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象的科学依据是什么?真的管用吗?

中医特有的诊断方法——脉诊,即切脉,俗称“把脉”。脉诊有着悠久的历史。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医生诊脉治病的内容,“脉诊法”已被收入1973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帛书中。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产生于晋代,脉诊的方法和理论相当完备。

早期的切脉法比较复杂,需要在头颈、手脚等多个部位切脉。以后将逐渐简化为只按腕部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古代医生对这个短脉部分做了很多文章。他们把这个长约一寸的脉搏,从手腕上的横条分成寸、关、尺三个部分。

左右手的寸、关、尺属于不同的脏腑,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理变化。其中,右寸映肺,右关映脾胃,右脚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和膀胱。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远寸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面的心肺(上焦、呼吸、循环系统);中间部分对应肝和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尺骨对应肾和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就这样,小小的“寸口”变成了人体内脏的全息窗口。

这还不够。切脉时,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按脉,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进行“浮动”;适度用力按压,直到肌肉“中”;用力按压,直到筋骨“下沉”为止。寸、关、尺三部,各有浮、中、沉三个阶段,合称“三阶九阶”。不同手法获得的脉象有不同的临床意义。通常脉象浮于外,则病位浅,沉于内,则病位深。

切脉的时候还是有很多要注意的。首先需要安静,包括外部环境的安静和医患双方的安静。病人要休息一会儿再切脉,等安静了才能切脉。诊脉前,医生必须冥想,调整呼吸,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手指上,仔细按压一分钟以上。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手腕和手掌向上伸展。

其次,医生要适时使用三个指定位,即先指定中间的关部,再根据患者的身高调整三指的密度。如果病人个子高,手指要稀疏;个子矮的人,手指要密,小孩用一指(拇指)切脉,不考虑三个部位。

学习脉诊,首先要了解正常的脉象。正常脉称为“平脉”和“正常脉”。脉率每分钟70-80次左右,节奏规律,脉型不粗不细,不浮不沉,不僵不弱。然而,正常的脉象往往随季节、年龄、性别和体质而变化。如春夏秋,脉多浮,脉强;冬天脉象大多淹没在水中。年龄越小,脉搏越快,中青年人脉搏越强越强,老年人脉搏越弱;高网多长,矮网短,瘦网浮,肥网重;饱腹感和情绪激动后的脉搏有多快多有力,饥饿时的脉搏有多弱。如果发现相反的脉象,如冬脉浮、胖网浮、细网沉等。,说明脉象异常。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异常脉象。

浮脉是指在脉象出现的部位出现的一种浅脉。轻轻一按就能得到,再按就变弱了。一般情况下,提示致病因素在表。浮而强的脉为表实,浮而弱的脉为表虚。

沉脉是一种脉象很深的脉,不能掉以轻心,再按一下就能看出来。通常以里证为主,重而有力者为里证,重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晚脉,慢脉,每分钟不到60次。寒证会因为寒冷而使血液流动变慢。晚强者为寒积证,晚弱者为阳虚证。

数脉搏,脉搏来得快,每分钟90多次,来去匆匆。多主热证,因为热可以加快血流速度,实热证强,弱热证弱。

静脉也叫小静脉,细而弱,但要明显。是湿证和虚证的形象。是由于湿阻经脉或气血不足,不能充脉所致。

洪水脉动宽广有力,像洪水一样来来去去。大多数主要病原体实热的实证研究。

弦脉,脉形端直,如压弦。常见于肝胆疾病、痰饮证、疼痛证患者。

脉滑,脉来流(滑),如走珠。是实热证,痰饮证,饮食失调证,或妊娠脉象证。

脉涩,脉难涩,如轻刀刮竹。是气滞血瘀、精血不足的表现。

虚脉,三脉提按无力,指下隐隐蠕动,是一切弱脉的总称。是虚证的标志,主要是气虚或气血两虚。

实脉,三部脉皆有力,脉强实,是一切有力脉的总称。这是一个经验主义的形象,表明邪恶的精神是真实和健康的。

脉促、脉结促、脉代都是异常节律,都是间歇脉。脉促是指脉数快,间隔不规则,强脉为阳热亢盛之证,弱脉多为气虚脱落之象;脉象缓慢而不规则,主症多为阴虚、气滞、寒痰、血瘀等。脉冲的产生是缓慢而有规律的间隔,间隔时间长。是脏气下降或气滞血瘀的证候。

脉象有很多,以上是最重要的。在中医临床治疗中,除了望、嗅、问之外,切脉也是非常重要的。唐代名医孙思邈说:“人有一脉,亦是医学大业。他不钻研道,怎么当医生?”!“脉象在辨证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比如最近一个反复腹泻多年的老年患者,一天腹泻5-6次,水样腹泻,没有脓血。他不能吃任何含粗纤维的食物,每天只能吃少量的粥或烂面条,否则腹泻会更频繁。舌红,苔薄白。从以上症状来看,似乎没有热度。但患者脉搏很快(每分钟124次,有冠心病史,常有心悸、胸闷等症状)。根据辨证,患者病程较长,脾气本已较弱,但伴有火热之邪。火邪逼大肠有泻,扰心神有心悸。因此,党参益气,黄连清热泻火,一举两得。七剂治疗后,大便减少到每天65,438+0.2次,心悸症状改善,心率也减慢。

当然,该病的病因和病理变化非常复杂,所以临床症状往往也非常复杂,常同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脉象,如浮脉、迟脉、滑脉、涩脉等。还有脉象的一致性和不一致性问题。如果不一致,就要决定是放弃症状还是放弃症状。另外,从理论上讲脉诊并不难,但在实践中确定它是什么脉象,解释脉象与疾病的关系,却非一日之功。古人云:“脉象微妙,溢于言表。当你在心里的时候,很难理解。”没有多年的反复实践,细心体会,认真理解比较,是不可能真正掌握脉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