种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PU(聚氨酯)超细纤维等产品。推动现有玻璃纤维及制品企业加强无碱玻璃纤维先进池、窑拉丝技术研发,加快开发超细、高强、高模高性能玻璃纤维及制品、增强复合材料、超细纤维玻璃棉高效隔热过滤材料、超细纤维棉衍生物等产品。面向汽车、智能终端等成套产品结构件需求,积极引进碳纤维、陶瓷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和增强复合材料领域的企业。
(4)气凝胶材料
以硅基气凝胶为抓手,向上游延伸硅源、无机硅源、功能硅烷等气凝胶前驱体和衬底产业链,形成气凝胶产品集群和各类硅基化学品的新型高端硅产业基地。加快气凝胶绝缘毡、气凝胶绝缘板、气凝胶绝缘纸等产品研发,积极拓展气凝胶在航空航天、管道保温、建筑材料、新能源汽车、冷链物流、高科技服装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加强超临界干燥技术、常压干燥技术、铝基气凝胶、锆基气凝胶、碳基气凝胶的技术储备,不断丰富气凝胶种类。
(5)石墨烯材料
推动现有石墨烯企业完善和优化石墨烯规模化制备工艺,加快导电剂、导热薄膜、热沉等产品研发,积极拓展石墨烯在环境治理、节能储能、电子信息、隔热保温等领域的应用。
(6)电子化学品
充分发挥重庆化工产品多功能因子的特点,发展精细化工。面向电子、汽车等行业发展需求,积极吸引电子化学品、新型涂料等领域的企业。
(7)未来材料
发挥重庆在碳基材料和半导体方面的技术积累优势,以碳纳米管材料为切入点,积极吸引纳米材料领域的企业,构建纳米材料在集成电路、新能源、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努力实现工程化应用。加强在智能材料、仿生材料、超材料、低成本增材制造材料、新型超导材料等领域的研发布局。面向航空航天、深海、深地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求,推动现有企业加强极端环境所需特种材料研发,形成一批创新成果。
第二,上海
1.新材料产业发展概述
重点发展先进化工材料、精细钢材、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制造业领域,延伸发展设计检测、大宗贸易等服务业领域。推动先进材料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加强材料基础研究、工程转化和产业应用的衔接,系统开展材料综合性能评价、质量控制技术和工程化研究,加快布局公共R&D转化平台和中试基地,提升材料企业创新能力和产学研联合转化能力。建设新材料应用中心,加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关键材料的自主保障。,完善上海新材料产业重点指导目录,努力构建与战略性、基础性、高技术竞争地位相匹配的现代材料产业体系。
2.新材料产业集群的重点领域
(1)先进化学材料
以安全、环保、集约发展为重点,支持先进化工材料产业链向精细化、高端化发展,提高高端产品比重;大力发展高性能聚烯烃、高端工程塑料、特种合成橡胶、胶粘剂等先进高分子材料,重点突破高端表面活性剂、电子化学品、高纯溶剂、催化剂、医药中间体等特种化学品,加快创新平台布局,支持龙头企业建设面向产业链上下游的中试平台,支持上海国际化工新材料创新中心建设。到2025年,以上海化学工业区为主要载体,力争建成参与全球竞争的绿色化工产业集群,产业规模达到2700亿元。
(2)精细钢材
以绿色转型和质量提升为重点,优化钢铁行业产品结构,巩固和提高第二代、第三代高强度、超高强度汽车用钢、节能硅钢、高温合金等产品的技术优势;突破高性能能源和管线钢、优质耐磨等高端产品制造和深度开发技术,发展短流程炼钢;发展以特种冶金技术为核心的耐高温、耐腐蚀、高韧性镍基合金,以及钛合金、特种不锈钢、特种结构钢。到2025年,以宝山基地为主要载体,建成产业规模约6543.8+0000亿元的高附加值优质钢铁产业集群。
(3)关键战略物资
以强化支撑和应用驱动为重点,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重点领域,突出应用需求驱动,提高先进半导体、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温合金、高性能膜材料、先进陶瓷、人工晶体等关键战略材料的综合支撑能力;支持重点应用领域企业建设市级新材料应用中心,开展重大战略项目协同研究。到2025年,建成若干个百亿级重点战略材料产业集群。
(4)前沿新材料
以前沿布局和示范应用为重点,加快高温超导、石墨烯、3D打印材料等前沿新材料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建设国内首个千米级高温超导电缆示范工程,建设上海高温超导产业基地,推动高温超导带材向量产阶段转化并加速应用;加快石墨烯在消费电子、智能穿戴、轻交通、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应用;推动3D打印专用高分子材料、新型陶瓷和铝材料、金属粉末等特种材料和成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到2025年,成为国内领先的前沿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5)先进材料服务
