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老庄“圣人不死,贼不止”的思想?
圣人不死,贼不停!”这种令人震惊的说法出自庄子的《箩筐的故事》。字面意思很明确:圣人不死,天下贼不亡。这样看来,“圣人”简直就是“贼”的代名词。所以很多人无法理解。先说什么是“圣人”。圣人就是要为世人树立行为准则。“为天下贼”这句话听起来和“为天下贼”差不多,可能是天意的巧合。明朝初年,有个叫徐一奎的儒生,在给朱元璋的贺表中写下这句话,惹得朱元璋大怒,说:“听起来和做贼差不多!“许教授的头就是因为这个被砍掉的。儒家思想引导人们成为“圣人”,而孔子自然是最有资格成为“圣人”的,所以他被儒生尊为“圣人”,被唐太宗封为“第一圣人”,被宋真宗封为“至圣”,意为圣人之巅峰。既然“圣人”的称号被孔子封在这里,那么后来出现的“圣人”呢?晏子被称为“恢复圣人”,曾子被称为“坚持圣人”,子思被称为“陈述圣人”。秦汉以后,很少有人能得起“圣人”的称号了。敢称圣人的,一个是南宋的朱,一个是清末的康有为。那么,为世界树立一个标准,成为人类典范的人越多越好。就这句话来说,我不得不佩服庄子深刻而犀利的思想。二、人性是什么?作者曾经写过一篇论文:论人性的私性。人性没有“善”或“恶”,只有“私”。西方市场经济学理论有一个前提:人都是自私的!生在世上,只要我们有正常的思维,我们都在寻求利益最大化。这是人之常情。因为这个理论,只有实行市场经济,才能激发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中国古人早就认识到人性的这一特点,所以有句古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没有市场经济体制的鼓励,没有人们追求利益的深层动力,就没有今天‘海阔天空,鸟语花香’的繁荣经济成就和物质文明。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五六十年代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民吃不饱饭,城里人要用饭票限量买粮。然而,“圣人”。从人性的善可以推断,所有的人类都有“圣人”基因,也就是佛教徒所说的。这样,无论人们制定政治制度还是经济政策,都有一个前提:人性不自私,“人人皆可为圣。”生命之初,性本善”比“人性本私”美好得多,美好得多,在这句美好话语的指引下,人们一次又一次地走入误区,掉入陷阱而不自知。因为他们忽略了人的自私本性,所有基于此的政策都是反人类的。南宋的“朱生仁”号召大家“灭人欲,存天理”,他自己却做不到。据一位举报他的大臣说,“朱生仁”娶了两个尼姑,成了小妾。我还是对我媳妇很迷茫。朱生仁吓得赶紧去找皇上做检讨。为了保护男人不受女人的诱惑,朱生仁有两大发明可以申请诺贝尔奖。一个是《朱文公的口袋》,一个是《朱文公的窗帘》。所谓“朱文公兜”,就是女性出门不允许暴露身体任何部位,甚至头部,要用一块布把头包起来。眼睛里只剩下两个小洞。这有点像当年塔利班对阿富汗妇女的要求。我想知道塔利班是否向朱文恭的后代支付了专利费。所谓“朱文公帘”,就是要求妇女在房间外悬挂竹帘,说“一门紧闭,二门紧闭”。客人来家里,女人不能随便走出窗帘或往外看。后世的皇后和太后都要为年轻的皇帝处理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