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儒勒·凡尔纳的有趣故事。

“小子,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钱。”

这是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太阳系历险记》中可爱的勤务兵本·佐夫的一声叹息。提起凡尔纳,人们自然会想到《海底两万里》、《80天环游世界》、《神秘岛》、《地心游记》……以及其他许多如此受欢迎的小说。这位19世纪的法国人不是科学家,但他用机智的文笔开启了无数心灵对科学的向往和浓厚兴趣。在扣人心弦的故事中,把那些晦涩难懂的书本知识变得简单明了,是凡尔纳的特长。

在他的小说《太阳系历险记》中,凡尔纳虚构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讲的是一群人被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带到太阳系中旅行。故事中,很多平时不被人关注的知识,在那个陌生而神秘的世界里变得如此珍贵。

那么是什么让我们的勤务兵发出这样的感慨呢?

找一把尺子和一个砝码。原来,为了确定这颗小行星的密度,人们必须找到一把标准的测量工具尺子和一个质量为1 kg的砝码。虽然这个星球上没有这些东西,但是我们的冒险者并没有被难倒。他们用法郎硬币解决了这个问题。

如果我们知道一枚5法郎的银币直径是37毫米;2法郎银币的直径是27毫米;50厘米的直径,也就是半法郎的银币,是18 mm,那么怎么才能得到1 m的标准长度呢?只要有10枚5法郎银币,10枚2法郎银币,20枚50盎司银币,问题就解决了。因为这些硬币是沿着中心线排列的,所以我们可以得到地球上1米的标准长度。如何获得1 kg的标准体重?也很简单。我们聪明的大侠都知道,一枚5法郎银币的质量是25克,40枚5法郎银币就是1公斤的标准重量,一模一样!

我们在感叹作者足智多谋的时候,也应该感谢那些解决了大问题的法郎和银币。19世纪的法郎硬币是用金银铸造的,重量和大小都有严格的法律规定,铸造时不应该有偏差。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规定,为主角们认识这颗金色星球铺平了道路。但很少有人想到,正是这一规定奠定了金本位货币的信用基础。

凡尔纳生活在金属货币时代。当时,在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货币所代表的价值是由单位货币所含金银和贵金属的重量决定的,主要是黄金。所以国家对铸币的重量、成色、大小、形状甚至最小的花纹都有详细的规定。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货币的权威和市场流通的秩序。虽然金银币自古就有铸造,但法律严格规范钱币的历史如果仔细算来也不过几百年。而且,为了维护这些金银币的尊严,很多人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在古代的东方,比如中国,虽然至少在2000年前人们就开始广泛使用金银作为货币,但这些金银至少在清朝以前并不是以“币”的形式存在,而是以条状的形式存在。中国古代金银的计量单位是“两”,读过《史记》等古籍的人都知道,东汉以前,黄金是以“金”计量的。当时的史书上经常记载,君主或皇帝每次都要给手下人数百公斤的黄金,甚至上千公斤,最多时达10万公斤。当然,当时的“金”比今天的“金”要小得多,大约250克,或者更少,黄金的纯度也比较低。在中国古代,人们经常将金银铸成“元宝”。元宝的量词是“锭”,但其价值是根据其重量和细度来衡量的。

西汉王莽建立了一个短暂的“新”王朝,他热衷于铸造金银币。王莽的硬币有一种特殊的形状。比如一种叫“错刀”的钱币,看起来像春秋时期的刀币,但它是用黄金镶嵌,铸有“一刀等于五千”的字样,意思是这样的阿津错刀值五千铜币。当然,实际上这枚硬币所含的黄金重量远不及五千铜币的价值。发行这种“价值不足”的货币,其实是王莽掠夺民间财富的一种方式。因此,这种靠暴力保证流通的硬币在民间遭到了激烈的抵制。王莽的金错刀虽然和他的“新”朝一样短命,但东汉张衡的《美人给了我金错刀,怎能报英和琼瑶》这首诗,却把这种失传已久的货币的名字流传了下来。

中国古代虽然很少铸造金银币,但是铸造铜钱的历史却源远流长,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铲形“无”。自秦始皇铸造统一的半两钱以来,中国铜币的基本形状在两千年中没有多大变化。被学者们昵称为“孔方兄弟”的圆形铜币,被许多人视为中国人宇宙观的化身。然而,造成这种形状的真正原因可能在于技术,而不是哲学。因为正方形和圆形是古人最容易塑造的形状。但古代的铸造技术很难保证硬币的圆边周围没有毛刺,所以为了使硬币的边缘光滑,很多铜钱都要用铁棒扎在一起,打磨光滑。为了防止铜钱在打磨的时候移动,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中间的孔铸造成正方形。

