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商纣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历史上,商纣王不仅是一个有着无穷力量的帅哥,还是一个有着非凡才能和武艺的睿智的天子。《史记·殷本纪》记载:“(帝辛)区别于其他疾病,听觉和视觉都很灵敏,物质力量非凡,手握猛兽。”其他史料也有“形容帅”“帝辛之德,有拖九头牛之力,有抚梁移柱之力”的描述。作为当时世界超级大国的君主,商纣王和历代皇帝一样,当然也有骄奢淫逸、骄奢淫逸、拒谏无度、敲诈勒索的一面,但这些所谓的“缺点”并不能掩盖他才华横溢、英明神武的神武的主流方面。

商纣王即位后,可以说他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努力。针对东夷部落经常侵略国家,骚扰掠夺百姓的现状,商纣王亲征将其彻底消灭,一举解决了历代君王都束手无策的“老大难”问题;他领兵东征西战,四面出击,纵横捭阖,从而扩大了商朝的疆域。在征服的同时,他还不失时机地将中原文化传播到全世界,进一步巩固了王朝的统治。豫北祁县(即商都朝戈)至今还流传着一句民间谚语:“帝辛山河如铁桶。”

那么,为什么坚如铁桶的商朝会“突然像楼房一样倒塌”,突然灭亡呢?为什么英明的神武商纣王会遭到毁灭的命运?这与周文王苦心篡权,以及周武王刻意制造“舆论”攻势和诽谤是分不开的。

如果说牧野之战是周武王推翻商朝的决战;那么战前的效忠宣誓就是商纣王毁灭的号角。以群臣攻君来解决篡位问题,这样做是不礼貌的。诡计多端的周武王一再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无中生有地诽谤商纣王,从而抹黑商纣王。

在与各路诸侯联手后,周武王郑重宣誓,并发布了反对纣王的檄文《泰誓》,列举了商纣王上台以来的种种“丧天之罪”和“丧天之罪”,如“尊天、祸民、耽色、敢为暴虐、以罪人为家、以官为天下”等。周武王的举动无疑是邪恶的,但它确实有效。他那充满愤怒和激烈愤慨的挑衅性发言,一下子把下面的造反战争变成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少助”的正义之举。

为了让商纣王成为众矢之的,周武王利用牧野之战前的最后一个空档,做了战前总动员,宣读了放牧誓词,重申了商纣王的罪恶:“女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忘了王的父母和哥哥的不检点”。经过战前的两次庄严宣誓,不仅使商纣王荒淫残暴、作恶多端的腐朽统治者形象深入人心,而且使全队上下团结一心,情绪激昂,士气高昂。理论上一场“人民解放战争”打响,商朝600年的根基崩塌。然而,商纣王没有选择苟且偷生,而是选择为国捐躯。被火烧伤后,他仍然是铁打的。

“筑宫造酒池,糟蹋妇女,囚禁圣贤,折磨伤害忠义之德”是周武王对罗志、商纣王的主要劣迹,也是商纣王毁灭、覆灭的重要罪行。只是,真的是这样吗?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贡就曾说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因为君子为恶,天下之恶皆归。”(《论语·子章篇》)意思是:“商纣王虽然坏,但绝不是传说中的那么坏。他之所以名声不好,是因为人们把世界上所有的恶都归咎于他。”当纣王被诬陷时,不仅子贡感到委屈,宋代学者罗比对此也有话要说。

罗比在《多少事是不真实的》中指出:“帝辛造宫筑酒池肉林,爱惜女色,囚禁圣贤,伤害忠义之罪,与夏杰之罪如出一辙。任何叛逆的罪都是罪,都是出于模仿。”罗比说这是有根据的。比如令人发指的“烙印”酷刑,本来是杰发明的专利,却被人戴到了头上。“肉山、酒海、琼石、瑶台”是夏杰奢华生活的必需品,但周武王却把这些“厕所”无情地扣在纣王的头上。这真的是“如果你想增加它,为什么不停止它!”

随着商朝的灭亡和纣王的殉难,他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巨大贡献几乎被周朝以来的历史学家“封杀”了。即使是被后人尊为“史圣”的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没有记载商纣王的丰功伟绩,但这就如同“饮酒放荡,赢得女人”、“厚税以鹿台之钱,乃巨桥之粟”、“慢于鬼神”、“以酒为池,以肉为林”、“重刑,以枪”如果说周武王是造成商纣王败亡的“罪魁祸首”,那么司马迁就是他的“忠实帮凶”之一。

然而,真正把商纣王推向万恶深渊、万劫不复的,是明清时期流行的小说《封神演义》,内容荒诞,污蔑诋毁皇帝,呼应封建迷信,愚弄劳动人民。在这部神话小说中,作者不惜歪曲历史和人性,在美化周武王的同时,疯狂鄙视商纣王,其残暴、无情、十恶不赦的形象深入人心。

商纣王死后,被周朝贬为“周”(根据马屁股后面的皮带,有贬义的意思),历代史书也是不分青红皂白,让他蒙受了几千年的冤屈。商纣王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悲剧英雄。他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传播文明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不朽贡献将永载史册,这是任何朝代、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改写和抹去的。毛泽东同志和著名考古学家郭沫若曾经为商纣王翻案,说:“商纣王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为什么英雄怕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