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计算机发展史:300字左右。

谈计算机发展史,300字左右。你好,满意请采纳!

电脑的诞生酝酿了很久。1946年2月,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出现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它是计算机的始祖,揭开了计算机时代的序幕。

到目前为止,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四次,从1946到1959,我们称之为“电子管计算机时代”。第一代计算机的内部元件使用电子管,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和工程计算。

从1960到1964,由于计算机中使用了比电子管更先进的晶体管,我们把这个时期称为“晶体管计算机时代”。晶体管比电子管小得多,不需要预热时间,耗能更少,处理更快更可靠。

从1965年到1970年,集成电路被应用于计算机,所以这个时期被称为“中小型集成电路的计算机时代”。

从1971到现在,被称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第四代计算机使用的元器件仍然是集成电路。但是这种集成电路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包含了几十万到几百万个晶体管。人们称之为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电脑的发展真的很快,科技时代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计算机发展史500字左右,急!计算机发展史,关于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的诞生已经酝酿很久了。1946年2月,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问世。ENIAC使用了18000个电子管和86000个其他电子元件,有两个教室那么大,但运算速度仅为每秒300次运算或5000次加法,耗资超过100万美元。虽然ENIAC有很多缺点,但它毕竟是计算机的始祖,开启了计算机时代的序幕。

到目前为止,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四次,从1946到1959,我们称之为“电子管计算机时代”。第一代计算机的内部元件使用电子管。因为一台电脑需要上千个灯管,每个灯管都会散发出大量的热量,所以如何散热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电子管最长使用寿命只有3000小时,电脑运行时经常因为电子管烧坏而死机。第一代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和工程计算。

从1960到1964,由于计算机中使用了比电子管更先进的晶体管,我们把这个时期称为“晶体管计算机时代”。晶体管比电子管小得多,不需要预热时间,耗能更少,处理更快更可靠。第二代计算机的编程语言已经从机器语言发展到汇编语言。然后,高级语言FORTRAN和cOBOL被开发出来并广泛使用。此时,磁盘和磁带被用作辅助存储。二代电脑的体积和价格都降低了,用户数量增加了。计算机产业发展迅速。第二代计算机主要用于商业、大学教学和* * *机构。

从1965年到1970年,集成电路被应用于计算机,所以这个时期被称为“中小型集成电路的计算机时代”。集成电路(R)是制作在芯片上的完整电子电路,芯片比指甲还小,但包含成千上万个晶体管元件。第三代计算机的特点是体积更小,价格更低,可靠性更高,计算速度更快。第三代计算机的代表是IBM 360系列,这是IBM花了50亿美元开发的。

从1971到现在,被称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第四代计算机使用的元器件仍然是集成电路。但是这种集成电路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包含了几十万到几百万个晶体管。人们称之为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1975年,美国公司1BM推出了个人电脑(PersonaI Computer PC。从此,人们对计算机不再陌生,计算机开始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计算机(俗称“电脑”)的发展史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发明之一。它的发明者是约翰·冯·诺依曼。它是一种无需人工直接干预就能对各种数字信息快速进行算术和逻辑运算的电子设备。它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大容量半导体存储器和功能强大的可编程接口芯片,以及外围设备(包括键盘、显示器、扫描仪、打印机、软驱、光驱等外部存储器)和电源组成的计算机。简称微机或微型计算机,有时也叫PC(个人电脑)或MC(计算机)。微机加上系统软件构成了整个微机系统(MSC,简称微机系统)。

计算机是由早期的电子计算器发展而来的。1946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它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摩尔电气工程学院制造的。ENIAC体积庞大,占地面积超过170平方米,重约30吨,耗电近150千瓦。显然,这样的电脑价格昂贵,使用不便。

1956年,晶体管电子计算机诞生了,这是第二代电子计算机。只有几个比较大的柜子才能装下,操作速度大大提高。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出现在1959年。最初的计算机是约翰·冯·诺依曼发明的(当时计算机的计算能力相当于现在的计算器),有三个仓库那么大,后来逐渐发展起来。

计算机对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迅速发展。其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扩展到当前社会的各个领域,形成了庞大的计算机产业,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技术进步,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计算机已经遍布学校、企事业单位,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工具。它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1973年美国最高法院的裁定,最早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应该是65438年艾奥瓦州立大学物理学副教授约翰·阿塔纳索夫和他的研究生助手克利福特·E·贝瑞(1918-1963)。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是ENIAC的研究组里有一个叫Moakley的人剽窃了John Atanasov在1941的研究成果,并在1946申请了专利。由于种种原因,这个错误直到1973才得以扭转。(详见百度百科“约翰·阿塔纳索夫”词条。希望大家记住ABC和约翰·阿塔纳索夫,也希望这个错误能在以后的教科书中得到纠正)。后来,为了表彰和纪念约翰·阿塔纳索夫在计算机领域的巨大贡献,美国前总统布什授予约翰·阿塔纳索夫美国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65438至0990。

计算机的发展史是怎样的?电子管、晶体管、中小型集成电路、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史微型计算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其核心部件——微处理器的发展上。每当一种新的微处理器出现,就会带动微机系统其他组成部分的相应发展,如微机体系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存储器访问容量和访问速度的不断提高,外围设备的不断完善,新设备的不断出现。

根据微处理器的字长和功能,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阶段1阶段1(1971—1973)是4位和8位低端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1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4004和Intel8008微处理器,其基本特点是采用PMOS技术,集成度低(4000个晶体管/芯片),系统结构和指令系统简单,主要使用

