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多年后,古船“长江口二号”又重见天日。
打捞现场,“长江口二号”正被吊出江面。
打捞现场,“长江口二号”正被吊出江面。
文物考古大发现:填补晚清古船空白
2015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上海市文物局组织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等单位,在长江口崇明横沙水域开展水下考古调查,通过声纳扫描等技术,发现一艘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二号”的古木船。为了进一步了解长江口2号古船的性质和年代,从2016开始,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等国内专业机构每年都对该古船进行水下考古调查和多学科研究。
长江口2号古船多波束声纳图
经过七年的水下考古调查和勘探,长江口古船二号的基本情况已经探明。长江口2号古船是一艘木制帆船,可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间。水深8-10米,船体埋于5.5米深淤泥中,剩余长度约38.1米,宽度约9.9米。已经证明有31个舱室。古船上部的船头、系船柱、主桅、左右舷结构完整。从目前的调查来看,最有可能是清代上海广泛使用的沙船。通过对四个舱室的小范围清理,在舱室中发现了景德镇窑瓷器等精美文物,其中有多种文物已经全部出舱或修复。此外,大量的文物,如紫砂器皿,越南水烟壶罐,木桶残片,桅杆,大型船舶材料,铁锚,棕色电缆,滑轮和建筑材料,也出现在船体和周围。特别是青釉杯底书上有“同治年制”,为古船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2021和2022年,上海市文物局组织两个水下考古机构,对长江口2号古船及其周边进行水下调查,清理出元代瓷器、一个60厘米高的完整豆青釉青花花瓶等历次调查未发现的大型整体件,以及江苏宜兴窑产的一批陶瓷。
古船模拟图
清同治景德镇窑豆青饺子白青花松下好市多耳瓶
清同治景德镇窑豆青釉碗
清同治景德镇窑粉彩翠竹墨诗杯
清同治景德镇窑粉彩二甲川图杯
清同治景德镇窑青釉杯
清代景德镇同治窑青花变种灵芝杯
清同治青花团龙杯
19世纪,越南窑口的青釉水烟罐。
可以说,长江口二号古船是我国水下考古的又一座里程碑,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文物之一。填补了我国晚清大型木帆船研究的空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长江口二号也是全国水下文物普查中,水下考古工作者发现并调查的第一艘古船。船体的完整性和船上丰富的文物,对中国乃至世界造船史、航运史、陶瓷史、经济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创新大融合:世界首创打捞技术的成功
从发现到水下调查再到整体打捞,科技赋能一直是推动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文物保护的重要途径和核心动力。在能见度几乎为零的长江口,寻找水下文化遗产犹如大海捞针。浑水环境是中国乃至世界水下考古发展的一个极其棘手的瓶颈。水下考古工作之初,上海市文物局组织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的考古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开展跨界合作,联合攻关,自主研发了拥有国家专利的“浑水水下成像装置”。开发了“机器人水下考古装备关键技术及应用”,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综合运用无人艇、多波束声纳、侧扫声纳、浅层剖面仪、磁力仪等海洋物探装备,在长江口水域开展水下调查。科技创新的融合成为长江口发现2号古船的最重要因素。
在国家文物局同意采用整体打捞方式对长江口2号古船进行保护后,上海市文物局和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整合国际上最先进的打捞技术、技术路线和设备制造,最终研究形成了世界首个“曲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对这艘古船进行打捞。这项技术是基于大胆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全新打捞解决方案。它创造性地结合了核电弧梁加工技术、隧道盾构掘进技术和沉管隧道对接技术,并采用了液压同步提升技术和综合监控系统等世界上最先进的高新技术。此外,为了顺利、安全地将弧形梁形成的沉箱吊起并护送至码头,创造性地设计建造了专用打捞工程船“奋斗轮”。“奋斗轮”主尺度为130米,宽34米,深9米,吃水6米。两端装有同步升降装置,船中部开口,有一个长56m、宽20m的月池。过梁完成后,曲梁沉箱装上古船,由“奋斗轮”直接从海底吊至中月池,运至码头卸船。一船完成吊装、运输、卸载三项任务,具有安全性高、可操作性强、科技含量高等诸多优点。
达利和挣扎的车轮
弧形梁交叉部位
弧形梁交叉部位
弧形梁交叉部位
弧形梁交叉部位
今年9月6日,长江口二号古船打捞工程主作业船“大力”号抵达古船所在海域,正式对古船进行整体打捞和考古保护。9月12日,古船整体打捞专用“端板-纵梁”组合架下放至设计位置。9月29日,海上施工进入安装弧梁阶段,正式下22组弧梁1组。6月165438+10月65438+5月,第22组曲梁穿过横梁。6月165438+10月17日,特种工程船“奋进轮”抵达古船所在海域,整体打捞出水进入关键阶段。经过70多天的海上施工,古船整体成功打捞出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2年长江口2号古船整体打捞仍可顺利进行。一方面依靠上海高端的制造能力和高效的组织能力,另一方面也证明了首弧梁打捞技术的先进、稳定和安全。这些首次在考古和文物保护领域应用的技术,充分体现了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为水下考古整体打捞模式提供了新方法、开辟了新思路、增添了新案例,为世界水下考古提供了中国理念、中国经验。
打捞现场图片
古船遗址水域打捞现场
古船遗址水域打捞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