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暴露了中国毒品环境的哪些问题?

印度和我们一样,人口众多,但整体经济实力远远落后于我们,国民平均收入水平也远低于我们。所以,就连我们也为昂贵的医疗费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是他们无法承受的。你穷,你就变卦,他们就想出绝招——直接拒绝承认很多西方制药巨头的专利——我已经穷了,你还用专利来压榨我。赚到钱后,你会发明更多的专利,继续压榨我。恶性循环无止境。所以每当西方世界发明了一种新药,印度人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仿制,因为前期研发费用并不多,那些在西方世界看起来很高大上的专利药在印度生产线上一下子变成了“烧饼”,以极低的价格造福于民。

仅仅便宜的价格是不够的。毕竟买烧饼是不能开玩笑的。功效如何?会像我们的药一样遥远吗?查了很多论坛,翻了无数帖子。很多人说有,但是我感觉很多人都是口口相传的。也有人说,吃了药以后各项监测指标都不错——可是他(她)会不会是个保育员?不经意间,我注意到了西方药企与印度政府的对抗经历。

这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起初西方药企认为利益受损,在印度起诉印度药企——打狗不看主人,天经地义。然后西方制药公司向他们的老板投诉,西方政府向印度政府施压,印度政府拒绝就范。接下来,如果按照通常的“国际惯例”,类似于弱国不听话的后果,对弱国出口商品进行经济制裁,提高关税、反倾销、禁运。也就是说,武装力量相对,周边领海用于军事演习、信息战甚至直接出兵。但这一切都没有发生,虽然过程经历了种种波折。原因不超过三个。第一,印度作为人口大国,是“西狗”的重要市场。僵硬的话会两败俱伤,不僵硬的话只是赚的少而已;第二,对于西方政府来说,印度作为亲英代表,在牵制我国在亚洲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不能因小失大。第三,西方政府自身国内医疗财政负担沉重,对其药企一直怨声载道,急于有效降低医疗成本,平衡财政赤字。所以经过一场极其复杂漫长的多边博弈,最终产生了一个看似极其滑稽,却又极其合理的结果。西方默许了印度仿制药的存在,从印度进口了相当数量的廉价药,以满足其国内需求。西方制药公司的所有者不作死就不会死给了它们一记响亮的耳光。哈哈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