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制造的工艺流程是怎样的?

一、任务书的验收成型塑料件的任务书通常由零件设计师提出,其内容如下:。已经过检查和签字的正式零件图,并标明所用塑料的品牌和透明度。2.塑料零件的说明或技术要求。3.产量。4.塑料零件的样品。通常情况下,模具设计任务书由塑件技师根据成型塑件的任务书提出,模具设计师根据成型塑件任务书和模具设计任务书进行模具设计。二、收集、分析、消化原始资料,收集、整理模具设计时所用零件的设计、成型工艺、成型设备、机械加工、特殊加工等方面的信息。1.消化塑件的图纸,了解塑件的用途,分析塑件的工艺性、尺寸精度等技术要求。比如塑件在外观形状、颜色透明度、使用性等方面有什么要求,塑件的几何结构、倾斜度、嵌件是否合理,熔接痕、缩孔等成型缺陷的允许程度,是否有喷漆、电镀、涂胶、钻孔等后处理。选择塑料件尺寸精度最高的尺寸进行分析,看估算的成型公差是否低于塑料件,所需塑料件能否成型。此外,还要了解塑料的塑化和成型工艺参数。2.消化工艺数据,分析工艺规范中提出的成型方法、设备型号、材料规格、模具结构类型等要求是否合适,能否实施。成型材料应满足塑件的强度要求,并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均匀性、各向同性和热稳定性。根据塑料件的用途,成型材料应满足染色和金属化条件、装饰性能、必要的弹性和可塑性、透明性或反光性、粘合性或可焊性的要求。3.确定成型方式是直压、铸压还是注塑。4.根据成型设备的种类选择成型设备进行成型,所以一定要熟悉各种成型设备的性能、规格、特点。举个例子,对于注射机,从规格上要了解以下内容:注射量、锁模压力、注射压力、模具安装尺寸、顶出装置及尺寸、喷孔直径及喷嘴球面半径、浇口套定位环尺寸、模具最大最小厚度、模板行程等。详见相关参数。需要估算模具的整体尺寸,判断模具是否能在选定的注塑机上安装使用。5.具体结构方案(1)确定模具类型,如压模(开式、半闭式、闭式)、铸造模、注射模等。(2)确定模具类型主体结构选择理想的模具结构在于确定必要的成型设备和理想的型腔数量,使模具本身的工作在绝对可靠的条件下满足塑件的工艺性和生产经济性的要求。塑料件的工艺要求是保证塑料件的几何形状、表面光洁度和尺寸精度。生产经济性的要求是使塑件成本低,生产效率高,模具能连续工作,使用寿命长,节省劳动力。3.影响模具结构和个体系统的复杂因素很多:1。空腔布局。根据塑件的几何结构特点、尺寸精度要求、批量大小、模具制造难度、模具成本等。空腔的数量和布置被确定。注塑模具,塑件精度为3和3a,重量为5克,采用硬化浇注系统,型腔数为4-6个;塑件精度一般(4-5级),成型材料为局部结晶材料,型腔数可为16-20;塑件重量为12-16g,型腔数为8-12;重量为50-100g的塑料件,型腔数量为4-8个。对于非晶塑料件,建议型腔数为24-48,16-32,6-10。当塑件重量不断增加时,多腔模具就很少使用了。对于7-9级精度的塑料零件,与4-5级精度的塑料零件相比,最大空腔数增加到50%。2.确定分型面。分型面的位置要有利于模具加工、排气、脱模和成型操作、塑件的表面质量等。3.确定浇注系统(主浇道、分浇道和浇口的形状、位置和尺寸)和排气系统(排气方式、排气槽位置和尺寸)。4.选择顶出方式(顶杆、顶管、推板、组合顶出),确定侧凹处理方式和抽芯方式。5.确定冷却和加热方式,加热和冷却槽的形状和位置,加热元件的安装位置。6.根据模具材料、强度计算或经验数据,确定模具零件的厚度和外形尺寸,以及所有连接、定位和导向零件的整体结构和位置。7.确定主要成型件和结构件的结构形式。8.考虑模具各部分的强度,计算成型件的工作尺寸。这些问题解决了,模具的结构形式自然就解决了。