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地下气化的相关问题
2受煤层和地质影响,容易造成井间相互漏水和通风。
气化后气体成分不稳定,气化剂种类和含量有待提高。
4地下燃烧和气化的情况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因此应加强对地下气化过程的监测。
在这项技术方面,大部分研究只关注化学技术,很少关注行业的发展趋势。
煤炭地下气化作为清洁能源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环境友好型绿色技术,一直受到国家领导人和著名科学家的关注和支持。
中国矿业大学煤炭地下气化工程研究中心(北京校区)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煤炭地下气化稳定性控制技术研究”的支持下,建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煤炭地下气化过程综合试验台,可完成不同煤种、不同煤层赋存条件下煤炭地下气化过程发展规律和工艺参数的模型试验研究。
1987年完成江苏省“七五”重点攻关项目马庄煤矿煤炭地下气化现场试验,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徐州新河2井煤炭地下气化半工业试验完成,首创“长通道、大断面、两阶段”新技术,被评为八五重大科技成果。
获得了三项国家专利,分别是“矿井长巷道大断面煤炭地下气化工艺”、“两段式煤炭地下气化工艺”、“推进送风式煤炭地下气化炉”。
1996完成河北省科技攻关项目——“唐山刘庄煤矿煤炭地下气化工业性试验”;2000年9月,“新汶孙村煤矿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完成,进行民用和内燃机发电,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煤炭行业十大科技成果。
2005年,中国矿业大学在重庆中梁山北矿进行了煤炭地下气化试验,首次在一个高瓦斯矿井实现了地下多煤层联合气化,产生的煤气作为当地家庭和蒸汽锅炉用气。该试验的成功对未来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碳排放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6月5438+10月,新奥集团投资2亿多元成立乌兰察布新奥气化采煤技术有限公司,与中国矿业大学合作开展“无井煤炭地下气化实验项目”研究,得到了内蒙古科技厅和乌兰察布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同年10月24日,10,国内首个日产15000立方米煤气的煤炭地下气化试验系统和生产系统一次性点火成功。截至目前,现场试验已运行400多天,具备供热、发电、生产化工原料的能力,取得多项创新研究成果,申请专利9项。
2010年5月至11年5月,中国矿业大学王作堂教授与华亭煤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难采煤井型综合导控法地下气化低碳发电工业试验项目”。该项目于当年6月5438+065438+10月通过甘肃省科技厅鉴定。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创新性突出,井下煤层燃烧高效稳态扩散导向控制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意通过科技成果鉴定。该项目的主要技术要点是采用新型窄条虚底炉和多炉协同操作、地面引导注气和填充减少沉降和固体污染、高氢气发电等产业技术集群,克服了常规地下气化燃料价值低、稳定性弱、规模小、测控难的问题。生产的煤气热值大于9.0MJ/Nm3,可用于生产煤制天然气和发电用低碳煤气,实现燃烧过程可控、优质稳定产气和生产过程安全。该项目针对资源枯竭型矿井复杂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限制下难采资源开发利用的重大技术难题,开展研究和工业试验,为延长矿区服务年限、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促进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华亭矿区大型物理开采过程遗留的近6亿吨散煤资源气化开采提供了实践依据。1,目前我国地下气化技术还处于工业试验阶段,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探索。因此,国家和有关部门应给予大力支持,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一定的措施和经费,推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应组织协调,做好攻关工作,以使地下气化技术在短时间内真正用于生产和应用。?
2.煤炭地下气化的目的在于应用和产业化。目前,为了寻找煤炭的新出路,加强煤炭综合利用的研究,许多企业都看好煤炭地下气化技术,但在开展项目前应确认用户,否则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
3.提高热值和生产适合用户的气体组分是气化技术的关键。目前地下气化生产的空气煤气热值低,应用范围有限。为了提高煤气热值,稳定煤气成分,在过去的实验中产生了半水煤气、水煤气和富氧气体,但目前这些工艺在技术设备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4.有效控制地下气化炉的燃烧和运行是煤炭地下气化稳定产气和气体成分相对稳定的保证手段。目前控制系统还比较简单,研究单位要进一步攻关,建立1套有效的地下气化炉测控系统,要重点研究燃烧位置和燃烧速度的控制技术,其中可靠的传感元件非常重要。?
5.地下气化炉和地面设施的安全技术是搞好地下气化的保证。应采取充分和必要的措施来防止泄漏。防爆防火也要做好,制定严格的规定,保证安全产气。?
6.研究地下气化炉燃烧后的结构变化和地面沉降,及时解剖1 ~ 2气化炉,了解炉内情况和燃烧后的地面沉降规律,对提高对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的认识,修改炉型设计,提高操作规律的控制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7.建立煤炭地下气化实验研究基地,选择1 ~ 2个有代表性的煤种(烟煤、无烟煤等。)、煤层(厚度、倾角等。)和用户(民用燃料、发电、化工原料)为实验基地开展多项技术突破和研究,并在成功的基础上推广应用。(中国煤炭市场网2002年4月29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