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格列酮片的药代动力学
空腹口服后,维格列酮可被迅速吸收,给药后其血药峰浓度出现在65438±0.7。食物可以略微延迟达峰时间至2.5小时,但不改变药物的总暴露水平(AUC)。进食后血药峰浓度Cmax下降65438±09%,无临床意义,因此维格列汀可同食或不同食。该药物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85%。分布维格列汀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低(9.3%),药物在血浆和红细胞中分布均匀。静脉给药后,维格列酮的平均稳态分布容积(Vss)为765,438±0升,表明该药物可在体循环外分布。代谢是维格列汀在人体内的主要消除途径,约占用量的69%。维格列酮(LAY 151)的主要代谢产物无药理活性,为氰基的水解产物,约占用量的57%,次生代谢产物为氨基水解产物(约占用量的4%)。对人肾脏微粒体酶的体外研究表明,肾脏可能是水解维格列汀的主要器官之一,并获得了主要的无活性代谢物层151。DPP-4缺陷大鼠体内实验结果表明,维格列酮的水解与DPP-4有一定关系。维格列酮不被CYP 450代谢。因此,联合用药中的CYP 450抑制剂和/或诱导剂不会影响维格列酮的代谢清除。体外研究结果表明,维格列汀对CYP 450酶系统无抑制或诱导作用。因此,维格列汀不会影响CYP 1A2、CYP 2C8、CYP 2C9、CYP 2C19、CYP 2D6、CYP 2E1或CYP 3A4/5代谢的联合用药。排除[[14C]]维格列汀后,约85%的药物经尿液排出,15%的药物可从粪便中回收。口服后,约23%的原始维格列汀药物从肾脏中排出。健康受试者静脉注射维格列酮后,该药物的总血浆和肾脏清除率分别为465,438±0L/h和65,438±03L/h。静脉给药后,维格列酮的平均消除半衰期约为2小时。口服后,维格列酮的消除半衰期约为3小时。在治疗剂量范围内呈线性,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的峰值血浆药物浓度和AUC随着剂量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特殊人群的性别:在广泛的年龄范围和体重指数(身体质量指数)中,男性和女性健康受试者的维格列酮药代动力学参数未观察到性别相关的临床差异。维格列酮对DPP-4的抑制作用不受性别影响。年龄:与年轻健康受试者(18-40岁)相比,健康老年受试者(≥70岁)的维格列酮(100mg/天)总暴露水平增加32%,血药浓度峰值增加18%。认为这些变化无临床意义,维格列酮对DPP-4的抑制作用不受年龄影响。肥胖:身体质量指数对维格列酮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没有影响。身体质量指数不影响维格列酮对DPP-4的抑制作用。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在轻度、中度和重度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中[根据Child-Pugh量表评分范围为6(轻度)至12(重度)],与健康受试者相比,研究肝功能不全对维格列酮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单剂量服用维格列酮后,轻度和中度肝功能异常患者的药物暴露水平下降(分别下降20%和8%),但重度肝功能异常患者的药物暴露水平上升22%。维格列酮暴露水平的最大变化(增加或减少)约为30%,被认为无临床意义。维格列酮暴露水平的变化与患者肝功能异常的严重程度无关。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包括开始给药前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超过正常值上限(ULN)3倍的患者,不应使用本品。肾功能不全患者:与肾功能正常的受试者相比,轻、中、重度肾损伤患者的维格列酮全身暴露水平增加(Cmax增加8%至66%;AUC增加32%至134%),全身清除率下降。轻度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50mL/min)患者使用本品时无需调整剂量。不建议中度或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或正在进行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使用本品。种族:根据有限的数据,种族对维格列酮的药代动力学性质没有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