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生产成本的方法?

企业的产品成本管理主要包括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七个环节,其核心内容是以成本核算为基础的成本控制和成本预测管理。1961年,范根堡提出全面质量管理,70年代,日本丰田公司建立准时制,1984年,美国罗伯特等人共同建立作业成本法。作者提出了制造企业降低成本的六字管理法,即“人、城、事、联、算、测”

下面对六字公式进行阐述和分析。

第一,降低成本,首先是“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首先是行动规范的负责人;其次,是独立行动,独立创造价值。作为一个企业,首先要由行动规范、思想有组织、有责任感、有团体性的“人”组成,这是最基本的;其次,通过对企业的不断考察,使人逐渐升华为主观能动、充满创业智慧的人。这个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进步,永无止境的过程。

以“企业全员全面质量管理”为例。面向全体员工的全面质量管理是员工面对特定的产品质量而提出的。传统的质量成本管理侧重于要求人员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质量。如果在零件、材料、加工中发现缺陷,在可能的情况下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尽可能弥补质量缺陷。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它被面向全体员工的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所取代。这是产品质量零缺陷的产品成本的起点,它侧重于操作人员对每道加工工序的持续自我质量控制。一个操作环节发现问题,要立即纠正,不允许不良品转入下一道工序。它要求每个员工都要有“人人讲经济,事事讲经济,永远讲经济”的管理意识。它贯穿于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和程序,充分发挥了操作者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作者阐述的“人”的概念和要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日本得到应用和推广,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了全员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为中国的企业重组和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操作理念。

本文所说的“人”是以成本控制的企业行为为前提,独立工作、独立控制成本的新型人。

第二,降低“城市”因素的成本

“市”就是市场要根据“市场需求”来安排生产。这里的市场需求包括变化的市场容量、市场潜力、市场承载弹性等因素,主要指某一产品的市场份额或控制份额。它不仅是一个静态的量——现实的量,也是一个不断转化为现实的量。准时制要求“零库存”。这既是前提,也是基础。这样才能大大降低库存成本和仓储成本,节约开支。

“城市”因素首先是一个数量因素;其次,它是一个动态的数量因素;再次,是以“利”衡量的量化因素,三者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市”因素。

第三,“材料”因素降低成本

“材料”是指产品设计所涵盖的所有需要的物化成本。即产品性能、所用材料、工艺流程、生产成本都对产品成本有关键影响,都是“材料”因素。据某权威部门统计,一个产品的60%-80%的成本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已经基本确定。产品投产后,降低成本的潜力并不大。因此,成本管理模式的重点应该放在产品的设计阶段。

产品设计的第一步是根据市场需求估算产品的销售价格,然后由企业的利润目标和盈利能力确定产品的利润目标和目标成本。在确定目标成本后,各方面的设计者和经营者可以根据市场调研的结果进行设计。如果产品的总作业成本低于目标成本,则产品的设计是可行的;相反,要重新设计活动链,一再挤压成本,直到可行为止。第二步必须考虑产品的科技含量(主要指性能、寿命、专利技术)。这都是需要物化的成本,也就是“物质”因素。

四、减少成本管理中的“扯平”因素

“连”是指全面降低作业成本链的管理。要建立一个理想的活动链,就必须对企业的运作进行分析,在采用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缩短链的长度。实现成本分摊、资源利用、程序简化、运转顺畅、环环相扣、成本最低,使整个活动链在动态中不断更新完善。这是一个动态的“连”字。它不仅指具体流程、车间、车间的衔接,还指管理中各职能部门的衔接和指令的绝对顺畅。当然,“连”要以安全为前提。总之,流程越紧凑,资源利用越充分,程序越简化,操作环环相扣,成本越低,竞争优势越大。

五、成本核“算”,建立科学的成本核算对象和核算程序。

成本核心的“计算”主要是指“计算”的对象和程序。在作业成本法下,成本采用多种标准,以作业为核算对象,单独分配同质成本池。计算过程和程序:确定作业,划分作业中心——按作业中心建立成本数据库——按成本动因将成本分摊到各产品——确定产品的生产成本——建立成本反馈系统。成本数据库是根据成本中心设计的,每个成本数据库代表一个成本中心。同质驱动因素的成本可以合并,相应的成本可以收集和分配。月末对各作业成本中心的成本进行汇总归集,有序分配到产成品和半成品,确定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和总生产成本。

首先,明确会计成本核算的内容和服务对象,改革生产成本核算体系。首先,成本的内容应该包括科技价值。所有外包的专利或专有技术都有实际价格,应根据成品的寿命和周期进行分配,计入相应的产品成本;自创专利也要评估计算。第二,产品成本不应包括大量的非正常停工损失和浪费损失。产品废品损失涉及到材料采购、材料检测等问题,也有技术和运营的问题,甚至有些废品损失难以分清具体原因。至于停工损失,很多企业都有。如果将停工损失计入产品成本,成本的真实性值得怀疑。三是改变定额成本的变动和差异分配。目前,企业主要采用直接分配来处理实际成本与定额成本之间的差异。由于定额标准是过去的生产成本数字,并没有随着价格的上涨、工艺的改进、技术的应用而及时修正,所以无法准确计算生产成本。建议将定额标准与实物量相结合,再换算成货币量,以便及时修订。

其次,注意准确核算已经发生的成本费用,及时发布生产成本的准确信息。

六、为了降低成本而“测试”

指基于成本反馈和成本报告系统的整体计算。意在及时、准确、全面地向企业管理者反映成本支出、成本变化和成本动态,从而使“计量”有针对性。这里的“衡量”主要是指企业的决策者或管理者对未来事物的运行规律和轨迹进行衡量和评估,趋利避害,及时抓住经济运行的规律,为企业谋求发展,有目的地降低产品成本消耗而进行的“衡量”。传统的成本报告只反映或侧重于生产过程中的成本信息。其实生产成本只是成本的一部分,在产品市场调查阶段、产品生产阶段、产品销售阶段、后续服务阶段都会发生成本或费用。仅报告生产阶段是不够的。为了完全控制企业的成本和费用,需要报告每个阶段发生的所有成本,并按照每个环节和阶段累计产品生产引起的总生产成本。这种成本报告方法被称为“产品生命周期报告法”,即将产品生命周期作为成本报告的全部内容,可以使企业管理者关注产品成本的各个环节,从全局控制企业的所有成本支出和支出明细,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产品成本支出。

通过对以上六个字的分析,从管理学的角度,笔者认为降低产品成本的方法是理解和运用六字公式,六字公式比较抽象,也比较实用。可以提高企业决策水平,完善绩效核算和考核体系,使企业改变组织结构,重视战略管理和过程管理,适应市场竞争和高科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