以检测和平台服务为重点,推动先进材料企业提供产品和专业服务解决方案,鼓励科研机构开展早期R&D介入合作和定向开发服务,加快先进材料配方设计研究,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围绕原材料检测、环境检测、质量检测、工艺分析等领域,发展第三方综合检验检测服务;推进物资领域商品交易平台和资源综合利用平台建设,提供涵盖商品信息发布、采购、销售、配送、供应链金融、物流跟踪等在线服务。到2025年,打造先进材料专业高端服务品牌,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第三,广东省
1.绿色石化产业发展要点综述
(1)提升炼化产业规模和水平,支持发展优质成品油、润滑油、溶剂油等石油产品和有机原料;
(2)以工程塑料、电子化学品、功能膜材料、日用化工材料和高性能纤维为重点,加快发展石化产业链中下游高端精细化工产品和化工新材料。
(3)以安全生产、绿色制造、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快石化原料优化、能源梯级利用、循环利用、流程再造等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加快单位产品碳排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逐步形成粤东、粤西产业链上游原材料供应珠三角产业链下游,珠三角精细化工产品、化工新材料供应粤东、粤西先进制造业的循环体系。到2025年,石化产业规模超过2万亿元,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绿色石化产业集群。
2.绿色石化产业关键环节的空间布局。
(1)炼油和石化
依托广州、惠州、湛江、茂名、揭阳,加强油气炼化,发展上游原材料。
A.广州
加快中国石化广州分公司绿色安全发展项目投资建设,推动油品质量升级,打造园区化、集约化、技术先进化、节能环保化、安全高效化的石化基地;
B.惠州
以中海油惠州石化炼油厂、中海油壳牌乙烯、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为龙头,以大亚湾石化园区为支撑,建立上中下游紧密联系、科学合理的石化产业链;
C.茂名
以中国石化茂名炼油及乙烯项目为核心,依托茂名高新开发区和茂南石化区,形成优质成品油、润滑油、溶剂油、有机原料、合成树脂、合成橡胶、液蜡等系列特色产品;
D.湛江
以中科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和巴斯夫新一体化项目为龙头,加快石化产业园建设,发展清洁油品和基础化工材料,形成炼油、乙烯、芳烃等较为完整的石化产业链;
E.揭阳
加快中石油广东石化项目及相关石化项目建设,加强与大亚湾石化区联系合作,重点发展清洁油品、化工原料等产业。
(2)高端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
依托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江门、惠州、中山、肇庆、茂名、湛江、揭阳、汕头、汕尾、清远等城市,发展下游深加工产业。
A.广州
巩固精细化学品和日用化学品发展优势,发展合成树脂深加工、高性能合成材料、工程塑料、化工新材料、日用化学品等高端绿色化工产品;
B.深圳
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新型合成材料、工程塑料和特种化学品;
C.广东省
构建丙烷脱氢、顺丁橡胶、润滑油调和、丁辛醇、丙烯酸、精细低温胶粉等天然气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新能源锂电池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等新材料产业;
D.佛山
重点发展高档涂料、高纯试剂、粘合剂、气雾剂、特种化学品、稀释剂等。
E.东莞
重点发展日化材料、高附加值中间体材料、氟硅材料、高性能纤维等产品;
F.江门
以珠江西岸新材料集聚区为重点,发展涂料及树脂、油墨、造纸化学品、塑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等产品;
G.惠州
着力推进炼油及深加工、高端化学品、化工新材料发展,加快惠州新材料产业园规划建设;
H.中山和肇庆
重点发展日用化学品、林产化学品、合成树脂、粘合剂、涂料等产品;
一、茂名、湛江等城市
依托上游炼油基础,向上、中、下游延伸,推动化工新材料和特种化学品发展;
J.揭阳
加快发展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功能复合材料和高端精细化学品;
K.汕头
加强精细化学品和高分子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汕尾、清远加快发展玻璃钢材料、航空材料、稀有金属、光电材料、添加剂、涂料等产品。
