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的骠骑兵可以虐凯撒的罗马方阵吗?
首先,凯撒必须摧毁四个希腊化帝国,才能勉强与大汉西域接壤。然而凯撒一生只欺负凯尔特人,打内战。汉武帝时期,罗马只灭了两个希腊化帝国,严格来说只有一个。马其顿帝国不是凯撒打的,托勒密帝国只是政治干预多一些,屋大维完全是武力解决的。
第二,霍去病死得太早。就算霍去病活着,也是汉武帝用来制衡卫青的棋子。远征罗马是不可能的,也必须先摧毁波斯的希腊化帝国。就算帮希腊化帝国打罗马,韩也要先解决匈奴问题。霍去病和卫青的骑兵没有彻底打败匈奴,汉军无法安心。
第三,汉武帝与匈奴的战争,代价非常大,甚至开了卖官卖爵筹集资金的先例...然后去罗马白战,干脆等着叛乱致人死亡。
第四,罗马恰好与塞琉西帝国交战。此外,汉武帝统治后,罗马寡头政治瓦解,庞贝也在激烈的内战中与凯撒夺取政权...之后德英局势紧张,更不可能打汉朝东进。而且英国凯尔特人长期滥用罗马方阵,一场战斗就摧毁了整个罗马军团:第九军团。罗马在英国的支出足够庞大,驻军也很多。不动脑子就冲汉朝打仗是不可能的。
综合以上因素,结论是不可能的。打架随时都要花钱。
甚至从战术上考虑:
汉骑兵进攻罗马方阵(因为农业文明的军队习惯于野战,而不是像游牧民族那样,打了就打,没打就跑)
实力对比:
1a。关于汉骑兵装备的古籍太少,也是作者群体中武将比例低造成的。但通过霍去病和卫青对匈奴的长途突袭,可以推断汉骑兵的主力不是重骑兵,很可能是轻骑兵,因为对手匈奴都是轻骑兵和弓箭手,汉朝装备重骑兵也没用。另外汉代的文献说马镫是汉发明的,这个要先算。但作为冲击骑兵的第二个特点,它有年代较早出土的高桥鞍,即东汉末年的高桥鞍,这也为魏晋南北朝重骑兵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不过网上也有分析说西汉有重骑兵,但其实那种重骑兵没有冲击能力。
1b。主力是罗马重步兵团,骑兵是少数,主要负责侦查和指挥。经过马略改革和凯撒的一些军事改进。罗马方阵和乌龟方阵全装甲,指挥协调,作战能力强。同时罗马还有其他阵型,比如对阵凯尔特人的三线阵型(第三纵队包括希腊重装步兵,在马略改革后统一,三线阵型被取消),克拉苏在与斯巴达克斯决战中发明的预备队概念。而且罗马军团有改进成亚历山大军团矛阵的可能。
双方碰撞的大致结果:
轻骑兵的作战目标是阻挡罗马军队前进,但不能攻击罗马的王八阵,因为汉骑兵是轻骑兵。相反,如果你离罗马军队太近,就会遭到罗马步兵标枪的攻击(穿透力很强,枪头设计成一次性的,让敌人无法再次使用...),会造成重大伤亡。唯一的办法就是用重骑兵攻破罗马方阵。可惜西汉没有发展重骑兵的能力,直到魏晋南北朝才开始大规模出现重骑兵装备。所以在当时世界上没有重骑兵技术的条件下,罗马军团并不重视防御重骑兵,也没有为亚历山大的方阵配备长矛。