有意思的是,唐代以后的铜钱上往往会出现一个月牙形的凹痕。据唐记载,那是唐太宗年间,负责铸钱的官员将钱币的蜡样送到御前浏览时,文德皇后的指甲在蜡样上留下了月牙形的钉痕。结果负责铸钱的官员只好把退回来的蜡样照原样铸造,不敢提出任何异议。于是,在随后的几百年里,所有的硬币上都留下了这个印记。晋代诗人李俊敏留下了这个故事:“柴进失陷后,无故不见,藏于开元。”。更有意思的是,这种月牙也出现在日本和韩国同时期仿唐朝铸造的铜钱上。当时这两个国家“完全汉化”,于是毫不犹豫地把中国钱币上的钉印作为不可或缺的东西复制过来。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铜钱作为中国王权的象征,是不可动摇的,也是值得质疑的。

虽然像文德皇后这样在钱币上留下如此深刻“烙印”的人物是前所未有的,但每一个继承大统的皇帝,都绝不会放弃在钱币上铸造自己爵位的权利,从隋朝到清朝。事实上,即使对于那些没有获得合法性的割据政权和叛军来说,铸币也是一件大事。因为这不仅表现了政权对中央政府合法性的蔑视,也表现了对其更替的信心;而且为更大规模的战争筹集军事资金。像太平天国这种短命政权发行的钱币,有一个* * *性质,就是一开始钱币质量很好,后来就不那么讨人喜欢了。

在大多数情况下,历届政府都规定铜币必须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因为这样可以防止不法之徒铸造劣质硬币并从中获利。汉朝初年允许民间铸造铜钱,结果人们竞相偷工减料,掺杂其中。当时,一枚名义上的“半便士”很轻,可以浮在水面上,不会沉到水底。人们形象地把这种钱币称为“鱼荚钱”。一枚法定半两的钱,在能工巧匠手里居然能铸造十几枚这样的“榆荚钱”,可见两千年前中国铸造技术的辉煌。

这种劣质币流行起来会怎么样?如果因为法律的原因,人们不能拒绝接受这种货币,那么人们就会收集那些真币,尽量不去使用;铸币者会尽最大努力回收和融化全价值货币,然后将其铸造成价值不足的更次等货币。其结果必然是“好”钱从流通中消失,而“坏”钱却日益泛滥,这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良币驱逐劣币定律”。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以硬币名义价值表示的价格必然会上涨,直到劣币所含货币金属的重量与原来的良币相等。显然,这可以称为一种特殊的通货膨胀。当然,如果货币质量继续恶化而没有任何改善,人们最终会抛弃这种货币而寻求另一种支付手段,或者干脆回到最初一代的物物交换。显然,那么不仅社会经济会因为商业的停止而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印在货币上的政权也不会过上太平日子。

为了防止劣币的发生,各国政府普遍用严厉的法律来警告人们不要这样做。英国人是这方面的榜样。相传索尔兹伯里大主教罗杰曾在圣诞节那天召集全英格兰的铸币厂1125,当着众人的面检查他们的硬币。结果,97人中只有3人铸造了合格的硬币,其他人则被宣布有罪,等待他们的是右手被砍断并被驱逐出境。据说经过这个血腥的圣诞节,英格兰的硬币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意图通过铸造短零件或试图通过掺杂造假来牟取暴利的人大大减少了。英国人对伪造硬币的罪犯毫不手软。在亨利一世统治时期,他砍掉了一只手和两只眼睛。

这些刑罚在惩罚罪犯方面非常有效,但如果统治者自己打算通过铸造劣质硬币甚至假币来解决财政问题,法律就会变得苍白无力。事实上,如果我们随意翻开硬币发展史,就会发现铸币史在很多情况下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充满欺诈和贪婪的悲情记录。在没有铸币的年代,人们每次交易前都要对金银的重量、成色和真伪达成一致。这样交易成本有时会大到很多交易无法进行。统治者造币的好处在于,用国家的信誉保证了每一枚相同硬币的价值——金银含量和成色毋庸置疑。可以说,铸币就是把国家不可动摇的权威强加给金银。硬币的标志、图案、大小和图案是国家信用的象征。

对于铸造硬币的使用者来说,由于国家以法律和暴力保障他铸造或他认可的硬币的流通,从理论上讲,人们在交易中可以不再考虑硬币本身的价值,而只关心硬币所代表的价值。这样,最聪明的统治者发现了一个可以带来巨大利润的秘密:他可以利用国家的权威来弥补他所发行的货币的价值和他所代表的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就是说,国家可以利用人民对国家的信任或恐惧,从而铸造价值不足的货币,进行不等价交换。这一发现无异于给国家滥发劣币开了绿灯。从此,统治者可以享受用少量金银铸造货币的“专利”,其价值远远超过这些金银。

