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九强是如何把自己锻造成一块好钢的?

他首创了低合金钢的冶炼操作方法,经全厂推广,当年创造了8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他通过调整工艺,推动轧钢成本不断降低,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他总结出先进的操作方法,使转炉使用寿命从6000炉提高到17000炉以上,年效益2000多万元。他还推广清洁生产,实现了70%的二次能源利用率。

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第一炼钢人”的郑九强。

65438年至0989年,毕业于唐山钢铁技术学校的郑九强被分配到当时的唐山钢铁第一炼钢厂转炉车间。由于勤奋好学,郑九强仅用三年时间就成长为炼钢炉长,打破了培养一名炉长需要10年的纪录。

1999年,炼钢厂进行技术改造,将小转炉更换为150吨氧气顶底复吹转炉。这是当时河北省产能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炼钢设备,工厂把技术攻关的担子交给了郑九强。

那几天,郑九强白天要学习150吨转炉生产的相关资料和规程,到其他单位观摩同类转炉的生产操作,学习操作要领,晚上还要学习《炼钢原理》、《炼钢500问》等书籍。他每天从凌晨2点到6点睡觉,最后一周干脆就住在厂里。好事多磨。21天后,他在新转炉里炼出了第一炉钢。

2002年,郑九强参加了“全国钢铁行业炼钢专业技能竞赛”。他不仅背了几本组委会指定的炼钢方面的书,还记了10多篇读书笔记。比赛现场,郑九强观察炉内火焰和钢水液位,目测炉温准确,最终获得“全国炼钢冠军”称号。

作为炼钢专家和劳动模范,郑九强深感单靠技术是不够的,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产品的含金量。近年来,他先后申请了“一种降低铝镇静钢脱氧剂消耗的脱氧工艺”等四项国家发明专利。

他致力于新的炼钢运营模式,为冶炼硅钢、汽车钢、耐候钢等高附加值、高效率的产品提供优质低价的钢水。随着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热轧部产品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14年实现利润3.4亿元。

为了突破经验炼钢向科学炼钢转化的技术瓶颈,郑九强利用所学的炼钢专业知识,总结出“324”炼钢操作法。该操作方法全面推广后,结束了50多年来靠经验炼钢的历史。

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和炼钢技术的提高,炼钢生产中不断出现新的问题,问题也越来越棘手。但是钢铁工人的血液里有钢铁一样的坚强,郑九强从来没有被打败过。

双渣作业法是近年来在行业内推广的一种新的生产工艺。脱磷效率难以把握,渣中铁珠等技术问题此起彼伏。但与常规冶炼工艺相比,渣耗、钢耗大幅降低带来的“诱惑”深深吸引着郑九强。

郑九强通过炼钢镜观察转炉钢水温度。

2017年初,郑九强通过创新工艺路径,加强过程控制,总结出双渣冶炼前期高效脱磷技术、快速倒渣技术、降低倒渣过程中铁珠含量等先进技术,使前期脱磷率达到60%以上,年创效益13万元。

2017至10,郑九强根据150吨转炉生产实际,对转炉渣系进行了调整,总结出“造渣、调渣、溅渣”的先进操作方法。该方法在生产中应用后,转炉使用寿命由6000炉提高到17000炉以上,居国内前三位。而且全炉役不补,每年不仅节约补料1,000多吨,还挤出炼钢时间1,000多小时,每年创造效益2000多万元。

经过几年的精心训练,郑九强团队的炼钢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每个人都能炼出20多种钢,转炉车间完成了从“手工炼钢”到“智能炼钢”的华丽转变。郑九强还向公司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操作技能人才待遇的建议,让技术工人不再有“做高级技师最好”的传统观念。

张军是郑九强带出来的钢铁厂的劳模。郑九强教他如何控制氧枪位置,如何判断温度、成分等炼钢操作技术。只要是张军的操作,他都会袖手旁观和指导。如果有飞溅,帮他分析一下,找出原因。慢慢的,张军的操作水平不断提高。4年后,张军成长为炼钢炉长,他带领的炼钢班组钢耗创转炉车间历史最低。

如今,热轧部门有3人成为国家级技术能手,10多人成为省市级技术能手,1人成为省级劳动模范,2人成为全国冶金行业劳动模范。

担任工会副主席后,郑九强的视野也变得更加开阔。通过参加各种活动,他加强了与首批模特的交流。“我们的创新工作室始终专注于我们所做的事情。但是,和同行交流后,我发现人们已经形成了一种工作标准模式。”郑九强说。现在,郑九强和他的团队从创新工作室的设置、申报、专利申请、总结等流程都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形成了标准化的操作模式——只要一线工人按照工作室制定的标准操作,就能全部达到“高水平”。

“责任就是动力。无论我担任什么职务,我都必须专注于一线和工作人员。”郑九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