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谁有成都“十一五”和四川“十一五”规划全文?
为全面推进我市知识产权发展,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进一步推进高科技成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我市知识产权发展面临的形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知识产权为主要手段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知识产权制度在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形成和保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国务院决定制定和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自主创新中的作用,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十五”期间,我市知识产权工作发展迅速,2002年成为国家专利试点城市,2004年底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2005年4月成为首批三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之一。2005年,全市专利申请量为7241,比2000年增长了2.69倍。授权量为3079件,比2000年增长了2.05倍;申请和授权数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名列前茅。全市注册商标42000余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3件,省著名商标233件,市著名商标153件。全市文字、美术等作品著作权登记870余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800余项。但是,面对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现状和要求,我们的知识产权工作还存在明显不足:一是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薄弱,企事业单位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较低;二是企事业单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明专利和涉外专利比例低,专利技术转化比例低;三是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行政执法能力和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和维权组织发展滞后;四是知识产权网络信息服务和社会中介服务功能不完善,不能适应我市知识产权快速发展的需要;第五,成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品,没有从知识产权的角度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为契机,加强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建设,推进高科技成都建设,提升成都对外开放形象,促进经济、科技、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主要目标: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将知识产权工作全面融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大幅提升全市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实施、保护综合水平,到2010,将成都建设成为创新活力强、转化渠道畅、知识产权保护强、中西部领先、全国领先的知识产权强市。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市和区(市)、县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100%。
-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每年增长超过65,438+05%。到2010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2000件,专利授权量达到6000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达到30%以上,涉外专利申请量大幅增长。全市注册商标数量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0突破6万件,其中省市著名商标达到500件以上,中国驰名商标数量大幅增加;各种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主要是计算机软件的版权自愿登记数量大幅增加;在技术标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深化知识产权试点示范,支持培育100个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
——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地方性法规、政策和措施。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案件年结案率达到90%。
——全市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到30家,成立2-3家专业化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所,拥有300多名专业知识产权服务从业人员;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政府服务和专业服务信息平台,推进企业(行业)知识产权动态分析预警系统建设。
——建立“成都市知识产权人才信息库”和“成都市知识产权专家服务团队”,形成一支1万人以上的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人才队伍,拥有一支50人左右从事知识产权理论研究和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的高级专家队伍。
三。任务和措施
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提升计划”、“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提升计划”、“知识产权应用能力提升计划”、“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提升计划”、“知识产权宣传培训计划”,推动我市知识产权发展整体水平。
(一)实施“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机制。
1.建立和完善政府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完善市政府知识产权局会议制度,加强全市知识产权工作的统筹协调;加强市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制度建设,探索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职能整合;100%的县级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立健全,明确了工作机构和职能,落实了专职人员和工作经费。
2.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推动知识产权代理、评估、咨询、检索、交易、诉讼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专业化、功能化、国际化发展。鼓励专业机构和行业组织提供涉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政府服务信息平台、知识产权转化交易平台和知识产权社会化服务专业数据平台。全市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发展到30家,从业人员超过300人。
3.建立和完善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深化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以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为重点,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落实专职人员和工作经费,完善知识产权内部管理制度,明确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商业秘密等相关知识产权的产权管理、利益分配和信息利用制度。
(二)实施“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提升计划”,大幅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产出的数量和质量。
1.建立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创新评价机制。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应贯彻“以市场为导向,以知识产权为准绳”的方针。政府科技(产业)计划项目的管理应严格执行国家、省、市科研计划的知识产权管理要求,将知识产权贯穿于计划管理的全过程。在高新技术企业(项目)重大项目审批、验收和认定工作中,应增加知识产权评价指标,明确项目管理和实施中知识产权评审的操作流程。新产品研发中应明确知识产权的产出目标。
