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健的主要成就
他成功研究了“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和再生苗技术”。西方学者(美国、德国和加拿大)组成了一个研究小组。经过10多年的研究,他们始终无法突破“大豆体细胞全能性培养”的难题。曾经一度认为“大豆体细胞不是全能性的”,通过李宝健的研究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建立了“大豆体细胞全能性培养技术整套体系”(见Peant Cell Report,1985,4,344-347),奠定了大豆生物技术最重要的科技基础。
作为项目负责人,他利用国际上最先进的SIRNA技术,在SARS治疗和预防的研发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科学期刊《《自然医学》》(影响因子31.22)。
在长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在《《自然医学》》、《PNAS》、《植物细胞报告》、《中国科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72篇,近50篇论文被SCI收录。到2010年3月,被引用301次。在国内外网站和报刊上发表或发表近1500次,出版专著3部。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 * * 18项,在国内申请并获得发明专利25项(其中美国和国际专利1项)。
除了多项科研创新成果外,李宝健教授还培养了一大批本科生、研究生和进修生,主持了四次全国高级人才研讨会,为我国遗传学和生物技术高级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此,他还获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美国著名的《科学》杂志(1995,270,1147-9)这样评价他:“在过去的10年里,像李教授这样的归国科学家,成功地把DNA重组和转基因技术移植到了中华大地...,中国的生物技术将有很长的路要走。
虽然李宝健教授现在老了,但他仍在尽最大努力。2004年,71岁退休时,仍发表论文23篇,获发明专利6项,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