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学霸版的吴彦祖-王德民怎么样?

1987年夏天,《人民日报》头条新闻报道了邓小平和中央领导在北戴河接见王德民等7位有特殊贡献的科学家。

王德民,你是谁?

他是与王铁人同时在大庆作战的知识分子,成就卓著,却鲜为人知。

他的父亲是医生;我妈妈是瑞士人。我小时候几乎不认识汉字,但我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他中学成绩优异,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个“另类”。一个东西方混血儿,不仅外貌不同,政治上也先天不足。

在石油学院的五年里,他各科成绩都是5分,是学校运动队的主力队员,是学校三好学生之一。

毕业时,他自愿去大庆。人家被分配到科研单位,他却被分配到基层的试井,干的是最费工最费力的活。

每天他和工友们背着绞车测量井内压力,下到1000米以下的仪器都是靠人力用绞车摇上来的。一天测量十几口井,距离500多米,绞车100多公斤。

到了冬天,仪器还要脱下棉袄给井口保暖,扶着冻住的防喷器,加热身体,融化原油,仪器才能顺利下井。

过去用“亨诺特法”解释油层动态变化,与大庆实际不符,误差很大。王德民开始探索新的方法来分析和解释。他废寝忘食,烧坏了身体,长了头发和虱子,也不在乎洗。1961除夕夜,食堂给每个工人发放面粉和饺子馅,改善生活。为了节省时间,他雇了两个特大号饺子。这一天,王德民终于推导出一个计算油井压力的公式,被称为“松辽法”。计算简单易行,精度高,误差仅为“亨诺克法”的1/5。

没有一个来参观的外国专家不佩服、不羡慕,因为这样准确、完整的资料是任何油田都没有的。因此,到目前为止,美国只能开采33%的地下原油,比大庆低10个百分点。

母亲是外国人,当然有海外关系。内部调查和外部调查的结论是:“此人可用。”给他一个工作机会,搞科研就行了。

2月3日,周总理宣布中国的石油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王德民流下了眼泪。苦难、劳累和个人的委屈都烟消云散了,只觉得幸福。毕竟他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推动了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文革”期间,他被送到地下作业队,只准干活,不准搞科研。工人对他说:“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不要浪费你的生意。“看他还在搞科研,就调到农副业队了。

十年的灾难摧毁了他们妻子和家人的健康。

他家被连续抄了三次;到处都是海报,包括他的妻子。我妻子患有躁郁症。在发病时,它是高度有针对性的,特别是对王德民。为了避免刺激她,王德民不得不搬到办公室,从那以后,这个家庭就破裂了。

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扭转油田地层压力下降、原油产量下降、含水率上升的严峻形势,需要调整各油层的产量。王德明和他的同事们,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和上千次的试验,成功地研制出一种偏心式生产配水器,比国外同类产品轻1/2,短1/3。应用该配水工艺后,配水合格率由30%提高到70%以上,油田含水率上升率也由3%下降到2%。这项发明获得了国家发明创造二等奖。

20世纪70年代后,油田进入中含水阶段(原油含水率超过20%)。他们进行了多次实验和研究,取得了2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3项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仅分层压裂法推广后,油田每年增产1万吨以上。

大庆油层多,厚度差别很大。

王德民提出的“限流压裂法”,一次可破20 ~ 30个薄油层,最多70个薄油层(国外一次只能破3 ~ 4个油层),这样每1000口调整井,增加可采储量5000万吨,相当于大庆一年的原油产量。“这项科研成果整体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普及后,大庆的石油储量增加了7亿吨,相当于发现了一个新的大油田。

80年代,周年进入高含水期(含水达到60%)。他们还提出通过多层压裂开采表外油藏,并组织大规模加密调整井,以确保油田的稳定生产。

王德民获国家科技特等奖;一等奖3名;二等奖1;省部级奖励13项,多项排名第一,获得国家新发明专利8项;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43篇。硕果累累,只因为是“另类”,一直不为人知。

65438年到0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王德民才得到重视和尊重。

升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副局长,光荣加入中国* * *生产党,多次被评为大庆市先进工作者、模范标兵、科技标兵;被评为石油部劳动模范、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当选为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87年,他和其他六位科学家在北戴河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成为工程院第一位院士。

荣誉带来更强的责任感。

他建议从流动采油转向机械采油。当大庆石油年产量达到5000万吨时,他开始思考:这么高的产量还能维持多久?证明在原井网基础上逐步缩小井距,加密调整井,可增加可采储量6-8亿吨,年产5000万吨可持续到1995左右。当新老油田可采储量不足以接替时,维持稳产的唯一途径就是提高原油采收率。

他结合大庆的地质特点,确立了化学驱为主攻方向,提出了聚合物非牛顿流体的粘弹性,特别是弹性在提高原油采收率中的作用。

目前,大庆已投入聚合物驱开发100多平方公里,创造经济效益100多亿元。王德民世界领先的“聚合物驱油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后来发展为“复合驱方法”,对大庆及其他类似油田的开发和发展很有帮助。预计全面推广后,大庆可采储量将增加约8亿吨。

王德民的研究立足于实践,目标明确。他的科研成果没有一项被束之高阁,全部转化为生产力。

现从事“三次采油”、“多组分多相驱油”等对石油工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的科学理论和技术研究。大庆的石油采收率一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王德民经常出国参加会议、讲学和交流科技。他是国际石油界的著名演说家。很多西方大公司都想邀请他来工作。

他不为所动:“和国外比,我的工资不算高,但对我来说足够了。”世界上哪里可以组织几万技术人员进军大自然?哪位老板能给我这么广阔的天地施展才华?只有中国。"

京沪两地的科研机构也想调王德民去工作,他婉言谢绝了: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享受每年一次公费旅游的待遇,但一直没享受过;他会弹钢琴,喜欢音乐、舞蹈、电影和戏剧。为了工作,他放弃了所有的爱好。在紧迫感的驱使下,他把所有的努力和大部分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工作中,几乎到了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的地步。

人到了六十多岁往往会觉得累,但大庆的发展是他的生命,所以他会放弃,良心不安。如果不尽快开发新的技术和工艺,大庆将逐渐衰落,这涉及到整个城市的未来和数百万人的就业;另外,石油开采不能只靠技术,还要靠理论。只有与国外交流,让人们了解我们,接受我们的理论学说,才能形成中国自己的石油学派。还有很多后续工作要做,不断丰富完善形成体系。

这是王德民。他献身于石油工业,直到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