这时候要开始画模具结构草图,为正式出图做准备。四、拔模绘图要求除符合国家绘图标准外,还要求结合我厂标准和国家自定义绘图方法。在绘制模具装配图之前,应绘制工艺图,工艺图应满足零件图和工艺数据的要求。下道工序保证的尺寸应在图上标明“工序尺寸”字样。如果成型后除了毛刺修复没有其他机械加工,那么工艺图就和零件图一模一样。最好标明零件号、名称、材质、材料收缩率、拉伸比等。在流程图下。通常,在模具装配图上画出该过程。1.画出装配结构图。尽量用1: 1的比例画装配图,从型腔开始,前视图和其他视图一起画。五、模具总装配图应包括以下内容:1。模具2的成型部分的结构。浇注系统和排气系统的结构形式。3.分型面和分型方法。4.形状结构和所有连接器、定位和导向部件。5.标出型腔高度尺寸(不要求,要求时)和模具的总体尺寸。6.辅助工具(取料和脱模工具、校准工具等。).7.按顺序编制所有零件的序列号,并填写明细表。8.标注技术要求和使用说明。不及物动词模具内容总装配图技术要求:1。某些模具系统的性能要求。比如顶出系统和滑块抽芯结构的装配要求。2.模具装配过程的要求。如合模后分型面结合面的结合间隙不应大于0.05mm模具上下表面的平行度要求,并指出了装配确定的尺寸和对该尺寸的要求。3.模具的使用、组装和拆卸方法。4.抗氧化处理、模具编号、刻字、标记、油封、储存等要求。5.模具测试和检验的要求。七。绘制所有零件图从模具装配图绘制零件图的顺序应该是:先内后外,先复杂后简单,先成型零件,再结构零件。1.图形要求:必须按比例绘制,允许放大或缩小。选景合理,投影正确,布局得当。为了使加工专利号易于理解和装配,图形应尽可能与总装配图一致,清晰明了。2.尺寸应统一、集中、有序、完整。尺寸标注的顺序是:先标注主要零件尺寸和拔模角度,再标注配合尺寸,然后标注所有尺寸。在非主要零件图上,先标注匹配尺寸,再标注所有尺寸。3.表面粗糙度。在图纸右上角标注使用最广泛的粗糙度,如“其余3.2。”其他粗糙度符号标记在零件的每个表面上。4.其他内容,如零件名称、模具图号、材料等级、热处理及硬度要求、表面处理、图形比例、自由尺寸加工精度、技术说明等。,应正确填写。8.校对、审图、描图、烘干a .自校对的内容为:1。模具及其零件与塑料零件图之间的关系。模具及其零件的材质、硬度、尺寸精度、结构是否符合塑件图纸的要求?2.塑件的流动、缩孔、熔接痕、裂纹、脱模斜度是否影响塑件的使用性能、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的要求。图案设计是否不足,加工是否简单,成型材料的收缩率选择是否正确。3.成型设备的注射量、注射压力、锁模力是否足够,塑件的模具安装、南芯、脱模是否有问题,注射机的喷嘴与套筒接触是否正确。4.模具结构方面,1)。分型面位置和精整精度是否满足需要,是否会出现飞边,开模后塑件能否用顶出器保持在模具侧面。2)脱模方式是否正确,接长杆和推管的尺寸、位置、数量是否合适,推板是否会被型芯卡住,成型件是否有划痕。3).模具温度调节。加热器的功率和数量;冷却介质流线的位置、尺寸和数量是否合适。4).如何处理塑件的侧凹,去除侧凹的机构是否合适,比如斜导柱抽芯机构中的滑块和推杆是否相互干涉。5)浇注和排气系统的位置和尺寸是否合适。5.设计图1)。装配图上模具零件的放置部位是否恰当,表达是否清晰,是否有遗漏。2).零件图纸上零件的编号和名称、生产数量、零件是自制的还是外购的、是标准件还是非标准件、零件的匹配加工精度、模制塑料零件的高精度尺寸的校正加工和余量、模具零件的材料、热处理、表面处理和表面加工。3).主要零件和成型零件的工作尺寸和配合尺寸。尺寸数字应该是正确的,不要让制造商转换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