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检索的四个要素
所谓信息意识,是人们利用信息系统获取所需信息的内在动机,体现为对信息的敏感性、选择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以此来判断信息是否能为自己或某一群体所用,是否能解决现实生活实践中的某一具体问题。信息意识包括信息认知、信息情感和信息行为倾向三个层次。
信息素养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祖尔科夫斯基在1974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提出的。他认为,信息素养是人们在工作中运用信息、学习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信息检索的基础——信息源
信息源的定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文献术语中,信息源被定义为个人为满足其信息需求而获取信息的来源,称为信息源。
信息源类型:
按表达方式分为口头信息源、肢体语言信息源、身体信息源和文献信息源。
根据数字记录的形式,分为书目信息源、一般图书信息源、工具书信息源、报纸、期刊信息源、专题文献信息源、数字图书馆信息源和搜索引擎信息源。
按文献载体可分为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和视听型。
根据文档内容和处理程度-一级信息、二级信息和三级信息
按出版形式分为图书、报纸、研究报告、会议信息、专利信息、统计数据、政府出版物、档案、学位论文、标准信息(它们被认为是十大信息源,后八种称为专题文献。教育信息资源主要分布在教育书籍、专业期刊、学位论文和其他不同类型的出版物中)
3.信息检索的核心——信息获取能力
1.了解各种信息来源
2.掌握检索语言
3.熟练使用检索工具
4.能够判断和评价检索效果。
判断检索效果的两个指标:
召回率=检测到的相关信息量/相关信息总量(%)
精确率=检测到的相关信息/检测到的总信息(%)
4.信息检索的关键:信息利用
社会进步的过程是知识不断生产流通再生产的过程。
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的知识和信息,我们在学习、科学研究和健康教育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
在生活过程中,信息检索时间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
获取学术信息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对各种信息进行重组,创造新的知识和信息,从而达到信息激活和增值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