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理学?

新儒学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想。又称道教。它起源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元、明,清中叶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广义的理学是指以讨论天道之命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学派;狭义的理学是指以程颢、程颐、朱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理学。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达,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尤其是批判佛道的直接产物。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持续时间长,社会影响大,讨论问题广泛。

总的来说,新儒家讨论的主要问题是:①本体论,即世界的起源。虽然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但理学否认人格神和世界彼岸的存在。张载提出了气本哲学,认为太虚之气是万物之源。程程建立了“天即理”的哲学,认为观念理性是世界的本源。朱提出理是根本,气是工具的理论。陆九渊和王守仁以心为本,认为“心即理”。②心性论,即人性的来源以及心、性、情的关系。张载提出了天地之性、性情之性的学说,认为天地之性源于空之气。程颢提出心即天、性无内外因的命题,将心、性、天统一起来。程颐提出性即理的命题,并将性描述为形而上的理。朱认为心的本体是性,性尚未开发;心的功能是情感,情感是已经发出的东西的总和;性和情感是肉体关系,心才是“主人”。陆九渊认为,心是性,是理。王守仁提出心灵的本体是性,即至善。③认识论,即认识的来源和方法。张载最早提出“经验之知”和“德性之知”两种知识,主张穷竭之学,成为理学家讨论的话题。程程提出了“学物知物”的认知理论;朱提出了“即唯物主义”的系统方法;陆九渊强调“回头看”;而王守仁则提出了“致良知”的理论,认为通过思考事物来认识,就是让自己的良知为事物服务,从而完成了由内而外的认知路线。

理学流派多样复杂。北宋中期有周敦颐之学,邵雍之象数,张载之管雪,二程之洛学,司马光之硕学。南宋有朱的福建之学、陆九渊的江西之学,明代中期有的阴阳学。虽然这些学派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特点,但根据其基本观点和影响,主要有三个学派,即以张载为代表的气一元论哲学;以程、朱为代表的一元论哲学;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心灵一元论哲学。

理学作为地主阶级新的思想理论体系,曾经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它在思辨哲学中的发展,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理学对日本和韩国的历史发展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然而,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理学在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制度方面发挥了越来越消极甚至反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