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听器起源的故事

几个世纪前,如果人们患有听力障碍,他们唯一的选择是自助——只需将手放在听力受损的耳朵后面,以放大声音。

当然,在文献中很难找到第一次提到助听器,但早期的考证之一来自1650,当时来自罗马的阿萨纳辛斯·基歇尔用拉丁文发表了两篇文章。德文书名是《内内霍尔和托昆斯特》。在这篇文章中,Athanasins提到并介绍了几种助听器,分别是音管、风扇和小号:

在19世纪,追溯助听器的历史变得更加容易:

大约在1800年,F.C.Rein在伦敦成立了第一家商业化生产无源放大器的公司。该公司生产了数百种不同的助听器,其中大多数是数量有限的音管和扬声器。

1892关于电子助听器的第一个专利是由阿隆佐·E·米尔蒂摩尔先生于1892年记录的(专利号466725)。其他专利也随之而来,但都没有生产出来。第一个助听器——一个连接着墨粉麦克风的耳机——被固定在一个电池盒上,这是维也纳Pilitzer诊所的Ferdinant Alt医生构想的一项创新。也许只生产了一个样品。在此期间,亚历山大·贝尔被后人认为创造了第一个为听力损失者放大声音的耳机。根据我们获得的信息,他并没有为这个“世界上第一个助听器”申请专利。

1895 Bertram Thornton在Margat聋哑人收容所做了一个简单的麦克风传输装置。他获得了英国专利(专利号18780),但这个装置可能只生产过一次。

1899今年,商业化的助听器第一次变得可行。名为“Akoulallion”的产品由美国Akouphone公司生产。这款台式助听器主要由碳制成,售价400美元。1900年,这款助听器经过改进,更名为“Akouphone”。

1901现阶段麦克风是碳粉材质的,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后来有了新的发展——碳球麦克风是哈奇森和凯利发明的。本发明提高了电子助听器的质量和可靠性。碳球被用于助听器,被英国的亚历山德拉王后在1902年的非正义仪式上使用过。

1902现阶段电子碳助听器的效率是由麦克风和耳机的相对大小关系决定的。麦克风相对耳机越大,放大效果会越好。对于轻度听力损失,可以使用小型麦克风,如SRB助听器。对于中度听力损失,SRD助听器的麦克风要大一倍。对于严重的听力损失,Massacon助听器使用四倍大小的麦克风。

世界上第一家助听器公司——奥迪康公司成立。

1902真空管或电子管是1907年由李·德福雷斯特发明的,并迅速应用于广播设备中。但是第一个真空管助听器原型的发明者是Earl C.Hanson,这个助听器在1921申请了专利,由一个叫Universal的公司生产。它使用电子管,这个助听器比早期的照片盒略大。

1921骨导(BC)由雨果·利伯发明,从1933开始用于助听器。使用时,将BC放在颅骨上,BC就像一个振动器,直接向内耳发出声音。适用于各种听力损失,但对有中耳疾病的人更有效。

1933第一个真空管助听器是由位于英国的两家公司设计的——ampli vox和马耳他。这种设备需要两节电池供电,并且受到电池寿命的限制,往往只能使用一天。以下公司生产这种助听器:MAICO、Radioear、Telex和Western Electric。这种助听器由四部分组成:麦克风、耳机(接收器)、放大器和两节电池。

1934更小电池的发展和真空管技术的提高,使得Beltone推出了单真空管助听器。

1947在此之前,助听器只戴在人身上。由于电池消耗快,它们体积很大,使用起来很贵。但是在1947,65438+二月,随着贝尔实验室晶体管的发明,这一切都改变了。这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对于助听器也是如此。与真空管相比,晶体管体积小、价格便宜、效率高、耗电少。

