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的科研成就
科研方面,李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863”项目、农业部“948”项目等40余项。收集和评价了国内外数以万计的菌株和证书标本,报道了45个新种和100多个中国新记录种。筛选培育出39个食用菌品种,有6个品种获得国家认定,获得5项发明专利。集成创新北方主要食用菌六大标准技术体系,培训技术骨干8000余人,带动农户3万人,累计推广面积超过50亿袋,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60亿元。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13篇,其中34篇论文被SCI收录或引用,发表作品17篇。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得专利6项,为我国蘑菇产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产业化理论方面,李玉率先提出食用菌产业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的重要产业环节,提升了食用菌产业的地位。针对吉林省地处黄金玉米带,高产低效益的“新东北现象”,提出了“南菇北移”、“东种树西种草”、“建设百公里食药菌走廊”等合理化建议,被省政府采纳并作为新的产业亮点付诸实践。
在人才培养方面,李玉干培养了细菌学领域的研究生100多人,博士生40人,博士后40人。在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蘑菇科学与食用菌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在产学研平台建设方面,李瑜在中国建立了教育部食药用菌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食用菌创新中心、中俄真菌资源保护中心、白俄罗斯真菌资源保护中心。创办了《真菌研究》杂志。建立了食用菌专业和应用生物科学本科专业(食药用菌方向),建设了相关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成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在国内率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真菌学科体系。已建成21个产业化示范基地。主持召开了第八届海峡两岸微生物学术研讨会、中日及泛亚太微生物论坛、第五届国际药用真菌大会等多次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扩大了吉林农业大学及真菌学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为真菌学学科的产学研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是终身荣誉。其院士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名额不超过60个。经过这次增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数已达756人。目前,吉林省“两院”共有30位院士,李玉是第一位离开省直单位的院士。吉林省原省长韩长赋在视察吉林农业大学教育部食药用菌工程研究中心时表示,李玉教授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吉林农业大学、省属高校、农业和全省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