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如何理解“青年是国家创新发展的主力军”?

政策导向:打好培养青年创新人才的“组合拳”

近年来,随着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应对市场化和互联网经济发展带来的诸多挑战,提出了“1+2+3+4+5+N”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和以航天防务、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三大主业为重点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若干重大举措。“我们要抓住京津冀一体化、一带一路、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等新一轮发展机遇,加快培养青年创新人才,为四院实现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四院党委书记、代院长郭勇说。因此,近年来,四院重点实施集团公司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三个创新”,充分发挥政策机制的顶层牵引和激励作用。先后出台了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奖励、拓宽员工成长渠道激发各类人才潜能的实施意见和建设方案、基于实绩的考核激励机制等多项政策,设立了陈德仁院士青年科技创新基金。加大重点高校优质毕业生引进力度,加大各类高端青年领军人才引进力度等。,打出一套促进青年创新人才培养和聚集的政策“组合拳”。不断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研究所领导班子中“70后”和下属二级单位领导班子中“80后”的比例不断提高,青年科技人才欣欣向荣。“青年已经成为支撑我院武器装备发展的骨干力量,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四院党委副书记、分管人才工作的副院长谭说。

助才:打造青年创新人才发展的“新高地”

在四院青年创新人才培养中,四院两级团组织坚持党建带团建,充分发挥团组织联系和服务青年的优势和作用,加强青年思想引导,坚定理想信念,补充青年人才的“精神之钙”, 深入组织推进“我的中国梦”“奋斗中的青春最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唱响青年人才“创新创业之歌”,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青年人。 近年来,围绕四院改革发展和青年创新人才培养,四院团委坚持“让年轻人在实战中接班”的标准,积极开展青年助手选拔、青年创新工作室创建、青年工作者职业技能竞赛、 评选青年“五小”成果和青年科技(管理)论文,为青年创新人才的涌现和成长搭建舞台,营造青年创新创业、创优创优的浓厚氛围。 所属团组织和青年多次获得中央企业五四红旗团委、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

科技强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的“主战场”

作为国防武器发展的骨干科研院所,四院秉承“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神圣使命,承担着为国家提供高技术武器装备的重要责任。在建设“国际先进的弹道导弹和固体运载火箭研究院,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端装备制造和服务企业”的新征程中,青年创新人才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四院被誉为“中国固体弹道导弹的摇篮”、“铸造* * *和国家脊梁的地方”,谱写了中国航天史上“波澜壮阔”“浩荡东风”的壮丽篇章,涌现出以两弹之父黄纬禄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人才。如今,跟随老一辈航天人富国强军的脚步,四院青年创新人才勇挑重担,在载人航天工程(603698,股吧)、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等任务中冲锋陷阵、勇挑重担。取得了一项重大技术突破。团队典范“两位总经理”的平均年龄是40岁。参与开发的技术人员以35岁左右的年轻人为主。他们通过自主创新掌握了多种核心关键技术,获得了100多项创新成果和发明专利。经过10多年的技术研究和工程研制,该型号由我国七大军工集团所属300多家单位,数十所院校、实验基地和军事院校研制,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形成了新的方案思路,开创了我国导弹武器装备史上又一个全新的领域。型号研制工作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肯定。2014,型号研制团队代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主要技术负责人获得全国优秀专业技术人员荣誉称号。青年创新人才引领型号研制,型号研制鼓励青年创新人才,成为当前四院的新常态。

2015年,在重要型号研制中发挥主力军和骨干作用的四院青年科研团队和个人获得团中央表彰,四院总体设计四部总室、第九总体设计部总室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第四总体设计部副总设计师郝云、十七所副总设计师石晓荣、指挥自动化中心副主任设计师李长龙、三七厂215数控加工中心负责人徐斌等4名青年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荣誉。沉甸甸的勋章记录着四院青年为国家科技创新和航天服务做出的突出贡献,闪闪发光的勋章将继续激励四院青年为国防现代化贡献青春的才华和智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序推进,以互联网+为特征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潮流风起云涌,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四院也将站在前沿,在加强青年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政策研究,树立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正确导向,努力为航天军工企业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