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叹早茶」到「吃夜宵」,广东餐饮文化如何影响全国?

“广州不错,有很多美食和美味。船粥虾饺塞叉烧,素面里的姜葱捞。”在广州亚洲美食节开幕式文艺汇演上,东山大师的歌曲《好广州》为正宗广州菜做了一次“全球推广”。

事实上,“食在广州”的美誉早已广为人知,广州的饮食文明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全国,推动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甚至影响着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

“叹早茶”不再是老广的专利。在北方很多城市,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一杯两块”的休闲;AA制、打包等餐桌上的“规矩”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自觉遵守”;夜幕降临后,宵夜文化也从广州走向全国,“吃夜宵”在朋友圈体现的淋漓尽致.....

广州菜蕴含的文明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广式“叹早茶”风靡全国。

清晨,茶馆酒店挤满了人。伴随着“一杯两片”浓重的香味,老广人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广州喝早茶的饮食习俗由来已久。到了清代,以早茶为中心的饮茶习俗形成。二里亭、茶馆、茶室相继形成,茶点结合、雅俗共赏成为广州饮茶文化的重要特征。时至今日,“你喝茶了吗?”(你喝过早茶吗?)仍然是老广人最常用的问候语。

喝早茶,在广州人的意识里,不仅仅是品茶,还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与饮食有关,也与人际交往的礼仪和习惯有关。

在茶馆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家人围坐在一张桌子前的场景,大人在聊天,小孩在玩耍。在虾饺、船粥、酱蒸凤爪的热气腾腾的香味中,一家人其乐融融,亲人之间的感情得以维系和升华。

广州作为千年之都,商贸极其发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广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喝早茶的文化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日益成为广州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馆已经成为许多商人交换信息和相互合作的地方。“忙为名,忙为利,忙为闲,喝杯茶”,这就是广东早茶文化背后的精妙之处——吃几笼点心,碰一杯,往往就谈成了一单生意。

如今,广州的“早茶文化”正在走向全国。“是什么让我在周末早上10之前看到了太阳?为了不排队去吃某个纨绔子弟。”一位上海市民在食评网上留言。去年,广州的一家茶馆Diandude走出广州,落户上海,迅速成为网络名人的排队店,常常要等上一个小时。不到一年前,点都德已经在上海开了三家分店,包括在新天地商圈的分店,已经收到了超过13000条网友评论。除了点都德,陶陶居等“老字号”也走出了广州,开到了其他城市,受到了当地人的喜爱。

“包装,AA制”已经成为一种新时尚。

在广州一家茶馆叹完早茶,经常听到“不用包”这句话,就是“请帮我包一下”。这就是广州饮食文化中独特的“包装文化”。

民以食为天,食以礼为先。吃饭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餐桌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除了饮食上的讲究,广州人在“光盘”、包装等文明习惯上也早已根深蒂固。

在中国,“打包”这一行为一般被认为最早出现在广州。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在市场经济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作为一个以商业和贸易闻名的城市,广州人明白实用、舒适和不奢侈的重要性。“低调务实”的基因根植于广州人的骨子里。

学者高认为,商业活动中的平等、公平和讲求物质利益的意识也反映在饮食习惯上。比如广州人在宴席上从不坚持喝酒,大多数宴席菜都是适量为好等等。广州人这种务实的饮食风格,节俭而不奢华,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州人已经形成了在饭桌上“打包”的习惯,并发展成为他们独特的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东发财”的人群。渐渐地,这餐桌上的文明也随着“买单”“打包”的说法流传到了全国各地,对其他地方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样,从广州的餐桌流向全国、影响巨大的饮食文化,也是AA制。

AA制是英文Acting Appointment的缩写,最早出现在16世纪前后的荷兰和意大利。当时,意大利和荷兰的商人已经养成了聚散时交换信息,散散时付账的习俗。生意人流动性比较大,一顿饭下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再见面,互相分摊成本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正因如此,在很多学者眼中,AA制代表了平等的交往关系,是西方文明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在中国,这种“餐桌文明”首先出现在商业文明浓厚的广州,不仅体现了广州作为中国与其他国家文明交流互鉴的窗口,也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

难怪易中天在《读城记》中描述:“广州人或广东人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越来越成为内地人模仿的对象。这些影响远远超出生活方式,而是直接影响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

“小吃文化”中的城市活力

夜幕降临,在体育西街、洛溪美食街、宝业路、粤垦路等忙碌了一整天的广州人,约上三五好友,抿着嘴走进店内,用目光悄悄锁定最新鲜的食材。资深吃货一定知道广州的宝业路,还有这里最有名的小龙虾、普天光、烤生蚝、潮汕砂锅粥。但是不要在白天来。这里的餐厅营业时间都是面朝夕阳,踩着朝霞。

但也许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广州的宵夜是中国宵夜的鼻祖。因拍摄《舌尖上的中国》而出名的陈晓卿曾说过,广东人吃小吃的习惯是由地理和气候决定的。在广东炎热的夏天,晚上没有空调,所以人们不能住在家里。人们不得不逛到街上去吃点东西。没想到,这种原本属于炎炎夏日的小吃文化,却让广州成了小吃天堂,一年四季都流传下来。

宵夜也代表了广州的“高级”和“新潮”。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州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广交会带来的商贸快速发展,毗邻港澳的绝对地理优势,新鲜事物和新潮文化在这里一一交融。

宵夜背后的城市之夜,是这个城市人来人往的背景。他们努力奋斗,这座城市开放、进取、包容。

这座城市的开放进取精神在广州体现得淋漓尽致。上世纪80年代,广州率先开放了蔬菜、水果、鲜鱼等食材的自由流通,带动了很多人创业。再加上舒适宜人的夜间气候,宵夜经济应运而生。

90年代初,广东先于全国其他省市结束了粮票的流通,广州的批发工商业更加繁荣。顺势南下的“民工潮”,不仅带来了充沛的劳动力,也让小吃摊成为一个市场,在“热情”和“人气”中壮大。宵夜已经从简单的“加餐”逐渐变成了具有社交功能的重要生活场景。南来北往的打工者不仅品尝广州菜,还带来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宵夜的品类也日益多样化。

“不熬夜,为什么要‘宵夜’?”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广州,也把广州独特的宵夜文化带到了大江南北。在不同的地方,宵夜可能有不同的名称,但人们对深夜食物的向往却同样强烈。从广州流传下来的宵夜文化,影响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

在广州,这种生活方式还在延续。随着城市经济的东扩,姜妍路西餐厅酒吧街、珠江异教徒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等小吃场所为“夜行者”们应运而生。聚集在天河、海珠的互联网公司员工,在加班之余,联手去科信路、员村美食街吃夜宵,也成为广州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折射出这座城市焕发的勃勃生机。

协调人陈邦明、黄颖川

校对罗建鹏

作者于;刘世强

来自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