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桩施工技术
石灰桩又称石灰挤密桩,是用机械或人工方法钻孔,然后向孔内注入石灰进行挤密压实成桩,或在石灰块中掺入适量的粉煤灰(一般经验配合比为8: 2或7: 3)制成石灰粉煤灰桩(又称石灰粉煤灰桩),桩体与桩间土形成复合地基,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
石灰桩具有加固效果显著、材料易得、施工简单的特点。适用于处理高含水量(30% ~ 130%)的粘性土地基、淤泥、含有机质的土和不太严重的黄土地基的湿陷事故,或作为严重湿陷事故的辅助处理措施。加固深度从几米到十几米不等,加固后地基强度可提高1 ~ 3倍,是简单处理软基的有效方法。但这种方法不适用于有地下水的砂土。
石灰桩不仅在成孔时压实桩周土,主要作用是生石灰吸收桩孔内桩土层的孔隙水,变成熟石灰时产生体积膨胀,压实桩周土,降低其孔隙比,加速地基土的固结,提高地基承载力,消除湿陷性,从而加固地基。石灰在桩周土壤吸水的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吸水、膨胀、加热、脱水、压实、离子交换、胶凝等一系列作用。,从而降低土的含水量,减少孔隙比,提高承载力,并与桩周土结合形成复合地基。石灰桩本身具有一定的强度,单轴抗压强度可达300kPa。
2.施工参数的选择
(1)桩径
桩径一般为150 ~ 400 mm,视成孔机的管径和钻孔而定。
(2)桩的间距和布置
桩间距取决于桩直径和所需的压实效果。考虑到生石灰吸水膨胀后体积增加1倍,一般为桩径的3倍。桩距太大,约束力太小。平面布置可呈梅花形或方形,一般为桩径的3 ~ 4倍,原状土可不夯实或消除坍塌。
(3)桩长
桩的长度取决于土壤加固和上部结构的要求。如果加固是为了形成压缩性较小的垫层,桩长可以小一些,一般2 ~ 4m如果加固是为了减少沉降,就需要长桩,要深入压缩土层边界;如果加固是为了消除黄土湿陷性或处理湿陷性事故,桩长应达到消除湿陷性所需的深度;如果加固是为了解决深层滑动问题,桩长要穿过滑动面。洛阳铲成孔时桩长一般不超过6m;机械成孔管外给料时桩长不超过8m;当用螺旋钻向成孔管内供料时,桩的长度可适当加长。
3.建筑技术
(1)材料
新鲜石灰应粉碎过筛,直径2 ~ 5 mm,含粉量不得超过总重量的10%;CaO含量不得低于80%,其中石夹杂物不得超过5%,且无有机杂质。粉煤灰应为干灰,含水量应小于5%。
(2)施工顺序
加固范围内的桩施工顺序一般是先外排后内排,先四周后中间;单排桩应先两端后中间施工,施工顺序为每隔1 ~ 2孔进行,不得左右平行推进,以免挤向一侧;若对原建筑基础进行加固,施工顺序应为由外向内;如果靠近建筑,可以先设置一些“隔桩”,将其与施工区域隔开;对于非常软的粘性土地基,应先大间距打桩,30天后再按设计间距中间补桩。
(3)打桩
1)成孔:桩的成孔与灰土桩基本相同,可采用沉管法、冲击法、螺旋钻孔法、爆扩法或洛阳铲法。
2)夯实:如果桩孔验收合格,应立即将所需粒径的石灰分层填入桩孔中。石灰粉煤灰堆,粉煤灰和生石灰的重量比一般为3∶7,使用时要搅拌均匀。用人工填料,每隔20 ~ 50 cm,用10 ~ 15 kg夹板锤或梨形锤进行压实。
3)压盖:由于生石灰的吸水膨胀,各个方向都会产生很大的膨胀力。为了减少向上膨胀力的损失,应限制石灰桩的提升力。夯距桩顶0.5 ~ 1.0m时,用3∶7灰土或C7.5素混凝土夯压,顶标高值以底标高值为准。
石灰桩有管内桩和管外桩两种方法。一般应采用管内打桩。即机械或人工成孔后填筑、夯实、封顶,自上而下成孔,自下而上填筑、夯实成桩。
图7-36管外成桩过程流程图
管外成桩法难以保证成孔质量,仅用于大面积淤泥等软弱地基。首先,将石灰材料铺设在待加固的地面上。地基土吸水后膨胀固结,然后用打桩机铺设钢管形成一段孔洞,再拔出管子填充一段材料后形成一段孔洞。桩孔达到设计深度后,拔出钢管,钢管外已形成一层石灰桩墙,桩间土已基本固结,自上而下形成管外桩身,再用填料夯实管内桩身。施工流程如图7-36所示。
4.质量检查
1)控制填灰量,每1m测量一次,控制填灰系数满足要求。
2)挖孔桩检验和桩身取样试验,以确定桩径、桩形、桩料分布和桩的密实度等。
3)用轻便触探确定桩和桩周土的承载力。
4)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和压缩模量可通过大面积载荷试验,结合小面积桩间土载荷试验来计算。
5)桩周土可采用静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和钻孔取样法进行检测,并要求达到规定的质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