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产改善生产线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一个企业,如果不营造全体员工自主提升的企业文化,所有的精益管理工具都会大打折扣。那么,企业在实施精益生产时,如何打造这种“全员自主提升的企业文化”呢?我们从以下三点来讨论:

首先,精益改善始于“员工的理解和支持”。先问两个问题:“企业做精益生产和IE改进,效率提高了,员工数量减少了,但是员工工作更努力了,员工离职率提高了,员工抱怨更多了。我们做什么呢”“做精益生产,即改善,不就是想让员工多干活少拿钱吗?不就是变相裁员吗?谁想做改进让自己更努力?谁想提升,谁想失业?“以上两个问题是很多企业在推行精益生产的过程中听到的员工抱怨。是什么原因导致员工如此反对精益生产的实施?总之,我们要认识到,这种矛盾是源于员工担心精益改善会影响个人利益的状况。这种冲突源于员工的价值观与事实的冲突。冲突不是要被克服的对象,而是一种谈话。企业管理者是时候倾听员工的苦恼了。大多数企业在实施精益生产时都在技术层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实际上,仅仅从技术层面解决实际问题是不可能的。相反,你对精益理解的越深,就越意识到技术层面的重要性相对较低,而精益意识中的人文意识尤为重要。

现在价格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个企业都热衷于采用精益生产方式来降低成本。有的企业甚至采取先降低人工成本的措施,把两个人的工作量交给1人。这种做法虽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利润,但却非常不人道,直接导致员工失去动力,工作质量下降,引发一系列劳资矛盾。管理界有一句名言:“要想让员工满意,首先要让员工理解”。但也很难得到员工的理解。有些管理者利用手中的权力强迫员工做精益改进,他们连说服都不做,更别说让员工理解了。如果员工不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做,就认为他们无能,或者干脆直接惩罚他们。从来没有人给员工解释过精益改善的原因和目的,回答过他们的顾虑。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精益改进活动往往会变成一阵风。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60%的管理不善来自沟通。”企业在推行精益改善的时候,要形成这样的习惯,当决定做一件事情,想要得到员工的理解,就必须和员工进行面对面的沟通,直到确定员工理解为止。而如果你是在员工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展开工作,你就能得到员工的支持和拥护。

第二,精益改善要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双赢。现在,我们来看一个案例:两年前,笔者为一家医疗产品制造企业做管理咨询。这家企业的总经理是个“能人”,什么事都亲力亲为。人不到40岁,头发大部分都白了。总经理经常抱怨干部员工能力太差,有什么提高都靠他...这种现象在很多企业都很普遍。导致中层和基层工作人员长期没有提高和创新,永远无法提高专业技能。高层认为下属素质不够高,所以每次改进都是自己做,中层和基层员工却不热情,敷衍了事。在这种企业环境下,精益改进方法无法真正在企业中应用。刚才我们提到了精益改善的人文意识,员工不在乎精益生产(www.chinatpm.net)改善的效果,全员自主改善的企业文化。要明白这三点,首先精益改善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提高效率吗?降低成本?压缩生产周期?还是增加利润?提高效率是企业主更关心还是员工更关心?是员工更关心还是老板更关心提高利润?答案肯定不是员工。如果这个活动变得更受员工关注,那么事态的发展就是另一个全新的局面。再分享一下刚才医疗器械厂的案例:随着工厂销量的不断增加,产能严重不足。

导致交货时间越来越长,质量事故屡屡发生,客户投诉频繁。因为随着订单的增加,员工的加班时间越来越长。最后,员工们干脆放慢了工作速度。他们明白自己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工作,做快做慢的结果就是长时间加班。喜欢亲力亲为的总经理变得更忙了,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善。请问,如果在这种状态下引入精益改善,会成功吗?从精益技术的角度来看,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因为生产中确实存在大量的六损七废,但是从人性化的角度来看,是很难成功的,因为员工已经开始抗拒提高效率了。他们认为提高效率就是牺牲员工的个人利益来满足公司的利益。在这种状态下,管理者要想成功引入精益改善,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员工的个人利益。后来,这家医疗器械厂开始改变员工的绩效考核模式,采用“工时产值奖”制度,也就是说,工时投入低、产出高的车间班组将获得高额奖金,并采用弹性排班制,员工只要在一天内完成规定的产出,就可以提前下班。这些措施使员工愿意提高生产效率。然后,我们决定选择一条生产线做精益改善的“小白鼠”,管理层提前与员工充分沟通,并承诺与员工分享改善收益。比如原生产线每小时产能100 PCs,改进后达到每小时120PCS,多做20 PCs的员工可以拿到10 PCs的奖金。我们只是在一些体力劳动比例较大的工序中实施计件工资,这很容易评估标准产能。这些措施的出台充分激发了员工的改进热情,员工开始愿意接受更多的生产任务。在65,438+0个月内,生产效率提高了65,438+05%以上,但次品率下降了2%。精益生产在国内企业的推行大多不那么顺利,这不是技术、工具、方法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供应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供应商不能按时保质的发货。第二,内部执行力的问题,这来源于分配机制的问题。目前国内流行一句经典的话“分配机制是第一执行力”。利益分配好了,员工的执行力就高,利益分配不好,员工的执行力就差。在实施精益生产的过程中,内部“执行”的阻力往往远远超过外部“供应链”的阻力。员工喜欢做有回报、和自己利益相关的事情。先解决这个问题,再在全厂推广精益生产,成功率很高。企业在进行精益改善时,首先要把员工收入的增加作为第一优先改善指标来考虑。因为员工爱工资指标,就会爱企业的其他指标,这样才能有同样的欲望,最终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同步成长。一个企业的精益改善是否成功,取决于它的员工。无论员工是否积极参与改善,利益共享都是核心要素之一,是“原始核电”,不可忽视,不可低估。

三、培养员工持续改进的习惯,使精益改进的效果最大化:丰田生产方式的创始人大野泰一先生说:“当持续改进已经成为丰田员工的一种工作习惯,就证明丰田式生产已经成功。”那么,世界级企业是如何营造这种持续改进、自主提升的文化氛围的呢?企业最高管理层制定宏观目标和重大问题,具体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由中层管理人员进行。中层管理人员每季度必须主动申报重大创新项目,由高层审核可行性。每半年召开一次管理创新大会,汇报项目进展,评估阶段成果,接受大家指正。每月举办一次管理改进大会,主讲人主要是各部门做出改进的基层员工,给基层员工一个展示和奖励改进员工的舞台,通过发布让员工享受精益改进、劳动和创造的美好。甚至有的企业把员工的改进案例打印成精美的《精益改进成果汇编》发放给员工,或者把员工的改进案例做成广告牌展示,让员工享受成就感和荣誉感。在改进和创新的过程中,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经常深入实地了解问题,收集改进案例,亲自对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使员工在自身教育和实际案例的启发下对这一过程进行各种改进,更多的改进案例不断涌现。这样就在企业内部无形中营造了一个尊重人、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环境。质量大师朱兰博士强调“美国管理最大的问题是人的智慧没有被挖掘出来”。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文章最后的内容,那就是:要想让精益改善产生持久的效果,就要做好组织内员工的激励工作,激励包括目标激励、培训激励、关怀激励、支持激励、荣誉激励、物质激励和晋升激励。通过鼓励,提高全体员工的“改进能力”,从而达到自主改进、持续改进的理想状态。这种想法是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即依靠少数精英来提高并不是最终目的。所以我们提倡全员进攻的精益改进。企业文化创始人劳伦斯·米勒说过:谁有文化优势,谁就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精益改善的文化内涵是“沟通、鼓励、理解、人本、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