2.建立激励机制,培育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设立专项资金,激励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加大对专利、驰名(著名)商标、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技术标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资金支持和奖励力度。鼓励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奖励制度。鼓励企业积极申请国内外专利,优化专利结构,以高新技术发明专利和涉外专利为重点,使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15%以上;全市注册商标数量年均增长10%以上,形成一批知名品牌;鼓励作品版权登记,促进计算机软件、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支持企业和研究所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修订);积极鼓励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申请和认证。
3.在关键领域实现知识产权突破。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快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加强前瞻性、* *、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攻关。鼓励企业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式创新,力争在电子信息、机械、医药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关键突破,形成产业知识产权集团,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三)实施“提升知识产权运用能力计划”,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转化应用。
1.明确促进知识产权转化应用的政策导向。有关部门在设立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技术成果实施等项目时,应明确知识产权导向,专项资金使用重点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倾斜,促进专利技术转化和实施。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商品出口,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品牌。以文学艺术、广播影视、计算机软件、网络游戏、创意设计为重点,努力拓展版权领域,充分挖掘民间工艺版权资源,逐步形成一批能够有效利用版权资源的企业。
2.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知识产权市场转化机制。依托成都联合产权交易所、成都西商标服务交易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发明协会、企业家协会等协会,探索建立畅通的知识产权交易机制,推动专利、商标、版权等无形资产的市场化转化。完善无形资产评估体系,研究探索作价入股、质押、信托、拍卖等知识产权转化机制。发挥政府引导的科技风险投资机构作用,积极引导银行、社会风险等资本进入知识产权领域。鼓励企业充分利用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联盟等方式,充分挖掘和实现知识产权价值。
3.努力推进企业知识产权的综合运用。制定鼓励企事业单位综合运用知识产权的政策,增强知识产权的产权意识。深化知识产权试点示范,支持培育100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发挥优势企业的示范和骨干作用,形成知识产权输出的集群效应。鼓励企业制定和实施结合自身特点的知识产权(专利)战略,加大产品技术研发和知识产权投入,将知识产权纳入企业产品技术开发、制造、市场拓展、资产管理等环节,积极培育核心知识产权,增加知识产权储备,提高知识产权综合应用水平。
(四)实施“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提升计划”,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1.完善地方知识产权政策法规。研究制定《成都市专利保护和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修订完善科技、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知识产权相关政策措施,明确知识产权政策导向。完善《成都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白皮书)》年度定期发布制度,提高成都知识产权保护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司法审判和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全面提高知识产权法官、行政执法人员和诉讼代理人素质,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手段,加大对专利、商标和版权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效率和水平。行政执法案件年结案率超过90%。
3.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部门合作机制。适时成立“成都市保护知识产权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专利、商标、版权、公安、文化、质监等行政部门的行政执法协作,密切与法院、检察院、成都海关的沟通联系,逐步建立跨区域、跨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机制。以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和打击各类侵权行为。探索建立行政执法、行业自律和企业维权相结合的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在全市推行商标许可公示制度。
4.加强重点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围绕生产、科研、商品流通、技术贸易、大型展览、作品创作与传播、历史文化资源、重要城市标志等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加强服务和执法检查。以电子信息、医药、机械、食品等主导产业为重点,推动企业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专利)战略,建立基于专利的知识产权动态分析数据系统,灵活运用联合研发、并购、引进等策略,创造和保护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企业科研、生产和进出口贸易的预见性和预警性。
5.加强商业秘密保护。企业应当制定和实施商业秘密特别是技术秘密的保护制度,对不适宜以专利方式公开保护的高新技术领域和传统优势产业的核心技术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防止商业秘密泄露造成巨大损失。
6.在开放经济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中,做好相关产品或技术的国内外知识产权状况分析,处理好出口与引进、引进与创新的关系;加强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建立对外贸易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积极应对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提高涉外知识产权纠纷的处理和协调能力。
(五)实施“知识产权宣传培训计划”,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
1.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舆论环境。动员全社会关注和积极支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坚持定期宣传和集中宣传相结合,组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展知识产权专题宣传;利用城市公共资源,设立品牌街、品牌立体公园等形式,开展成都品牌宣传,树立品牌意识。
2.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将知识产权教育培训纳入各级科技、知识产权、经济、人事、教育等部门工作计划,推动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训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发展;建立各类“知识产权人才信息库”和“成都知识产权专家服务团”,坚持知识产权普及与专题培训相结合,重点开展企业管理者和党政领导干部知识产权专题培训;知识产权法制宣传教育应纳入普法教育的内容;推动知识产权进学校,在市立大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知识产权课程;在领导干部、公务员培训和科技人员再教育中增加知识产权内容。
3.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知识产权机构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的知识产权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举办国际性和全国性的知识产权会议或讲座。坚持国内人才培养和国外人才引进相结合,加快培养高水平知识产权人才队伍。
在实施中,纲要可根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