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科学家?
科学家从事的科学研究是一项非常崇高的事业。自然科学是对自然基本事实的发现,是对自然客观规律的归纳,是人们揭示真理的一种认知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越来越完善和准确,进而成为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力量。科学也是先进文化的代表,与艺术、文化有相通之处,追求真善美。科学最终造福于社会,这不仅体现在它为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提供的源知识上,还体现在促进科学研究培养人才上,体现了在科学指导下展现人类进步前景的价值观和发展观。
首先,科学需要奉献
科研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但需要付出艰辛而痛苦的代价,甚至牺牲宝贵的生命。因此,科学家不仅需要好奇心,还需要奉献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古今中外,老一辈科学家为我们今天从事科研的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比如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中国“两弹之父”邓稼先先生等等。为了达到科学的最高水平,使之成为服务社会、强大民族的力量,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不顾个人安危,保持了科学家淡泊名利的崇高品德和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为追求真理而不懈奋斗了一生。
居里夫妇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们把一切都献给了科学事业,没有任何私利。镭提取成功后,有人建议他们向政府申请专利权,垄断镭的创造,以此发财。居里夫人回应道:“那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发表,其他人应该不受任何限制地开发它们。“居里夫妇把他们大量获得的诺贝尔奖送人了。居里夫人还将价值超过1万法郎的镭(从8吨铀矿渣中提取的0.1克镭)无偿捐赠给从事肿瘤研究的实验室。居里夫人一生创造和发展辐射科学,长期无畏地研究强放射性物质,最后因恶性贫血而献身于她一生热爱的科学。
为了祖国的原子能事业,邓稼先长期隐姓埋名。他在一次核试验中发现一些问题后,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他独自走进试验场,迅速找到核心部件,徒手走出来。最后证明是降落伞问题。这一次,他在体内埋下了致命放射病的祸根。他的同学杨振宁博士一起在美国获得了博士学位。杨振宁博士曾对他说:“我的名气比你大,但你的贡献比我大。”
第二,科学需要严谨的态度
正因为科学追求一个崇高的目标境界,所以做科学不可能有假。认真的科技工作者必须要求实验研究产生的各种事实和数据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现代科学是以科学假说为动力,然后通过实验寻求真理,去伪存真,通过科学探索揭示本质。
一般来说,科学研究有一个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有时一个实验所反映的事实可能部分正确,但可能整体有偏差。实验结果报告中的一些问题是实验操作失误,也可能是客观实验结果。由于实验设计不佳或缺乏必要的比较,得出错误的结论。所以,作为一个科学家,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不仅要对科学实验的设计、技术路线的选择、数据的确定、收集和处理、结论持谨慎态度,而且即使有同行公认的相当不错的成果,也不应该夸大某一阶段工作的意义。对于一个科学问题,只有长期的、深入的、系统的研究,才能得到相对完整的认识,把握规律,或许还能转化为对社会的实际贡献。
在我们自己的工作中,我们对科学创新的艰巨性和严谨性有一些体会。如1986,上海血液研究所在国际上首次证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分化诱导剂的作用下,可以获得临床完全缓解,即白血病细胞可以转化为正常细胞,实现白血病的治疗。这篇论文被送到国际杂志后,许多国际权威人士对此表示怀疑。我们用大量数据仔细验证,用事实证明这个思路是正确可行的。后来这篇论文发表在国际血液学领域最权威的杂志《血液》上。据统计,是国内各领域引用率最高的文章。更重要的是,这种白血病诱导分化疗法被国内外同行广泛采用,使该类型白血病成为世界上首个可治愈的成人白血病。在1990,我们发现了首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突变染色体易位病例,这是对国际权威的挑战。当时我们并没有马上公布,而是在细胞、染色体、分子水平上用各种方法反复验证突变染色体易位的存在,直到我们克隆了易位导致的特定致病基因,证明突变染色体易位与患者临床预后不良有关。这篇论文发表在高水平的期刊上,它的意义被我们自己的工作和国际同行的工作不断肯定和扩展。所以我们每一次提出学术观点,发表论文,发明新的方法或技术,都是一个不断验证的过程。特别是国内外同事对我们工作提出的质疑或修正,使我们的研究更好。科学的本质是批判的,要勇于接受同行的评价。
第三,科学需要良好的环境
那么,科学文明发展到今天,为什么国内外违背科学伦理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与社会环境、体制机制、个人道德等诸多因素有关。
随着科学经济功能的显现,科学的荣誉与日俱增,社会越来越关注科学。科学的净土再也无法保持其独立性。也成为政府、企业甚至其他社会团体关注的焦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大转型时期,科学界并非真空地带,社会上的浮躁风气和商业投机影响了科研领域,使得本应探索未知的科研工作成为急功近利的商业行为。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科学界出现了一些科研成果造假、论文数据抄袭等丑恶现象,对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
其次,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初期的一些弊端也体现在科技研究的机制体制上,出现了一些诱发学术不端的土壤,比如追求短期效果的评价机制。真正的科研评价体系应该是多元化的,不能简单的看科研项目申请数量和论文产出数量。一些单位甚至将科研经费的申请金额与个人收入比例直接挂钩,在奖励方式上只重视申请者或第一作者而不提倡团队精神,一定程度上侵蚀了科学界的肌体。此外,科研项目资助强度过低、渠道过于分散的体制困惑,使得相当一部分科研人员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申请项目上,无意做深入、长期的科研项目。为此,决策部门应针对当前的不利因素,防止重数量轻质量、重短期轻长期、重个人得失轻国家目标的倾向,制定多元化合理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和奖惩办法。
当追溯少数人在科技领域的不端行为和作风的社会根源,即社会转型期的结构性或体制性问题时,并不意味着学者自身的道德责任可以被原谅和推卸。胡锦涛总书记发出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以崇尚科学为荣”的号召。如何提高中国科技界的整体素质,关系到中国科学事业的未来。因此,科技界广大有识之士近年来一直在呼吁加强科学道德建设,讲学术诚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中国科协近日颁布《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规范》,进一步认识科研伦理的重要性。要认真分析学术腐败等不良现象的社会原因,自觉抵制市场经济转型初期的浮躁作风,积极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约束机制,制定科技人员的道德行为准则。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强科技立法,依法遏制科技领域的不良行为和腐败现象。科技人员自身要道德自律,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科学的本质是求知,寻求真理,捍卫真理。要保证知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就要诚实守信。这种价值也是人类知识发展的前提,是科学家做人的准则,是人类的精神财富。在科研活动中诚实、忠实地提供信息。在科学实践中,要准确、严谨、细致地设计和进行科学实验,准确记录和报告结果,防止粗心大意;科学分析要客观,让事实说话,避免主观和偏见;在科研中,要强调团队精神,提倡尊重同行,鼓励创新,容忍失败;在研究效率上,要有效率,珍惜资源,避免浪费,对社会和公众负责,让科学真正为探索未知、认识世界、造福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