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的价值、意义、创新如何写?

据相关统计,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一般不超过10%。10%这个数字是否意味着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普遍较低?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林金桐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林金桐认为,并不是所有的科研成果都具备转化为现实产品的条件。在高校里,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有很多奇思妙想,但市场是把这些想法和做法变成现实产品的关键。科研成果需要满足市场需求,具有突出的竞争优势才能吸引投资和转化。而很多高校的科研成果在这些方面往往难以完全满足市场的要求,很难引起投资者的关注。所以创新的概念成为现实生产力本身很难超过10%。

“科研成果应该而且必须转化,束之高阁的科研成果毫无意义。科研成果只有得到有效转化,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林金桐认为,科研成果转化是激励高校教师进行自主创新的最佳激励方式。“靠金钱和名誉来鼓励知识分子自主创新是不可行的。只有让他们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取得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社会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在这个过程中,林金桐表示,大多数中外大学校长都认为,大学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承担起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的责任。

1∶10∶100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研究、开发、生产过程中所需投入的比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参与。”林金桐认为,在基础研发阶段,政府投入是主体。“当然,承担推动国家经济发展重要职能的大型国有企业或跨国公司也可以参与这一环节。”。在科研成果开发阶段,是风险投资参与的时候。“风险投资参与的成功率可能不是很高,但恰恰是成功的部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科研成果开发完成后,就是各路投资人积极参与的时刻。投资者看到市场前景后,可以进行选择性投资,完成科研成果的最终生产。虽然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只有近10%,但它们给社会带来的效益却是数百倍。林金桐呼吁国内金融系统和风险投资基金积极参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为什么风险投资基金不愿意流向高校?为什么银行系统的资金不投入高校科研转化?说到底还是创新意识不足。”针对目前国内很多企业不愿意把资金投入到科研开发中,银行害怕也不愿意把资金投入到高校科研中的现状,林金桐认为,归根结底是整个社会缺乏创新意识。“国外信息通信高科技公司可以留出18%的利润用于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从他们的企业规模和利润总额来看,国内很少有公司在科研上花这么多钱”。

除了企业和银行系统缺乏创新意识,林金桐还表示,高校知识分子和学生缺乏自主创新意识也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做白领或者其他形式的农民工,很少有人会考虑自己创业。林金桐认为,这也与中国当前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创新意识淡漠有关。

据林金桐介绍,目前北京邮电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模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将科研成果专利权许可给企业,高校获得技术转让费。二是高校科研成果发明人利用自己的发明筹集资金创办公司。三是将高校科研成果与社会风险投资基金相结合,这也是北厚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最成功的模式。东信北邮就是以这种模式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