所以在决战中,汉骠骑兵无法靠近罗马方阵,无法阻挡罗马方阵的前进。罗马方阵如果要追击汉骑兵,是追不上西汉骑兵的。
接下来,骑射的问题出现了。由于缺乏文献记载,我们只知道西汉对古代骠骑将军的骑射要求很高(但古代是如何进行的,史书记载并不清楚。毕竟汉武帝在位以后,也有以权谋私,把人撕碎的例子,影响很大,也写进了史记,下面讨论相关问题的时候会提到),但是西汉我们并不知道。其实西汉的骑兵可能是学了匈奴等游牧民族习惯的打法(这也是记载中所欠缺的),会让轻骑兵去射罗马方阵步兵漏出来的脚和裂缝,但是不能靠得太近,也不知道骑射准不准。而且当罗马方阵遇到危险时,还可以停下来进行全力防御,消耗掉汉骑兵的箭矢,然后再向前突进。这样,汉骑兵仍然可以通过骑射来延缓罗马军团的推进。但是,我们还没有看到任何文献详细介绍西汉骑兵的骑射水平。古代名将的箭术水平很普通,比如李广射虎,但是关于西汉骑兵整体骑射水平的记载并不多。因为古人不习惯从这个角度详细记录历史。所以西汉对罗马难得的骑射优势,不能简单的因为信息的匮乏而相提并论。
2.骠骑兵突袭了罗马后勤基地。
很有用,罗马军团会很不爽,可以导致罗马军队慢慢被困住被杀。其实阿提拉的骑兵很擅长对农业国的步兵这样。
3.汉军的弩和踏弩
罗马军队也有弩。同等数量的装备,双方都在互相射击,总体来说,双方都不占优势。由于汉代弩车缺乏数据记录,很难根据记录复原数据,也很难通过实验获得数据。简而言之,很难进行统计...这是古代汉朝缺乏实物记载造成的。罗马的希腊弩车在希腊物理传统的帮助下有详细的记载,但在古代都是一样的,没有统一的制造模式。弩车的最大射程记录为300米,威力比较大。在希腊物理的帮助下,目标还不错。罗马人攻城时喜欢建造攻城塔,即放置弩车进行轰击。
汉军的弩对罗马方阵影响很大,但弩挡不住罗马龟阵的前进。汉弩由10石弩制成,其中最强的是10石弩,即全弓的储存量为300公斤,射程没有详细记载。后世推算版本较多,但似乎400米弩超出了宋代神器的神化范围300多米。宋朝不是落后吗?但毫无疑问,10石弩是汉代牛人用的,一般士兵应该不会用。但是,没有相关记录可以证明...这是罗马人依靠将领写战争回忆录的优势,而中国的传统史书依靠左史记和右史记,注重宫廷政治,忽略了很多细节。所以我们只有弩车的确切记录(这东西不是罗马人的专利,比如托勒密帝国,是喜欢搞科研的亚历山大建立的帝国,也对弩车进行了一些标准化的设计,所以罗马人不用负责吹)和根据文献复制弩车后得到的数据,这两者都有希腊物理学的传统,撕起来更痛苦更夸张。而且《流言终结者》还做了古希腊弹幕弩的视频拷贝,射程更远,比复原的诸葛连弩威力更大(有考古出土的一些楚王朝残迹)。希腊弩对罗马军团来说也是一场灾难。所以可以看出,如果汉人装备的弩车比罗马人的好,罗马人还是会用的。最终,战争只是一种互相学习的状态...这是显而易见的。仔细看看罗马帝国的哪些主要装备是自主研发的:早期线阵型第三纵队的希腊重装步兵,西班牙匕首,希腊人研发的弩枪,希腊重装步兵的胸甲,高卢人发明的锁子甲。(汉武帝时期,罗马军团最典型的盔甲是没有配备的,最早的推测是在公元140年左右配备的。不清楚是否完成。这才是罗马SPQR对汉朝的真正威胁。
