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华大老师有点意思。她把“干葡萄酒”做成艺术品。

“工匠精神”一词被写入中国市政府工作报告,并随着两会风靡全国。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精神。没错,泉州就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喜欢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生命,那些有质感的,用指尖或灵魂都能感受到的东西。他们都是泉州和丰泽的鲜活身影,在大千世界里演绎着各自的奇葩,跟着我尚丰泽走进他们的世界去感受那些感动的温暖…

说到“干酒”,中国大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那首著名的流行歌曲《不卖的干酒》,这首歌曾经唱遍全国、海峡两岸,激励了无数年轻人。它的歌名是“你有空酒瓶要卖吗?”歌曲的含义讲述了背后感人的励志故事。如果说这首歌曾经赋予了“干酒”励志情怀,那么今天,又一个闽南人赋予了“干酒”全新的艺术生命。

在第一次采访中,由丰泽区文体旅游新闻出版局“我上丰泽”微信公众平台主办的获奖产品艺格瓶艺创始人及团队指导老师杨女士,同时也是华侨大学美术学院教师,泉州市创意产业协会专家委员,泉州市工业设计协会理事。

中国有几千年的酒文化,但从一开始,酒瓶的价值就不仅限于酒,还具有内在的审美品质。从石器时代陶瓷酒瓶的圆形、简单的色彩、简单的图案,可以看出早期人们对酒器审美功能的诉求。此后,酒瓶的材质在铜、瓷、铁甚至玉之间不断切换,酒瓶的造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入工业文明后,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消费大大降低了酒瓶的诗意因素。瓶子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次性的一次性商品,没有人关心它们的存在。好像把心情和图片编在瓶子上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其实,美从来没有走远。不是常说“人生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吗?瓶子的美一直在等待眼睛去发现。而杨女士就有这样一双高度敏感的眼睛。

每当被问到为什么热爱瓶艺,杨老师总是回忆:“2008年春节,我老公的哥哥从加拿大给我们带了两瓶冰酒。瓶子又细又高,又漂亮又特别,我一直在收藏。”“我的创作源于这两个我不想扔掉的瓶子。”“后来在一本叫《顶级永恒奢华传奇》的书上看到一些关于酒标的文章。我被这些文章吸引,于是突发奇想,想在酒瓶上创作。”当时杨老师找了一个同样对画瓶子感兴趣的女学生。“我们当时在冰瓶上画了一座城堡。虽然技巧不够熟练,但对我来说很有纪念意义。”

我在两个舍不得扔掉的空瓶子上萌发了创作艺术的欲望,并大胆付诸实践,恐怕不是偶然的。你可能觉得这里面包含了一种“变废为宝”、“旧瓶子再利用”的环保意识。这当然没有错。但更多的,应该还是出于对瓶子自然形态的审美敏感,从而在瞬间萌发了为瓶子创造第二次生命的冲动。正如杨老师所说:“喝了酒,就像一个瓶子的第一次生命耗尽了,我们的创作就像给了它第二次生命。”无论如何,杨先生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创作空间,并勇敢尝试。从2009年开始,瓶艺创作一发不可收拾:从无到有,从诞生到成熟,从单一到丰富,从保守到开放。

转眼间,经过七年的历练,杨老师带领她的“情舞一格”团队,终于摸索出了一条立足闽南,面向世界,扎根传统,不断创新的瓶艺创作路线。目前已出版近400部优秀作品。其中一些代表作品经常出现在各大传统和新媒体上。2014年4月,在泉州秀天地优空间举办的“情系武艺阁”瓶艺收藏展,将泉州木偶、惠安女、泉州湾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闽南元素融合于一瓶,成为国内首个瓶艺专题展。杨老师的瓶艺作品往往兼具传统与现代、全球与地域,将历史文脉与时代精神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具有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等多重价值。

对外,杨先生好像特别喜欢跨界。因为艺术不是她的专业,所以她毕业于华侨大学法律专业。出于个人兴趣,先后就读于北京服装学院和国际知名的莱佛士服装学校。杨老师的家学似乎与艺术无关,她父亲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是著名物理化学家卢嘉熙先生的得意门生。她老公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密机械系,家里其他人大多学的是机械制造、会计、金融。这些乍一看与艺术毫无关系的专业,并没有影响到杨小姐对艺术天生的热爱,反而从不同的侧面为她的瓶身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比如她特别擅长将传统服饰的造型融入到瓶身艺术创作中,能够将两者结合的天衣无缝。

