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宇航的个人成就

在R&D中心的工作中,赵宇航积极探索,试图找到一条新的R&D道路。他认为,良好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是R&D中心实现良性循环发展的关键。在他们的努力下,R&D中心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探索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全新模式,在运营模式上走出了一条国际合作与市场紧密结合的新路,努力为产业链的整体发展做出贡献。第一,国内外紧密结合。集成电路产业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产业。可以说,不开展国际合作,“坐船出海”,就永远拿不到进入国际集成电路产业“俱乐部”的船票。但是,国际合作并不是简单地引进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与以往的技术引进不同,R&D中心创造了一种参与国际R&D并享受成果的新方式。可以在以较低成本掌握前沿技术的同时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比如在工艺研发方面,R&D中心与欧洲最大的集成电路R&D机构比利时校际微电子R&D中心(IMEC)合作,将在4年内派出***40人研发世界领先的深亚微米CMOS标准工艺技术。通过该项目可形成200多项技术发明专利,培养R&D团队建立工艺技术自主开发和升级的能力。在设计和研究方面,R&D中心与欧洲著名的无线通信技术研发机构ACREO合作。通过该项目,R&D中心将掌握无线通信领域最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产权,并迅速形成自主核心技术和高水平的开发团队。第二,R&D与市场紧密结合。作为产业研究机构,R&D中心必须避免R&D与市场脱节,面向产业需求,及时有效地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R&D中心首先将工艺研发的相关成果应用到华虹NEC生产线从DRAM到代工的工艺改造中,利用获得的技术研发成果和技术团队支撑华虹NEC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与生产线的紧密合作,R&D中心也获得了技术服务收入,为进入良性循环奠定了市场基础。R&D中心还积极与SMIC和李鸿等生产线合作。第三,产学研紧密结合。R&D中心是由产学研共同投资的机构,具有良好的产学研紧密合作的制度基础。在市政府相关部门和股东高校的大力支持下,高校相关R&D资源开始逐步向R&D中心开放,高校向集成电路R&D优势区域集中,形成合力,为产业发展提供专业服务。R&D中心与股东高校成立了“校际R&D资源管理小组”,促进R&D资源的享受和深度利用;同时建立“校际研发基金”,由行业支持高校在特色领域的研究,更好地服务于行业;逐步探索项目管理、激励等机制,形成产学紧密合作。

与国际上同类R&D机构相比,上海集成电路R&D中心存在资金匮乏、技术积累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为了克服这些困难,真正起到推动产业发展的作用,我们需要强大的企业家精神。正如赵宇航反复强调的,我们应该有“开天辟地”的企业家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赵宇航带领技术研发团队,打了一场又一场硬仗。获得了与IMEC * *共同开发的0.18微米标准CMOS工艺技术,开发了0.13微米及以下工艺。获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带回31项专利,申请国内专利43项;在国内量产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华虹NEC生产线从DRAM芯片向标准逻辑工艺代工加工生产线的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代无线通信产品的SOC技术和IP技术研究已实质性开展,年底将取得阶段性进展;还承担了国家创新项目、863项目、电子基金开发项目等多项国家和地方重点项目。这一系列的成绩表明,R&D中心已经逐步走出了一条新路,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