2.阶段2阶段2 (1971—1977)是8位中高端微处理器的时代,通常称为第二代,其典型产品有Intel8080/8085、摩托罗拉、Zilog的Z80等。它们的特点是NMOS技术,集成度提高了约4倍,运算速度提高了约10~15倍(基本指令执行时间为1~2μs),具有较为完整的指令系统,具有典型的计算机架构和中断、DMA等控制功能。软件方面,除了汇编语言,还有BASIC、FORTRAN等高级语言,相应的解释器、编译器,后期出现的操作系统。

3.第三阶段(1978——1984)是16位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三代。其典型产品有Intel的8086/8088、摩托罗拉的M68000和Zilog的Z8000。其特点是采用了HMOS技术,集成度(20000 ~ 70000个晶体管/芯片)和运算速度(基本指令执行时间为0.5μs)比二代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指令系统更加丰富完善,多级中断,多种寻址方式,分段存储机制,硬件乘除部件,一个软件系统。这一时期著名的微机产品包括IBM的个人电脑。1981年,IBM推出的个人电脑采用8088CPU。然后1982年推出了扩展个人电脑IBM PC/XT,扩充了内存,增加了硬盘。1984年,IBM推出了以80286处理器为核心的16位增强型个人计算机IBM PC/AT。由于IBM在开发个人电脑时采取了开放技术的策略,个人电脑风靡全球。

4.阶段4阶段4 (1985—1992)是32位微处理器时代,也称为第四代。其典型产品有Intel的80386/80486,摩托罗拉的M69030/68040等。其特点是采用HMOS或CMOS工艺,集成度高达654.38+0万个晶体管/芯片,具有32位地址线和32位数据总线。每秒可完成600万条指令(MIPS)。微型计算机的功能已经达到甚至超过超级微型计算机,完全能够进行多任务、多用户操作。同时,其他一些微处理器厂商(如AMD和德州)也推出了80386/80486系列芯片。

5.第五阶段第五阶段(1993-2005)是奔腾系列微处理器的时代,通常称为第五代。典型的产品有英特尔奔腾系列芯片和与其兼容的AMD K6系列微处理器芯片。内部采用超标量指令流水线结构,有独立的指令和数据缓存。随着MMX(MultiMediaeXtended)微处理器的出现,微型计算机在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方面的发展达到了更高的水平。2000年3月,AMD和Intel分别退出时钟频率为1GHz的Athlon和PentiumⅲIII。2000年6月,165438+10月,Intel推出了Pentium4微处理器,每个芯片的集成度为4200万个晶体管,主频为1.5GHz,2002年6月,Intel推出的Pentium4微处理器的时钟频率达到了3.06GHz,对于个人电脑用户来说,多任务处理一直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因为单个处理器的多任务处理是通过划分时间段来实现的,此时的性能损失是相当巨大的在双核处理器的支持下,可以应用真正的多任务,越来越多的应用甚至会对其进行优化,从而奠定坚实的应用基础。

6.阶段6阶段6 (2005年至今)是酷睿系列微处理器的时代,通常称为第六代。“芯”是领先的节能新型微建筑。设计的出发点是提供出色的性能和能效,提高每瓦性能,也就是所谓的能效比。早期的酷睿是基于笔记本处理器的。Core 2:英文名为Core 2 Duo,是英特尔于2006年推出的基于Core微架构的新一代产品系统。发表于2006年7月27日。Core 2是跨平台架构,包括服务器版、桌面版和移动版。其中,服务器版的开发代码为Woodcrest,桌面版的开发代码为Conroe,移动版的开发代码为Merom。

酷睿2处理器的酷睿微架构是英特尔以色列设计团队在Yonah微架构的基础上改进的新一代英特尔架构。最显著的变化在于各个关键部位的强化。为了提高两核内部数据交换的效率,采用了* * *共享二级缓存设计,两核* * *享受高达4MB的二级缓存。

计算机发展史有多少代?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2月由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它被命名为ENIAC(电子数值积分器和计算机,中文名为“电子数值积分器”)。ENIAC使用电子管作为其主要部件。整机采用18000电子管,1500继电器等元件,重30吨,占地面积170平方米。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庞然大物。这台功耗为140 kWh的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加法或400次乘法。ENIAC的诞生开启了高速运算的可能性,标志着人类社会计算机时代的开始。

自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半个多世纪以来,电子计算机发展突飞猛进。根据组成计算机的核心电子元件的更新换代,计算机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代。表1-1列出了计算机发展的各个时代以及每个时代的主要特征。

以上四代计算机都是基于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提出的二进制和程序存储控制的结构思想。基于这一思想体系的计算机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部分组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美国等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第五代计算机的研制。第五代计算机是一种智能计算机,它将突破冯·诺依曼计算机的传统结构模式,具有智能人机界面的功能,人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文字、图形、图像进行对话。还具有知识库管理的功能,可以存储和管理海量的知识信息,具有收集、记忆和检索相关知识的能力;他还应该具有推理和判断的功能,能够根据储存的知识进行思考、联想、推理和得出结论,能够解决复杂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使运算单元和控制器集成在一个芯片上,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微处理器芯片。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微型计算机掀起了计算机的新时代,从而使计算机的应用迅速普及。微机计算具有体积小、功能强、价格低、灵活性大的特点,发展速度也相当迅速。从1971到现在,微处理器从4位字长、8位字长、16位字长、32位字长发展到64位字长,时钟频率也从最初的一兆赫,发展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