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农是什么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创建于1951年。拥有城阳、平度、莱阳、顾岚四个校区和胶州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总占地面积5220亩,学校总建筑面积165438+万平方米,设备总价值3.99亿元,校园绿化覆盖率59.7%。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锻造了“德、学、行、远”的校训和“勤学、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形成了“致力三农、勤学求实、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2012获“山东名校工程”。自成立以来,已为社会培养了110000多名全日制毕业生。
学校坚持以德育人,努力培养具有高尚的价值观、执着的敬业精神、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协调发展的多层次办学格局。设有农、工、理、经、管、文、艺、法等八个学科,设有24个教学学院系,77个。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49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688人,获得博士学位的658人。学校拥有两院院士2人,美国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千人计划专家4人,万人计划专家1人,国家百万人才计划候选人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5438人。科技部科技创新中青年领军人才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3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全国名师65438+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8人,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1人,山东省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团队人才培养计划获得者1人,山东省名师10人,山东省优秀教师4人,山东省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5人。
学校拥有山东省8个重点学科、6个重点实验室和3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国家特色专业4个,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第一批试点专业1,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1,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建设专业(群)7个, 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3个,省级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支持计划试点专业2个。 青岛拥有9个国家科技创新平台(R&D和培训基地),27个省部级创新平台(研究中心和基地),17个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科技合作基地。
学校坚持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设立研究课题,面向生产实践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1项。20世纪70-90年代,我国先后首创了小麦、夏玉米、旱地小麦亩产一千多公斤、夏花生亩产八百多公斤的栽培理论和技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粮油作物产量、促进畜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在作物育种、生物农药、动物育种、块根作物和种业生产设备研究、动漫艺术等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十二五”以来,承担国家课题451项,省部级课题794项,研究经费达8.4亿元。审定植物新品种32个,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和植物新品种权894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励58项。
学校积极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社会服务成效显著。中国第一所合作社学院成立,面向全国开展高级合作社人才培养和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政策咨询。与29个市(县、区)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建设了15个综合服务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基地和科研院所,在200多家企业和合作社建立了分布式服务站和专家工作站,承担了200多个社会服务项目,培训了4万多名人才。“十二五”以来,有70多项技术和品种被山东省和青岛市确定为主要技术和主导品种,30项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学校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先进单位。“十二五”以来,累计转移资金达2440多万元,学校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先进单位。
学校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后获得全国、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德育评估优秀高校、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学校坚持以文育人、以文育人,以优秀文化、大学精神、物质文化、网络文化教育引领大学文化建设,培育和打造了“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微电影节”、“国旗护卫队”等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校园文化品牌。2017被评为“青岛市文明单位”、“青岛市文明校园”、“山东省文明校园首届提名学校”。
学校与美国康奈尔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韩国首尔大学、荷兰瓦赫宁鲁特大学、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互派访问学者和交换生开展合作研究。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青岛农业大学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积极推进和深化改革,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向着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