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的名人事迹?

达尔文,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创始人,曾乘坐“小猎犬号”考察船环游世界。他游历海外,研究生物遗迹,记录了50万字的珍贵资料,最后写出了轰动世界的《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进化论。

俄罗斯伟大作家契诃夫非常注重积累生活素材,随时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一些事情记在笔记本上,被称为“生活手册”。有一次,契诃夫听朋友讲了一个笑话,他泪流满面。他笑着拿出自己的《生活手册》,恳求道:“请再说一遍,让我记下来。”

在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房间里,无论是窗帘上、衣架上、橱柜上、床头上、镜子上,到处都挂着一串串的小纸片。仔细一看,原来纸片上写着精彩的文字,生动的比喻,有用的信息。他把纸片挂在房间的各个角落。就是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你睡觉、穿衣、刮脸、踱步,都能看到并记住。他出门的时候口袋里也带着很多纸片。他刻苦学习,积累资料,终于写出了《爱情生活》、《铁鞋》、《海浪》等引人入胜的作品。

爱迪生一生中有1000多项发明。这些不计其数的实验的时间是从哪里来的?就是抓住每一个“今天”,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除了吃饭、睡觉、运动,几乎没有闲暇。每天延长工作时间相当于延长寿命。当地人民庆祝79岁生日时,自称135岁。爱迪生活了85年,仅在美国专利局登记的发明专利就有1328项,平均1.5天就有一项发明。

国画大师齐白石每天坚持绘画,除了身体不适从不停歇。85岁那年,有一天,他在连续画了四幅画之后,又专门为昨天画了一幅,并题词:“昨天风雨不宁,我不画。现在我补上了,没有一天不教书。”

鲁迅先生从小就努力学习。少年时就读江南水师学堂,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授予他一枚金质奖章。他马上把它拿到南京鼓楼的大街上卖了。然后他买了一些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天冷,晚上看书受不了的时候,他就摘一个辣椒放在嘴里嚼,弄得额头冒汗。就这样,他坚持学习。经过努力学习,他终于成为了中国著名的作家。

当王亚南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雄心勃勃,热爱阅读。

上中学的时候,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学习,他故意把自己的木床锯掉一只脚,变成了三条腿的床。我每天都看书到深夜。累了就上床睡觉,然后就糊里糊涂的翻了个身。床向矮脚的方向倾斜。他突然被惊醒,马上下床,晚上看书。每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每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班里誉为“三大杰出人物”之一。

因为少年时刻苦学习,最终成为中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爱因斯坦的“全、分、合”三步阅读法

所谓总,就是先对书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在浏览序言、后记、编辑等一般东西的基础上,仔细阅读目录,大致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线索内容和要点。

所谓“分”,就是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逐页阅读全文,而不是逐字逐句。在略读中,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和与自己需求密切相关的内容。

所谓结合,就是把读完整本书所得到的印象进行整理和系统化,使观点和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经过认真的思考和综合,理清全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

余的“怕朋友”读书法

散文家余说:“我们应该注重寻找高于自己的朋友,使阅读成为一种友好的、需要大量脑力的进取活动。尽量减少和自己现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水平,愿意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上可能有不同档次的书,适合精读。它们不应该是我们可以俯视和仰视的书,而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张海迪,1955年秋,济南人。五岁患脊髓病导致高位截瘫。从此,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无法上学,她在家自学完成了中学课程。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到(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老师。她还自学了针灸技术,免费为村民治病。后来,张海迪做了无线电修理工。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但她努力学习,完成了中小学的所有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和德语,学习了大学和研究生的课程。从65438年到0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翻译了几十万部英文小说,编著了《追寻生命》、《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追寻生命》出版不到半年,重印四次,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图书奖。2002年,一本30万字的小说出版。1983,中国* * *制作方决定将张海迪确立为宣传偶像。张海迪收到两个赞:一个是“80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罗”。张海迪曾担任第九届、第十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2008年6月165438+10月当选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海伦·凯勒(1880—1968)是美国女作家和教育家。她又盲又聋,这是教育在这种不利条件的人身上取得非凡成就的一个例子。由于重病,他在19个月的时候失去了视力和听力,很快就成了哑巴。安妮·曼斯菲尔德·沙利文开始教她。那时,沙利文20岁,双目失明。经过治疗,他恢复了部分视力。他毕业于波士顿帕金斯盲人学校。教学方法是将手语字母按入凯勒的手掌,教她各种物体的名称;把凯勒的手指放在他的喉咙上,“听”它的振动来学习说话。在聋哑学校和口语学校学习后,凯勒学会了用盲文阅读和写作。1904毕业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拉德克利夫学院。海伦·凯勒一生致力于社会福利事业,并在世界各地发表演讲,呼吁世界关注盲人。她写过很多书,包括《我的生活》(1902)、《海伦·凯勒的日记》(1938)。她小时候是沙利文教她的。威廉·吉布森写了剧本《奇迹制造者》,1960年获普利策奖,1960年拍成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