4.汉代步兵阵法的形成:缺乏历史证据。这是古代将领鲜少写史书的遗憾。
5.攻城战
罗马进攻了首尔。
罗马无疑习惯于使用十字弓。关于汉代的弩,没有详细的记载和可信的数据。墨家守城的时候就提过,所以汉朝用很正常。但缺乏关于汉军城防作战的记载,也不清楚汉朝是否习惯使用大弩作为城防装备。但汉军的弓箭和弩具远胜罗马,这与作战理念有关。此外,汉朝使用的复合弓较多,这对于罗马人近身攻城是一大劣势,会被射得很惨,但他们有弩的掩护。但是汉朝的弩车不知道能打多远,弩车的规格是什么。有的说是100米左右,有的说是1.5公里...但可能和罗马弩一样,射程差不多,可能比弩略差,但汉军会派人去抓罗马人,很快学会模仿弩。如果用在城防上,罗马放在攻城塔上的弩车没有优势。另外,汉朝的城墙太厚了。考古证明,汉代一些县城的城墙可以达到30-40米。有研究表明,防御性中小城镇的城墙可厚达20-30米。罗马在地中海常用的装备可能很难打破缺口,所以罗马弩车的目的很可能是为了尽可能的杀死城墙上的弓弩手和守军,而不是为了破墙。
所以罗马进攻汉朝的城市没有优势。汉军可以凭借高大厚实的城防,尽可能的消灭攻城消耗的罗马士兵。
汉军进攻罗马
罗马的城墙相对来说又薄又矮。可以搜索一下残存的罗马南斯拉夫防御建筑遗迹,不是很震撼。据记载,汉代的投石车似乎能在200步内投出12韩进。而且鉴于罗马防御较低,汉兵的复合弓弹丸可能会在罗马墙后造成大量伤亡。但罗马弩也会对汉军造成伤亡。如果罗马军团数量足够,最多就是两军对峙,罗马多一个城防,其实就是步兵对步兵的战斗。
6.步兵对步兵
6a。因为汉代很多编队记录只有文字记载,装备、战术、作战记录都比较匮乏,所以无法做出最简单的推测。不过估计双方战力大概差不了多少。罗马军队的装备不是一般的好,有的士兵还穿着皮甲,拿着一把破铁剑。汉朝的军队并不是都穿铁甲,用钢刀。这是无法比拟的。连个例子对比都没有。
汉军可以在开阔的地形上大量使用弩,可惜罗马军也可以使用弩。罗马有在战场上使用弩的记录。汉弩的射程达不到弩的射程,因为宋代神笔弓的神化数据是300多米。而且据说罗马也造了巨型弩枪,但是因为弓弦材料的限制,并不是无限巨大的版本。罗马军队也可以俘获汉军的弓箭手弓弩手模仿训练,但弓弩手容易训练,复合弓箭手的训练需要时间。
近战可能对罗马方阵有利,但100米内,步兵移动缓慢,汉弩很容易一箭刺穿几个人,然后冲散队形。其实最后混战是和汉步兵肉搏。汉代第一剑的使用和罗马、西班牙匕首、长盾的结合,历史上没有记载,武术上也无法比较...
