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教师(朱永新)
“最好的教育是帮助人们成为自己。”本文从职业生涯、专业发展、教育生活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做好一名教师。
有人说老师是老师,有人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两者我都不同意。前者把教师归为普通,后者把教师归为神圣。老师就是老师,每天穿越神圣与平凡;我是教师,这是职业,也是事业;我是一名教师,用现在来证明未来,让自己的生活快乐而完整。
理想的学生热爱生活,有进取心,自信心强,善于与人相处,想象力丰富,掌握科学方法;理想的老师是充满激情和诗意的,充满爱心的,受学生尊敬的,追求卓越的,勤于学习的,关心人类命运的,顽强坚强的。理想的教育是帮助人成为自己。
二、如何享受自己的教育生涯?
教师的工作属性稳定而简单,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净化自己,提升自己。
1.快乐从何而来?
“幸福”的基本特征——创造、服务、研究和分享。教育有这些基本特征,所以教育本身应该是一项快乐的事业。
2.发现教师生活的美。
教师面对的是最深处的世界——人的心灵。带着不确定。孩子的未来有无限可能。我们的工作就是帮助他们挖掘自己的潜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身的价值得以实现。
教师是空闲时间较多的职业。利用这段时间去做你想做和喜欢做的事情,也会潜在地滋养你的教育。
老师是一个可以直接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家庭中,让家庭事业双丰收的职业。
教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职业。
职场是我们生存发展的基本空间,职业是影响我们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如果改变不了大环境,那就改变自己,努力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很多时候,不是你不喜欢,而是你根本没有任何努力和尝试。不投入,什么也得不到,也感觉不到乐趣。
3.在压力下坚持下去。
学会给自己制造一个环境,你就是条件。培养自己的“恒心”,就是锤炼自己的意志。我们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我们准备得越充分,就越不会被困难压倒。意志的培养不是在惊天动地的大事中进行,而是在小事中进行。你不能指望自己各方面都表现出色。
知道快乐的源泉,学会发现工作和生活中的美好,在压力下坚持下去,一个人就能足够快乐。
三、如何成为名师?
名师不是头衔,更是幸福的代名词,因为代表这些老师,成就了自己,成就了学生。“一个好老师的成长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职业认同,增强成长动力;第二是职业发展,以提高成长的技能。”
1.什么是名师?
他们有坚定的教育理想,扎实的知识和个人风格。更重要的是,他们从未放弃自己的教育,他们一直在成长。
2.专业发展成为名师:“三专”模式
教师专业发展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基于阅读的“专业指导”模式,二是基于写作的“研究反思”模式,三是基于同伴互助的“教育生态”模式。
(1)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
一个不读书的老师不可能真正做教育,不可能有真正的成长和发展。教师的知识结构可分为三部分,即关于人文情怀培养的人文知识、关于学科的本体论知识、关于学科和课程的教育学、心理学和职业知识。教师的专业阅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掌握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以及学科的历史和方法。
第二,了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学生认知形成规律。
第三,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读经典,比如《瓦尔登湖》、《理想国》、《史记》等。
第四,传记类书籍。窗边的小豌豆等等。
第五,管理类书籍。
第六,工作之余,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功能。
(2)专业写作——爬在巨人的肩膀上
“朱永信成功保险公司”计划十年内每天至少保持1000字。坚持意味着巨大的改变。除了发表论文出书,更重要的是教师会以全新的方式审视和接受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教学成果,只有经过梳理和总结,才能从中找出经验;工作中的失败,一旦从反思的角度审视,会从中吸取更多的经验教训,变成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教师才有可能超越教学中一时的成败,从而在自我教育中成长。
(3)专业发展* * *同体——在集体肩膀上飞翔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建立相同的教师专业发展主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捷径。在学校、家附近或者网上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读书学习,讨论交流,分享,碰撞,互相鼓励,取长补短,对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如何让这个* * *身体变得更好,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
第一,* * *的身份必须建立在自愿和主动的基础上;每个成员都清楚同体的价值和方向;* * *同样的机构也需要榜样和指导。领导者可以是同一机构的成员,也可以是优秀的外部人士;需要约束,同体成员要有一些基本底线。
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事。当一群人为了同一个人生目标携手前进的时候,我们可以取长补短,互相汲取力量。
名师的教育,对学生,对自己,都是没有止境的,因为他们知道,教育的本质其实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而不是某个惊喜的结果。
四、如何做一名研究型教师?
