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他汀类药物会导致肝损伤?如何避免?
如今,血脂异常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很多年轻人体检时血脂检测结果一栏也有一个向上的箭头,但大多数人觉得身体正常就忽略了。众所周知,高血脂是在不知不觉中损害你血管的大敌。如果不重视,出现并发症或靶器官损害时,治疗会越来越困难。
这是因为血脂长期升高,高脂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堵塞,严重的可能引起脑梗塞、心肌梗塞等。,还可能引起脂肪肝、胰腺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如果同时合并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风险会大大增加,因为高血压容易损伤血管的光滑内膜,脂质容易沉积在血管受损的内膜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以,如果一个人同时有高血压和高血脂,这个时候就要特别小心了。
高脂血症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其治疗的基石是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如果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后血脂仍然偏高,就需要使用他汀类药物,这是降血脂最重要的武器。
他汀类药物是久经沙场的降脂前辈,其中有很多“家族成员”,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氟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匹伐他汀等,读者都很熟悉。
他汀类药物因其降脂能力强、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除了降血脂,还有消炎、稳定斑块甚至逆转斑块的作用。由于这一特点,他汀类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虽然他汀类药物对高脂血症和心脑血管疾病有很好的疗效,但在这么多年的临床应用中,安全性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最常见的就是血清转氨酶升高,这也是很多读者关心的问题:服用他汀类药物会导致肝损伤吗?如何避免?下面易县药师为您解惑。
其实他汀类药物引起肝损伤的概率并不高。有研究资料显示,他汀类药物引起转氨酶升高的概率约为0.5%-2.0%,但升高并不代表肝功能异常,一般是一过性的,也就是说最初用药时可能升高,但继续用药后会逐渐消失;此外,他汀类药物引起的转氨酶升高是可逆的,停药后转氨酶通常会恢复正常,不会引起肝损伤。
单纯性转氨酶升高怎么处理?若ALT(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或AS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在正常高值的3倍以内,可在原剂量基础上观察或减量,部分患者转氨酶可逐渐恢复正常,无需停止他汀类药物治疗。
若升高3倍以上,提示药物可能诱发肝损伤,应停用或减量他汀类药物,密切观察肝转氨酶变化,必要时可服用保肝药物。此外,肝肿大、黄疸、胆红素直接升高的患者应考虑停药。
如何避免或减少肝损伤的不良反应?
首先,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应该从小剂量开始。
这是因为他汀类药物引起的转氨酶升高与剂量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与常规剂量相比,使用高剂量他汀类药物会显著增加肝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而常规他汀类药物治疗与肝损伤无关。因此,通常不需要使用大剂量的他汀类药物,因为当他汀类药物剂量增加一倍时,胆固醇仅下降6%,这被称为他汀类药物的“6%效应”。
第二,选择对肝功能影响不大的他汀类药物。
由于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主要由肝脏代谢,肝损伤患者应避免选择这些药物,而有些药物,如瑞舒伐他汀,只有65,438+00%由肝脏代谢,匹伐他汀几乎不经肝脏代谢,对肝功能影响不大。因此,对于部分肝病患者,应首选匹伐他汀类药物降血脂。
第三,选择药物相互作用较小的他汀类药物。
辛伐他汀、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在肝脏中由CYP3A4代谢酶代谢,容易与多种药物相互作用(如胺碘酮、克拉霉素、伏立康唑、氟伏沙明、格列酮、吡格列酮、秋水仙碱、环孢素、非洛地平等。).氟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主要受CYP2C9影响,与CYP2C9抑制剂合用时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而匹伐他汀和普伐他汀不易受CYP系统的影响。因此,如果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尤其是以上所列药物,建议选择不易受CYP系统影响的药物,如匹伐他汀、普伐他汀等,可降低肝损伤的发生率。
第四,联合使用其他降脂药物
使用小剂量他汀类药物,血脂不能达标怎么办?可以考虑其他降脂药物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泽替米贝。依泽替米贝能有效抑制胆固醇在肠道的吸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轻微。他汀类药物和依泽替米贝联合应用可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进一步减少心血管事件。
最后,易贤药师提醒,他汀类药物的有益作用会给患者带来长期的好处。不要因为转氨酶暂时升高而放弃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或者因为慢性肝病而拒绝使用他汀类药物,错过最佳治疗窗口。所以,遵医嘱,及时复诊,逐步调整到合适的用药方案是非常重要的。此外,他汀类药物主要在肝脏发挥药理作用和代谢,因此在用药期间,还应注意饮食,如避免大量饮酒,避免服用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的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
欢迎关注@逸仙药师,每天为您带来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