6b。将军之间的区别
罗马人是一群战术专家,指挥官,战时执政官,有很大的权威。后期的马略改革也形成了军阀寡头政治的基础,所以对于军事将领来说,指挥作战更有优势,士兵几乎都是忠诚度很高的罗马公民。汉武帝时期的罗马将领恰好处于罗马形成寡头政治的时期,他们对军队的控制极其牢固,他们的各部大多效忠于对外作战。当时汉朝的武将虽然在国外不受军令约束,但都是服从国家大事的。不过估计汉军的高级将领还是很聪明的。作为李光领军的一员,他最终因为被排挤而自杀...这种奇妙的国事,在罗马早中期军事优势最强的时代,是不多见的。从史书中的人际关系记录可以看出,古代汉军存在一定的派系关系。要想英勇作战立功,就得靠关系(比如卫青和公孙敖)。
6c。士兵的纪律水平
罗马经过一系列改革,尤其是马里奥改革后,士兵对将军的服从开始逐渐超过元老院。事实上,士兵打仗的时候是没有元老院的。同时,早期罗马军团最强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士兵都是罗马公民,有着从希腊方阵中学来的高度忠诚和纪律。罗马军队的战斗纪律水平无疑是非常高的。这也是罗马矮个子打败了凯尔特人和日耳曼人很多高个子部落的重要原因。
罗马军队很有荣誉感,每个团都有自己的旗帜或鹰徽(有的是金色的)。丢旗或鹰徽的惩罚很重,加上公民意识,投入战斗的罗马士兵战斗力会很强。
马里乌斯改革后,统一了装备,统一了训练。这是一个强大的东西。
同时,经过马略的改革,义务兵役制被征兵制取代,早期的征兵制仍然是忠诚度很高的罗马公民。直到汉武帝以后,汉代才开始实行募兵制,这无疑导致了服役时间短,老兵无法行医的困境。
西汉边防军多为普通农民,服役三年,一年在京城或边境,一年在本地,一年回京城或边境。具体怎么训练他们不清楚。但是,如果平时不打什么大仗,三年后可能就不是老兵了。西汉最有战斗力的军队应该是边城的百姓,就像后世的军户一样。这些人常年生活在边境危机的最前线,常年与匈奴的劫掠部队作战,自然也练就了骑射、刀枪和功夫,但不清楚是否接受过政府的训练,历史文献中的记载也不是很详细。不过这些人在汉军中应该是很强的兵,应该是古代军队中兵源和骠骑老兵的主要来源。
就军事训练而言,汉朝的史书虽然很详细,但不如罗马将领游记中记载的详细。大概是汉代各级官员在没有战争的时候负责训练,并没有具体说怎么训练,也没有强调训练是否统一,或者各个兵种是否有自己的训练标准。因此,我们不知道汉军的纪律水平、编队方式和训练水平...这就是武将少写历史的悲剧。这源于中国古代文武之分的不合理。其实也是因为君主需要把文武分开来制衡,不让武官过多接触政治,不让宰相过多接触军权。另一方面,罗马人则不同。他们的两位执政官都是政治领袖和军事领袖,文武双全,发展良好。
6d。部队编制和指挥系统
汉代的文献只写了基本的军事制度,没有详细介绍汉军的各种编制和指挥机制。
总的来说,在总部指挥方面,有很多将军,比如将军,骠骑将军,战车将军,禁卫军将军,左右将军...好像在庙堂算的时候,将军就相当于统帅,其他将军都服从命令。事实上,各部的军队仍在将军们的控制之下。在作战过程中,不能直接调动将领,或者在状态不好的情况下,有高级(头衔)将领奉皇帝之命作战。一部电影的曲数是不确定的,而且如果将军的关系不够硬,即使有皇帝的命令也拿不到好的军火,只能自己练兵打,然后被同僚坑(典型的悲情例子:李陵)...他被编为三部曲体系,一部电影有多首歌,一首歌大概有65,438+0,000人。宋手下有四大将,看似管理得很好,但他的位置设置得像流水一样。还有就是将军和一个上尉的部队数量不确定,基本作战单位不明显。将军的衔级功能和指挥官的级别功能混淆,没有统一的指挥系统来管辖将军们的部队。
在这种指挥体制下,虽然是高度集权,将军的各部可以按照将军的指示行动,但实际上将军的各部都是单独行动,没有太多的现代军事指挥特点,各部门的作战协调缺乏协调和沟通手段,这也是造成飞将军李广悲剧的重要原因。
此外,各部将领上下级管辖不明显,多受皇帝临时授权干扰。其实各部会自私自利,嫉妒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这才是李陵悲剧的最根本原因。不管后人怎么说,李陵的指挥水平还是很高的,不然匈奴也不会拼命想收他。可惜的是,李陵虽然是一种骑都尉的禁卫军,但是其他将领并不甩他,这样下属就可以敷衍皇帝对李陵的临时授权。可见西汉的军事体系是分散的,没有最高军事统帅来控制派系间的勾心斗角。各部将领骄横不羁,上下级之间毫无服从感。结果李陵被困,只有五千大军孤军奋战,单独行动,无人前来救援。最后,朝廷外交工作分散,西汉军方甚至无法提供李陵部作战经验的大致信息。仇人伺机丑化李陵,汉武晚年喜怒无常,近乎昏庸(连太子都被汉奸杀死),最后李陵家破人亡的悲剧。可见,汉朝军队行动的基本单位是不确定的,大致是一个将军率领的多部军队(千-10000)。没有多级指挥的协调,很多部门都在各自为战。总司令只有皇帝的临时授权,战时只能勉强调动各部参加一场总战。而且各部将领都相当自私,不注重人际关系只打仗的正常将领(李广、李陵)都被排除在外...