19521952雷神制造公司引进了“结型晶体管”技术。由于增强的数据,这种晶体管非常适用于助听器。1953年,以下公司推出了他们的第一款晶体管助听器:Microtone公司、MAICO公司(奥迪康集团成员)、Unex公司、Radioear公司。这些公司首先推出了可穿戴式助听器,很快他们又推出了耳机型号和电池设备。这些助听器只需要用夹子挂在头发上,电池很快被设计成适合耳朵后面或耳朵上的大小。第一批推出耳背式手机的公司有Tone Master、Qualitone、AuditOne、Sears、Zenith和Beltone。

19541954年,美国Ontarion公司推出了“The Listener”——一种眼镜内置晶体管的助听器。

1955现阶段很难判断入耳式手机第一家厂商是谁,因为很多厂商同时在研发小型入耳式手机。根据它们的大小和形状,第一批入耳式机器中的许多实际上被认为是耳机,因为它们与耳模相连并延伸到耳外。1955年6月,美国Dahlberg公司推出了Miracle Ear,这是他们的第一款入耳式助听器,也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款入耳式助听器。1957年底或1958年初,一位名叫Lesliep的助听器经销商,来自加州的leale为他的客户定制了一款助听器。这标志着后来由Earmaster公司生产的所谓耳麦式助听器的诞生。

1959耳朵助听器(ITC)在小型化312电池问世后成为现实。这类助听器有两种——Unexie型(Nichols & amp;克拉克公司)和奇迹耳III(达尔伯格公司)。他们不用耳模,都用312电池。它们非常类似于我们今天使用的标准耳道设备。

20世纪60年代,助听器变得更小、更可靠。耳背式机器的形状更小,它们几乎完全符合人类的耳廓。入耳式机器的体积越来越小,但是耳道式机器因为质量和可靠性不高,在当时并不是很受欢迎,占市场份额不到10%。首款集成电路耳机由zenith公司投放市场。

1969在1969年,第一个内置定向麦克风的助听器由Willco(西德)生产。Willco公司的Oho Hassler获得了定向麦克风的美国专利(专利号3662124)。

1972一家名为线性技术(现为Gennum公司)的公司推出了压缩技术生产的1集成电路助听器。G.Donald Causey博士和Daniel Graupe博士设计了一个原型助听器,增加了一个特殊的集成电路,以突出嘈杂环境中的语音。这在未来将被称为“泽塔声屏障”。

1980 80年代,集成电路技术突飞猛进。许多使用“模拟声音处理”技术的新型集成电路——如ManhattanI-II和Etymotic Research K-AMP——此时出现在市场上。

19831983 Nanley、Steadman、Wechsler和斯潘塞报道了以Audiotone开发的可穿戴数字助听器。数字助听器本身包括类似计算机使用的数字电路,用于声音处理。

1984威斯康星大学和Nicolet Instruments公司进行了一项项目研究,由此诞生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可穿戴式数字助听器。凤凰(凤凰)。

1987凤凰数字助听器是Nicolet公司在1987年推出的。它通过一根线连接到耳机上,后来发展成耳机专用版,由两节675电池供电。这种产品只生产了三种原型。Nicolet目前还不是助听器公司。

1988在美国,Mead Killion报道了一款“深耳道”(CIC)的助听器。

20世纪80年代末,发明了许多可编程助听器。使用传统的模拟电路,它们可以用专门设计的计算机和软件进行电子编程。使用PHOX系统,Bernafon/麦科成为第1家推出可编程助听器的公司,随后Widex(丹麦公司)推出Quattro系统——用户可以通过遥控设备操作,也可以对助听器进行编程。像Auditone 2000、3M Memory Mate、Ensonig的集音器、Resound的个人助听器系统等产品都出现在市场上,被列入可编程助听器的行列。

1990Danavox为抑制助听器中的反馈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使用数字技术,该系统被称为数字声反馈抑制。型号为“Genius”的大功率耳机应用了数字声反馈抑制。

1991丹麦奥迪康公司首次推出无音量控制的全自动助听器。称为多焦点,助听器有两个非线性声音处理通道。

1994迈科公司(美国)推出一款可编程深耳道机,型号RD301,有两个程序和音量控制。RD301由遥控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