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墙的精神

回顾12年的常德诗墙建设的漫长道路,75岁、两鬓斑白的杨洁自豪地说,常德诗墙能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很大程度上是对一种精神的肯定。这种精神首先表现为开拓创新精神。一面墙可以有两种用途,这本身就是一种理念。其次,在内容立意上,常德诗墙有很多新意,既有古今名人,也有常德作者;既保持了全国水平,又突出了地方特色。在内容上,虽然以诗歌为主,但也有新诗、民歌和世界名著,甚至挖掘出了太平天国洪秀全未记载的诗歌。此外,在雕刻工艺上,诗墙的建设者们成功探索出一套独特的手工描绘和机器石雕工艺,雕刻出来的书画作品苍劲圆润,保持了原作的神韵,还获得了两项国家专利。一位书法家幽默地说:“你的篆刻比我的好。”诗墙的精神还体现在严谨求实的精神上比如诗墙的整体设计,从最初的想法到整体方案,讨论了不下十次。即使序言从东到西,最终出版毕加索的《和平鸽》也不是一个随意的决定。诗歌作品入围名单也是经过初选、复评、终审最终确定的。尤其是当代作品,在评审过程中都是密封的,通过无记名投票选出。3公里长的诗墙上没有一个领导题词。评委团不在乎关系,只考虑名位,不贬低自己的编辑原则,得到了中国诗词学会副会长董亮的高度赞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评委们严于律己的学术态度和无私品格。杨春秋教授写总序,多次征求意见。重病期间,他在病房里改了5次稿子。霍教授为春申阁题词。经过三次修改,他还是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如果有些东西可以改变,万齐在信中指出,...应该是无懈可击的。”诗歌墙的负责人杨杰不仅懂诗,还会写诗。曾任武陵诗社社长十余年,出版诗集。从建诗墙开始,就明确说他的诗不在诗墙上。几位评委选择了他的三首诗,但当他得知这些诗时,他只是拒绝接受。每幅诗碑、画碑都要经过14道审核、校对、纠错等程序,才能上墙;就算碰壁发现不对,也要改正,甚至不惜从头再来。在诗墙工作的21人中,18人是退休干部,无私奉献成为诗墙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一万元起步,“一毛钱也是三毛钱。”对于诗墙,他们都小心翼翼;为自己,但从不付出,不谈条件。当时办公室离沅江大桥很近,技术室就在桥下,冬天不挡风雪,夏天不晒太阳。除了一部程控电话,办公条件非常简陋。连第三年的交通费和电话费都要自己掏腰包。但是为了诗墙的修建,大家都毫无怨言的活了下来。杨杰等四位老人的七十大寿,都是在诗墙的工地上度过的。诗墙负责人杨洁,曾任安乡县委书记,参加过1962的7000人大会。他患有心脏病和多种疾病,上五楼要休息两次。医院给了他两次病危通知。但他投身于诗墙的建设。他的智慧,他的民主作风,他的严谨,影响了一批人。刘是常德市第一职业高中的校长。1991年退伍后,参加诗墙建设,担任诗歌组组长,多次外出寻访有关常德的诗歌。从65438到0997,不幸被查出肺癌。在常德和武汉治疗期间,他仍然痴迷于诗墙的建设,并提出了许多口头或书面建议。去世前,他还给市委领导写了百万字的关于常德发展的建议。陈锡纯退休前是当地文教局局长、常德师范学校党委书记,负责诗墙的雕塑组工作。为了挑选石料,他考察了几十个采石场和工厂,并带队到岳麓书院学习拓片。他严把质量关,谁不达标,谁出了错,就亲自挥锤纠正。1999年5月,他唯一的儿子车祸去世,晚年丧子。他的悲痛可想而知。然而,陈先生处理完丧事后,第二天背着工具袋默默地来到了工棚。后来,他不幸患上了癌症。临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让女儿帮他穿鞋,还要看诗墙。为抢救国家财产失去右腿的荣誉战士田工,每天坐手摇轮椅来到三里外的工棚里工作。他擅长书法和诗歌,所以他负责雕刻诗墙。不管天气是冷是热,他对工作总是一丝不苟。田工说,是党和政府的关怀让他有了今天,他所能做的就是尽力回报社会。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奠定了诗墙建设的坚实基础,赢得了人们对“诗书画三绝,天地一墙”的高度赞誉。如果说诗墙是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这种不计名利的敬业精神就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一年多来,积淀了艺术精品、展示了时代风貌的常德诗墙,被广泛认为是展示90年代中国诗书画艺术的露天博物馆。它不仅成为国家文化素质工程,也是拓展旅游美丽景观、改善人居环境的大众化设施。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曾以“抗洪于外,守时于内”来评价常德的诗墙。现在,在大堤的卫生条件下,汹涌的河水温顺地向东流去。“在外抗洪”的愿望实现了。而常德的诗、书、画、版画和后世的诗墙精神,能让历史凝视于此,让现代人重温传统文化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