“教育科学研究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领域中的现象和问题的认识活动。”
(一)教育科研不是学者的专利。
由于一线教师最贴近教育实际和学生生活,有大量的一线实践经验,理应成为教育科研的主力军。中小学教师往往是针对自己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来学习教育科学的。正是因为他们丰富的教育生活经验,才形成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源泉,教育理论之树才会常青。
朱教授把教师教育科研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游泳池里学会游泳”,植根于教育实践,从自己的教育生活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学院式或学者式”的科研训练,学习准确处理数据,超越实践,超越时空限制,站在更高的层面思考。
总的来说,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找到需要的材料,找到可行的方法,打好这三部曲,就吹响了教育科研的冲锋号。
实践是知识的源泉。用心练习,多总结,多反思,总有一天你能成为专家。
(二)找到要解决的问题——论文的主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课题的确定才是科学研究的真正起点。确定主体的基本方法不外乎以下五个方面:1。从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问;2.从学科建设的需要提出问题;3.从教育实践中提问;4.从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分析总结中提出问题;5.从不同学科的交叉点提问。
教师最方便有效的方法就是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问。可以从重要性、紧迫性、可行性三个方面来评价。
“重要”是指所要研究的问题比较具有根本性或影响比较广泛,即该学科有很大的价值;“紧迫性”是指问题不立即解决会产生严重后果,即题主现实而不拖延;“可行性”是指课题的研究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研究所面临的困难和障碍是可以克服的,即课题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以上三个方面的价值和事实判断,不能仅仅基于个人的经验、观察和思考,还要尽可能地集思广益,听取别人的建议和专家的指导。对于刚从事教育研究的青年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研究题目不要太大,没有必要。一般来说,一般不要用大题目,但是可以限制一下,让题目尽量小。“角度要小,挖掘要深。”
第二,研究课题的制定要注意收集数据和信息,避免重复劳动。如果别人研究过类似的结果,不要重复,要有创新。
第三,研究课题的选择要注意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是指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对问题的兴趣,研究者选择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更容易提出创造性的意见;客观条件是指必要的信息、设备、时间、资金、技术等。,以及研究客观上是否可行。
第四,要形成相对稳定的科研方向。这样便于形成问题意识,逐渐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最终使课题产生更大更丰富的规模效益。
第五,要注意别人容易忽略的问题,这样才能早出成果,让成果新颖。
第六,要注意学与思的结合。学习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在读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问题。
一线教师可以从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入手,比如记录自己的课堂,分析课堂记录;记录学生案例,对案例进行诊断分析,探索改进。研究的关键是要善于积累,积累的材料越多,发现的规律就越多。
(三)查找所需资料——文献检索
文献检索分为三个阶段:1。分析准备阶段,即明确研究主题,选择检索工具和范围;1.搜索阅读阶段,即收集所有与主题相关的文献,通过选择仔细阅读重要文献,以抽象或经验的方式记录和收集信息;3.在加工分析阶段,对搜索到的文献进行再次检索,剔除不可靠、过时、无价值的材料,对所有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纳入自己主题的框架体系。
在文献检索过程中,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文献检索要全面系统,尽量不遗漏与课题研究相关的重要文献。
二、文献检索要关注教育圈以外的相关信息。
第三,在文献检索中要特别注意近期和早期文献。总的来说,近十年,尤其是一两年的研究成果是比较先进的,但关于早期问题的开创性、经典性文献也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第四,文献检索要尽量使用第一手资料,各种摘要、概要或引文可能经常断章取义。
第五,文献检索要注重积累,善于分析。在检索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与当前研究课题关系不大的重要或有趣的文献,所以你要把它们“偷”出来,收录到自己的文献数据库中,以备后用。对于文献的真实性,也要做一个有良心的人,努力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第六,在文献检索过程中还要学会使用网络工具,如知网、学术期刊龙源网等。,但我们不能完全依赖网络,很多经典作品都不是网络化的。总之,平时注重系统收集是文献积累的重要路径。
对于老师来说,科研本身不是目的,不是为了发表文章和作品,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和自己更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