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造假包括哪些形式?

学术造假包括捏造、篡改和抄袭。

首先是捏造,那么什么是捏造呢?也就是所谓的捏造,主要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得出一个结果,而不是通过实验和调查。此外,还表现出对科学和实验结果的不尊重,根据个人想法捏造论据支持某一理论的正确性。例如,在介绍案例中,韩春雨团队主动撤回了手稿,因为科研界无法重复其实验结果。

二是篡改,所以篡改的主要形式就是在不尊重实验结果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预期随便修改原始实验数据。比如物理实验中,人们根据理论值随意修改实验结果,却不尊重实验的真实结果。

第三种抄袭,那么抄袭主要是指抄袭他人的科研成果,并以自己的名义发表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引用他人的学术思想和观点而不注明出处。当然,在抄袭的认定上,很难区分抄袭和合理引用,也有抄袭者经常以“合理引用”作为自己抄袭的借口。

原因:

近年来,我国高校造假现象较为严重。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学术丑闻频频曝光,学术腐败已经蔓延到大多数学术领域。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裕生表示,中国几乎所有高校都有学者涉嫌学术造假或腐败。

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汤安国教授指出,学术环境浮躁,一些人在名利诱惑面前失去平衡,一些监督制度严重缺失,为他们大开方便之门;此外,学校为了争夺排名,一般很难对科研项目和科研人员进行有效的审核。

大学问题研究专家熊丙奇教授认为,大学的学术纪律之所以长期不规范甚至不规范,一方面是对于学校来说,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可能会影响其形象和自身的政绩;另一方面,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可能会涉及到很多既得利益,包括申请项目、争取经费;

另外,学校了解到,很多老师的不端行为,其实是被各种不合理的量化指标逼出来的,包括经费指标、项目指标、论文指标、专利指标等,导致浮躁、急功近利。“高校学术失范有学者自身道德原因,但更多的是现行学术制度的原因。”熊丙奇认为,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制度来减少和防止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失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