最早获得这项专利的大概是古希腊人。被后人称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爱琴海上一个岛国萨摩斯的统治者波利克拉,为了某件事,要付给拉萨德·蒙奈·埃涅斯一大笔钱。暴君的解决办法是“用铅铸造大量的国家货币,镀上黄金,他们收到钱马上就走。”在古希腊,统治者直接花钱似乎非常普遍,国家甚至将这种丑恶的行为视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今天出土的许多希腊金币在希腊-波斯战争前,硬币表面都有很深的切口。原因据说是对希腊镀金技术有很长经验的波斯人留下来测试货币的真伪。当然,这种方法虽然比阿基米德发现王冠之谜简单很多,但是很有效。

古希腊以后,虽然罗马帝国奢侈的统治者也曾发行过镀金的钱币,但最常用的方法是直接减轻货币的重量,或者在金银币中加入铜、铁等贱金属。以罗马的货币“AS”为例。起初,这种青铜铸造的货币重量为1磅,但后来急剧下降。汉尼拔到达罗马城下时,1 AS的重量只有1盎司,相当于原来的1/16。当然,造成硬币失重的原因很多,金银等货币金属的涨价和一般价格变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但也许最重要的动机是贪婪。许多统治者声称,由于技术原因,即使在国家统一铸造的货币重量上也会有“公差”——即声称的重量不符;但是,随着铸造技术的进步,在很多国家,公差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而且这个公差基本上是以“负号”的形式出现,而不是“加号”。

相对来说,通过铸造劣币而不是简单的降低币重,由于其隐蔽性好,使用的次数更多。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英国亨利八世这个搞笑绰号的由来,被称为“老铜鼻”。在亨利八世统治时期,王国铸造的银便士的纯度大大降低。新便士中的银含量只有1/3,而铜合金占了2/3。结果把头投在“银币”上的国王就尴尬了——“银币”最突出的部分——国王的鼻子在摩擦的作用下很快露出了铜的本来面目,然后迅速氧化变黑。因此,随着“银币”的流通,这位君主的新绰号立即传遍了整个王国。

另一种降低钱币质量的方式,来自于民间对金银币的刻意“破坏”——磨损和修整。由于国家发行的硬币实行强制流通,有人就打起了这种强制的主意:将收到的金银币沿圆边打磨,得到金银屑,只要不是太贪心,金银币缩小的直径是看不出来的;然后把变小了一圈的货币付给别人。即使别人发现硬币缩水了,也因为法律强制的存在而不得不接受。而这些金银边角料,自然就成了“修剪者”的额外收入。而“穿”与“切边”类似,只不过主要手段是打磨钱币的两个平面,以获得金银粉。当然,这两者通常并不矛盾。在这些无法无天的人手里,一个灾难性的货币通常会被折磨两次。

“磨损”和“修整”的活动已经成为每个社会的普遍做法。因此,流通中的货币质量急剧下降,政府不得不接受自己的货币。所以当政府通过税收获得这些打磨过的货币时,吃亏的主要是政府自己。久而久之,人们也会拒绝使用这种加工过的货币,隐藏货币的全部价值。一旦政府抓到“肇事者”,他就会以“使用中的正常损耗”为由逃脱惩罚。伤脑筋的政府采取的最后一招是在硬币边缘刻上凹形的文字或图案,同时将硬币正反面的图案改成尽可能复杂的浅浮雕。并宣布政府和人民有权拒绝边缘的文字或浮雕图案已经磨损的货币。虽然此举增加了造币难度,但对打击那些“修剪器”极为有效。从新版1元人民币硬币,以及其他许多硬币上可以看出,这一措施今天依然存在。虽然与“修剪者”打交道不再是这样做的主要目的。

一般来说,除了统治者,最关心货币质量的是那些从事工商业的人。因为他们是通过交换得到这些硬币的,他们的财富主要存在于硬币而非物品中。如果硬币质量低劣,那么在强制流通的情况下,吃亏的就是这些人。因此,他们往往有最强烈的动机与制造假币或劣币的行为作斗争,即使这种行为的源头是掌握暴力机器的政府。从历史上看,其实在那些工商业越发达的国家,当局铸造的硬币质量越好,法律对硬币的控制也就越严格。

金本位下的英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英国议会将整个国家的货币与黄金严格挂钩。1盎司黄金等于3磅17先令10.5便士。国会通过法律规定了英镑和先令硬币的金属含量:1英镑金币必须含有123.447格令的22k标准金;1先令的银币必须含有87.27272格令纯度为92.5%的标准银。政府不能随意改变。在这一规定下,任何人都可以带着金条到政府或英格兰银行开设的铸币厂,按照国会法律1844要求兑换等值的货币。这种严格的货币价值使英镑成为那个时代最著名的货币之一。随着英镑被世界接受,“日不落之国”的桂冠自然戴在了大英帝国的额头上。

当人们不再担心硬币的真伪时,只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如何尽可能多的占有硬币,而不是抛弃它们。

在英吉利海峡的另一边,法国也成为了大陆国家货币制度严格的典范。因为公制是法国使用的计量单位,而这枚硬币上的公制也被严格遵守,所以文章开头会有我们主人公的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