杨老师在2010组建工作室团队后,还聘请了化工或机械专业的老师作为特别顾问,因为不仅在思想层面,在实践层面,瓶艺创作的复杂程度往往会触及不同的学科和领域。所以,世界上的道理基本都是一样的。在杨老师看来,跨界不是简单的挪用技术手段,而是理解了艺术的深层精神之后的类比,杨老师说:“艺术创作是生活的自然表达,是情感的真实表达。”这是你得意忘形,忘乎所以。中国传统艺术的创作理念,可谓与杨瓶艺创作的不期而遇。

清代画家石涛说:“笔墨当与时俱进”,瓶艺创作也是如此,不能完全照搬传统,必须融入时代精神乃至地域文化。杨老师的瓶艺有意识地融入闽南文化,创作出许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瓶艺作品。

如“刺桐红”以泉州市区的刺桐花为底色,红色底色为刺桐色,用蓝白冷色调点缀,形成鲜明的色温对比。这件作品也与闽南民间艺术爱红的传统不谋而合。仿河取偶头,就是把泉州木偶的经典造型移植到瓶画上,形成生动活泼的人物造型。用强烈而富有激情的色彩,将惠安女性的服饰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其实我并没有对瓶子做太多的装饰,只是点缀了一些纽扣和图案。”杨老师是这么说的。《醉青春梦》作为杨老师的代表作,也是一部专利作品,将德化青花瓷的古典美与具有现代审美精神的“残缺美”相结合,青花布艺的传统情怀隐约可见。?

“技术接近艺术,艺术接近道家”,“技术、艺术、道家”构成了自下而上的三种审美境界。从“瓶艺”到“瓶道”是艺术家天然的精神诉求。杨老师说:“一瓶是天下。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和积累,能将瓶艺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最终成为一条‘瓶路’”。万物自足,一个瓶子就是一个世界,是大世界中的一个小世界,也是世界本身的一个缩影。因此,“瓶艺”的真正精神在于通过瓶观察道,通过瓶艺体悟道,在瓶艺中思考艺术,品味人生,认识世界,杨老师的“大象无形”系列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直接表达“瓶道”的代表作。五瓶略变形,形成一系列张弛有度、开合有致、跌宕起伏的形态,大有“仰望天空、俯视地理”的宇宙之势。

对于瓶艺创作者来说,追求“瓶道”的过程,不仅仅是追求技术精益求精以求完美的过程,更是不断体验和打磨自己身心的过程。对于年轻的瓶艺创作者来说,要充满活力,激发意志,同时加强自身的瓶艺创作水平,让尽可能多的人了解瓶艺,学习瓶艺,甚至加入瓶艺创作者的队伍。所谓“自觉意识到他,衡量他人”也是如此。

老子说:“无用之用,为大用。”由杨先生领衔的“爱无一格”的瓶子艺术创作,绝不是简单的“旧瓶子的再利用”,而是在一个小小的瓶子里,拾起历史,同时找到现在,遇见未来。

附:

杨,女,福建泉州人,毕业于华侨大学法学院,先后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和莱佛士国际服装学院。现为泉州艾芜艺格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创意总监,艾芜艺格团队指导老师,瓶身艺术家,泉州工业设计协会理事,泉州创意产业协会专家委员,华侨大学美术学院资料室负责人。其手绘瓶身艺术作品入选“泉州手办礼品”名录,《醉青春梦》、《大象无形第1号》、《大象无形第2号》三件代表作获国家专利。

刘向东,一位著名的现代艺术家。在《美术》、《诗刊》、《东方艺术》等杂志发表诗画作品200余幅,出版《新风格艺术与意象》、《影视理论与创作》等书籍10余部。

艺术史学家王冬松,香港中文大学艺术哲学博士,华侨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江苏理工学院特聘研究员。在《艺术研究》、《装饰》、《艺术与设计》、《斯利姆》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翻译学术专著《马奈的现代主义》一部。

注:杨老师的《瓶艺》是一种呼唤,一种需求,一种创造,一种坚持。它像一朵盛开在悬崖上的小花,背朝着大陆,面向海洋。它在沐风的阳光下载歌载舞,有着蓬勃的生机和灿烂的梦想。正如杨老师所说,“如果它们经得起历史的侵蚀,这些瓶艺无疑会成为后世艺术天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也是我们都期待的未来!

(文章写于2016,图片均来自艾芜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