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苯胺生物降解性?
工业上生产苯胺的方法主要有两种:①活性铜催化加氢制备硝基苯。该方法可用于连续生产,无污染。(2)氯苯和氨在高温和氧化铜催化剂存在下反应。
苯胺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医药和橡胶硫化促进剂,也是制造树脂和涂料的原料。苯胺对血液和神经毒性很大,可通过皮肤吸收或通过呼吸道引起中毒。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苯胺
化学品的英文名称:苯胺
英文名2:氨基苯
英文名2:氨基苯
技术规格代码:716
化学文摘社编号:62-53-3
EINECS登录号:200-539-3
分子式:C6H7N
分子量:93.12
第二部分:作文/作文信息。
有害物质含量,化学文摘社编号
苯胺62-53-3
第三部分:风险概述。
危险类别:
入侵路线:
健康危害:本品主要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溶血性贫血和肝肾损害。容易被皮肤吸收。急性中毒:患者嘴唇、手指、耳廓发绀,伴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手指麻木、恍惚等。重度中毒时,皮肤黏膜严重挫伤,呼吸困难,抽搐,甚至昏迷和休克。出现溶血性黄疸、中毒性肝炎和肾损害。可能有化学性膀胱炎。眼睛接触引起的结膜角膜炎。慢性中毒:患者有神经衰弱综合征,轻度紫绀、贫血、肝脾肿大。皮肤接触会引起湿疹。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害,可污染水体。
爆炸危险:本品易燃有毒。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服,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看医生。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看医生。
吸入:迅速离开现场,到空气新鲜的地方。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呼吸困难,给氧气。如果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看医生。
摄入:喝足够的温水,以诱导呕吐。看医生。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遇明火和高热易燃。与酸、卤素、酒精和胺的强烈反应会导致燃烧。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佩戴防毒面具,在安全距离上风向灭火。灭火剂:水、泡沫、二氧化碳、沙子。
第六部分:泄漏的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将泄漏污染区的人员撤离到安全区域,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建议急救人员穿戴自给式正压呼吸器和防护服。不要直接触摸泄漏处。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其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受限空间。少量泄漏:被沙子或其他不可燃物质吸附或吸收。大量泄漏:筑堤或挖坑遏制。喷雾状的水或泡沫冷却和稀释蒸汽,保护现场人员。用泵将其泵入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并回收或运送至废物处理场进行处理。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和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封闭操作,提供足够的局部排气。操作应该尽可能机械化和自动化。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安全眼镜、透气工作服和橡胶耐油手套。远离火种和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工作场所的蒸汽泄漏到空气中。避免接触氧化剂和酸。搬运时,轻拿轻放,以防止包装和容器受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和泄漏应急处理设备。空容器可能会留下有害物质。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在阴凉通风的仓库中。远离火源和热源。储存温度不得超过30℃,相对湿度不得超过80%。避光保存。包装应密封,不与空气接触。应与氧化剂、酸和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不得混放。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存区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住宿材料。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人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 (mg/m3): 5 [pi]
前苏联最高容许浓度(mg/m3): 0.1
TLV TN:OSHA 5 ppm[皮肤];ACGIH 2ppm,7.6毫克/立方米[皮肤]
TLVWN:没有建立标准。
监测方法: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溶剂解吸-气相色谱
工程控制:紧密密封,提供足够的局部排气。尽可能机械化和自动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保护:当可能接触到其蒸气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佩戴空气呼吸器进行紧急救援或疏散。
眼睛保护:戴上安全眼镜。
物理防护:穿防病毒渗透工作服。
手部保护:戴橡胶耐油手套。
其他保护:工作场所禁止吸烟、饮食。及时更换工作服。上班前后不喝酒,用温水洗澡。注意毒物的检测。实行岗前和定期体检。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纯产品
无色或微黄色油状液体,有强烈气味。
pH值:
熔点(℃):-6.2
沸点(℃): 184.4
相对密度(水= 1): 1.02。
相对蒸汽密度(空气= 1): 3.22。
饱和蒸汽压(kpa): 2.00 (77℃)
燃烧热(千焦/摩尔):3389.8
临界温度(℃): 425.6
临界压力(兆帕):5.30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0.94
闪点(℃): 70
点火温度(℃):无数据。
爆炸上限% (v/v): 11.0。
爆炸下限% (v/v): 1.3。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和苯。
主要用途:用于合成染料、医药、橡胶、树脂、香料等。
其他物理和化学性质: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性。
稳定性:
禁用化合物:强氧化剂、酸、酰基氯、酸酐。
避免接触的条件:空气、光线。
聚集危险:
分解产物:
XI部分:毒理学数据。
急性毒性:半数致死量:442毫克/千克(大鼠口服);820毫克/千克(兔皮)
半致死浓度:665毫克/立方米,持续7小时(小鼠吸入)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刺激:兔眼:20mg/24小时,中度刺激。经皮兔:500mg/24小时,中度刺激。
敏感化:
致突变性:
致畸性:
致癌性:
第十二部分:生态数据。
生态毒理学毒性:
生物降解性:
不可生物降解:
生物累积或生物积累:
其他有害影响:该物质对环境有害,应特别注意对水体的污染。
第十三部分:废弃和处置。
废物性质:
垃圾处理方式:焚烧。从焚化炉排出的氮氧化物被洗涤器除去。
废弃的预防措施: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品编号:61746
联合国编号:1547
包装标志:
包装类别:O52
包装方式:小开口钢桶;螺旋盖玻璃瓶、铁盖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的普通木箱;螺纹玻璃瓶、塑料瓶或镀锡钢桶(罐)内装有底板格盒、纤维板盒或胶合板盒。
运输注意事项:运输前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密封,确保容器在运输过程中不泄漏、不塌陷、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酸类、氧化剂、食品和食品添加剂混合使用。运输车辆应当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和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运输过程中应防止暴晒、雨淋和高温。公路运输应遵循规定的路线。
第十五部分:监管信息。
法规信息:《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1987年2月颁布)、《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华劳发[1992]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条例》(劳部发[1996]423号)等法规。《常用危险化学品分类和标志》(GB 13690-92)将该物质归类为6.1类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