第四,山东省
1.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重大项目
广维碳纤维高效制备成套设备项目、山东蓝湾功能高分子材料系列项目、石炭纪纳米材料产业园项目、尼龙12新材料及深加工项目、日照航天超轻材料R&D及生产基地项目、中材锂电池隔膜项目、航天钛合金材料R&D及制造项目、风力发电机叶片拉挤梁及深海装备防护装置新材料项目、潍坊增材制造产业化项目等。
2.发展内容
重点落实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部署要求,推动新材料产业门类实现智能化、轻量化、高端化,打造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高地。
做大做强氟硅材料、新型聚氨酯、特种橡胶、合成树脂等高分子材料,建设万华全球R&D中心,建设烟台、青岛、淄博、滨州等先进高分子材料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高端功能陶瓷、特种玻璃、高性能玻璃纤维等无机非金属材料,依托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等科研机构,推进航空航天、高铁、5G、风电、新能源领域用耐磨、耐高温、低介电新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建设淄博、东营功能陶瓷新材料和泰安高性能玻璃纤维产业基地。大力推进碳纤维T700、T800产业化,积极开展碳纤维T1000、T1100、M60J、M65J、M40X技术研究,将威海、济宁、德州、泰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碳纤维产业基地。发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和医用金属材料及重大工程结构和基础设施用镁铝合金、优质先进铜合金、纳米金属等特种金属材料。布局新一代增材制造技术研究,研发和推广激光、电子束、离子束驱动的主流增材制造技术和装备。
动词 (verb的缩写)福建省
突出深加工和高值化应用,加强关键技术研究,下大力气优先发展基础材料,突破一批关键战略材料,提高新材料产业支撑能力。
1.高级基础材料
大力推进有色金属和石化基础原材料技术升级,突破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技术,推进优势产能合作,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实现基础材料由大到强转变。
(1)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要点
以高强高韧铝合金、高强变形镁合金、高强高导铜合金、耐腐蚀耐磨铜合金等先进有色材料为重点,发展重大工程急需、严重依赖进口的新一代大型有色材料。
(2)化工新材料要点
巩固发展高性能聚烯烃、高端工程塑料、特种合成橡胶、新型涂层材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大力发展新型氟材料;提高化工新材料整体自给率,加快精细化学品绿色化进程和产品开发,重点突破高端表面活性剂、电子化学品等高端精细化工产品。
(3)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的要点
建设国家R&D特种陶瓷材料基地,加快碳化硅纤维、氮化硅纤维及透波/吸波材料、陶瓷前驱体材料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和产业化。
(4)高性能纤维和复合材料的要点
突破高性能碳纤维和对位芳纶的系列化和产业化技术,提高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和聚砜酰胺纤维的生产能力,加快聚苯硫醚纤维和聚四氟乙烯纤维的开发,发展纤维增强和颗粒增强树脂基、金属基和陶瓷基先进复合材料及部件。
2.关键战略材料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我省产业升级需求,重点发展一批关键战略材料,提高材料产量和性能稳定性,完善原材料、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支撑体系。
(1)稀有稀土功能材料的重点
引导厦门钨业、星辰科技等企业大力发展稀土永磁、储氢、发光、催化等高性能稀土材料和稀土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稀土产品附加值。新增龙岩、三明稀土产业园,延伸稀土深加工应用产业链,推进汀金龙稀土永磁材料三期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加快建设
中厦钨材生产应用及R&D基地推进硬质合金材料、涂层技术等关键技术的R&D和产业化,重点发展硬质合金工具、刀具、数控刀片、整体刀具等高端产品。充分发挥三湘新材料等企业的作用,开发轻质镁铝合金产品,发展纳米陶瓷材料、氧化锆功能陶瓷、氧化锆结构陶瓷和高性能磨料。