在罗马军事制度方面,经过马略改革和恺撒的一些军事改进,士兵人数扩大到所有有意愿的罗马公民,人数得到加强;兵役时间延长了,有利于培养退伍军人;建制和装备统一,军团数量不断增加。军团开始组建壮大,军团成为主力,其他盟友(忠诚度相对较低)提供的军火是辅助力量;工程师、火炮和机械设备开始加入。最重要的是,罗马战争时期(暂时不考虑三大军事寡头时期),执政官拥有最高军事指挥权,同时也是最高行政长官,各军团由执政官严格调遣。一个军团是基本作战单位,人数比较清楚。马里乌斯改革后,这个数字至少是6000。相当于汉朝军队一个将军带出来的人数,也就是几千人(相比之下,汉朝的实力没有制度化,人数也不稳定)。百夫长是罗马军团的基层军官,分工细致,名字明确,与其他旅不同(相比之下,汉军的名字就像流水账,基层军官的设置不强调实战指挥意图)。
与李广醴陵的悲剧不同,罗马军团的指挥是协调统一的,习惯由最有经验的老兵在敌人面前立功,主导战场胜利,而不是像卫青那样,帮助自己的朋友立功,让李广远离。但也有人说,这个锅不应该由他来背,而是汉武帝考虑到李广年事已高,故意让卫青这么做的...谁知道呢?
罗马军团改三线阵后,主力兵种只有一个:军团兵。团里士兵的所有装备都是统一的,这使得统一训练成为可能。这样在各个组织层面,在古代军队整体非常松懈的状态下,多军团协同作战相对容易实现。其次,在军事寡头形成之前,所有军团都在执政官的全面指挥之下,因为执政官本人就是长官。
两相比较,汉朝的编制和指挥体系有明显的弊端,因为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封建中央集权制,皇帝惧怕最高军事统帅的自重,实际上阻碍了军事指挥体系的协调和集权发展趋势。这也是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军队走向现代军队的根本障碍。为了抢功,各部分派系,互相撕扯,显然对战局不利。但汉武帝可能从政治上考虑,没有管住,导致了李广和李陵的悲剧。因为在作战单位中,除了国军的战役有一定量的神庙指挥,其他所有的作战都是特遣队和临时的。
相比之下,罗马军队有严格的指挥系统,执政官本人就是长官,各级军队都在其统一指挥之下,纪律严明,组织结构清晰。同时,他们在职能上强调老兵的战斗力,不像汉朝的各部那么严重的互相拆台,用自私的人。所以罗马军团下令接入,各军团协同作战,人员数量稳定有序。这些都是罗马军队在指挥体系和编制上远远优于汉军的地方。汉代军事指挥系统和机构的缺点的例子是老将李广志的死亡和勇猛的李陵的悲剧。但罗马军队的建立和指挥体系有利于军阀的形成,马略的改革为凯撒、克拉苏、庞贝三大寡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最后罗马陷入持续的内战,凯撒通过内战重新统一了罗马,奠定了帝国体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