(二)锂电池新能源材料要点
充分发挥厦钨新能源、梅清、杉杉等企业的作用,发展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关键材料和电池组件、封装材料等配套材料,研发高能量密度电极材料。推进厦门、三明、宁德新能源电池材料生产基地建设,扩大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规模。加强钴锂资源的后续开发,加强冶炼副产品(伴生产品)中相关元素的应用,提高镍钴锰锂/铝酸钴锂、富锂锰基材料、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安全性、性能一致性和循环寿命。建立废旧电池回收体系,保证电池材料的生产。
(3)关注石墨烯
福州、厦门为创新核心区,厦门火炬高新区、泉州晋江、三明永安为产业集聚区,打造双核三区产业发展格局,加强石墨烯材料规模化制备、微纳结构测量与表征等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开展复合材料、能源材料、导热材料、电子信息器件、环保健康产品等石墨烯应用材料和功能器件领域的应用技术研发,重点突破超薄石墨烯导热薄膜低成本、连续卷式生产技术、石墨烯分散技术、表面改性技术、石墨烯功能材料产业化应用技术。
6.天津市
1.新材料发展点概述
面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高端装备材料、节能环保材料、前沿新材料六大领域。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2400亿元,年均增长8%,建成国内一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2.发展内容
(1)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
扩大8-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和外延片产能,加快6英寸半绝缘砷化镓研发和生产。开发生产高精度、高稳定性、高功率光纤材料,提高光电功能晶体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水平。推动ArF光刻胶和正性光刻胶材料的绿色发展,提高光刻胶光引发剂等高分子添加剂的性能,增强抛光液材料的环保性。推动聚碳酸酯改性材料在智能硬件外壳中的应用,提升产品的美观性、耐磨性、耐热性和绝缘性。
(2)生物医学材料
加大钛合金椎弓根螺钉、纯钛接骨板等脊柱植入材料的研发,提高关节和创伤骨科植入材料的性能。重点发展仿生纳米药物控释材料,增强纳米粒子的靶向性、缓释性和高效性。发展医用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等医用高分子材料,提高医用泌尿植入物和医用导管的性能水平,提高密封塞等医用包装的安全性。
(3)新能源材料
重点突破高端锂钴氧化物等锂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开发硅碳配件、中间相碳微球等正极芯材,推进六氟磷酸锂电解质材料生产线。引进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企业,研发长寿命聚合物质子交换膜,开发高性能碳纤维纸等气体扩散层基材。推动太阳能光伏硅材料扩大产能,加快发展铜、铟、镓、硒等太阳能薄膜电池材料。
(4)高端设备材料
积极开展首批应用示范,推动高强抗裂厚钢板和海洋耐腐蚀钢的产业化技术发展。面向国产大飞机的需求,引进先进的航空航天材料生产技术和工艺,开发用于飞机风扇和反推装置的碳纤维、玻璃纤维等高性能纤维材料。开展镁铝合金板材工业化制备技术研究,加快镁铝合金轻量化材料在汽车车身、底盘、车轮等领域的应用。发展综合性能稀土永磁材料,提高智能制造装备传感器、伺服电机用钕铁硼永磁体、SmCo永磁体的性能。
(5)节能环保材料
发展混合基体膜、高性能中空纤维膜等气体分离和水处理膜材料,拓展膜材料在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应用。推动硅气凝胶和碳气凝胶技术创新,降低气凝胶生产成本,拓展气凝胶在建筑节能和保温隔热领域的应用。重点发展低辐射镀膜玻璃、热反射镀膜玻璃等高档节能玻璃,加快产品优化升级。加快天津生物基材料制造创新中心建设,推进生物基聚乳酸材料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
(6)前沿新材料
深化与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学院等高校合作,推进石墨烯材料产业基地建设,研发石墨烯防护装甲材料、石墨烯导电浆料、石墨烯弹性体材料。推动高温超导电缆材料的发展,创新高温超导薄膜技术,促进高温超导技术的实际应用。发展三维(3D)打印用合金粉末材料和纳米陶瓷材料,发展粉末雾化制备和快速成型工艺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