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驳壳枪?

盒子枪,在中国也叫驳壳枪,官方叫毛瑟军用手枪。毛瑟工厂于1895 65438+2月11获得专利,次年正式生产。因为它的枪套是一个木箱,所以在中国也叫箱枪;如果配备20个弹匣,就叫大肚箱。它的枪身很宽,所以又叫大镜子。全自动机又称减速机,最初在西班牙研发制造,后在毛瑟工厂定型制造,称为速射型,1931年5月量产。

另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名字是自行手枪。很多人认为只有速射型才叫自行式,这是不正确的。其实在国内,紫来一直是这类手枪的一个比较正式的通称。

在北洋政府战争部的档案中,有一份1912的文件。九月,陆军部与德尚里洋行签约购买:“七里六三枪自造于毛瑟,木柄,每枪子弹五百发,价银五十八两。* * *龚景法总金额为一万一千六百两银子。天津码头交货,关税在外。”这是民国元年使用“自拔手枪”一词的证明,可能是公开简牍中见到的最早的例子之一,速射式要近20年后才出现。

在美国,由于握把的形状,一般称之为扫帚柄,中文翻译也称之为盒子枪。很多人把速射型号叫做712,说是毛瑟厂的型号。事实上,这是GECO的目录号,与毛瑟无关。

很多人也把盒子炮叫做C96,这是欧洲常见的名字。原来专指短管箱枪,和Bolo一样,是一些人所说的警用型。所谓Bolo,一个来自俄罗斯的布尔什维克,因为当时的3.9寸盒子枪而被广泛使用。

盒子枪的发明

据传,盒子炮是由毛瑟工厂的三兄弟菲德勒设计的,他们利用闲暇时间聊天。为什么会有争议?然而,这支枪最终被毛瑟兵工厂的老板毛瑟申请了专利,所以一些人把它作为毛瑟积极参与的证据。

但德国的专利法允许公司作为代表申请人和专利所有人,不像美国,由发明人命名,然后转让专利权。然而,是毛瑟自己在美国申请了盒子枪的专利。所以驳壳枪也叫毛瑟手枪。

第二个原因是二战结束后,驻扎在毛瑟工厂的美军指挥官,知道自己吃了什么药,下令用火把毛瑟工厂的唱片烧掉。从那以后,世界各地的毛瑟步枪和毛瑟手枪都失去了出生证明,所以每个人都必须猜测。被烧毁的记录还包括研发日志等文件,因此究竟是谁发明了盒子枪仍有争议。

盒子枪,在毛瑟工厂也被称为Fidler手枪,是三兄弟与它有很大关系的另一个证明。德国的驳壳枪已经量产40年了,内饰几乎没有变化,可以说原设计近乎完美,没什么好改进的。拆驳壳枪基本不需要工具。只有驳壳枪的一颗子弹才能拆枪。盒子枪是典型的丑陋又近乎浪漫的那种。

盒子炮的生产

中国的盒子枪有四个来源:

65438+已知厂商至少包括:汉阳兵工厂、珙县兵工厂、大沽造船厂、山西军事工艺实习厂、重庆兵器修理所、衡阳军械局等。

汉制毛瑟7.63驳壳枪资料。

总长度:288毫米

总重量:1.16kg。

枪管长度(带枪膛):132毫米。

直径:7.63毫米。

比例尺范围:1000米

多行:6,右撇子

弗莱线的缠绕度:200毫米。

瞄准基线长度:230毫米

装载机类型:杂志

2.机修所、厂、队生产:这种盒子炮是部队机修队,除了修炮,还制造一些军械。如宋的西北机器修理所、湘西的茶陵机器修理所、八路军第四梁沟研究所等。这种材料和质量有很大的差距。有的机械修理厂设备好,材料供应好,所以产品更好。因为钢材来源被切断,敌后的机械修理厂大部分都是铁路钢材。

3.私人流动修枪制枪商贩:这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就像走医一样。史料中多有提及河北、河南、四川等地。从一个人到几个人,为土豪和小军匪造枪,按照客户的意愿在一个地方住上十个半月,手工打造。其质量因人而异,一般都会烙上原厂的一切印记,惟妙惟肖。

当然,有些是打印的不知所云。可能他们长得不像原枪,但是师傅教他们传的。这些枪很多都很难看,也没用。射几发还行,射多了就出问题了。很多表面处理都很粗糙,一看就知道是手工制作的。这些枪贩子很多都是在抗战时期被中国吸收,成为中国的军工。

4.进口商品:主要来源是德国和西班牙,通过上海和天津的洋行进口。

有一份文件,1924年9月10日,由军部和天津尚德世昌洋行签订购买:

一支口径为763毫米、枪管为963毫米、口径为1000米的新德国毛瑟手枪,共1700发子弹,外加一个空木柄和500发子弹、一颗装甲子弹、一个弹簧、一个弓簧和一个玫瑰盘,每发净价为70元整,每发价格为11.9万元整这一块的盒子枪枪管只有3.77寸,比较特别。

1934 3月12日,中信局副经理李向蒋介石报告:(9)手枪:

“主席发来电报,重庆订购了5000支手枪,20发炮弹。据检查发现,一种德国产的老牌子毛瑟,两种西班牙仿的(注:雅特、SuperAzul、皇家),价格比德国枪低一元七角。虽然德国枪的结构比较坚固,但枪杆略短,以至于射程不到200米。如果订购时要求德国枪加长,比如西班牙式,射程应该是一样的。另外,董事长曾经给Chajek pistols打电报,经过调查发现捷克工厂里根本没有这种蛤壳出售,就合并了。”

1936,国民政府财政部,支出清单中,有一项“购买手枪2万支,子弹20发,2000万发”,金额* * * 280万法国法郎。

另一个例子是蒋介石在德国给中国的电报,商务参赞兼谭伯羽:

“武昌,1938三月1:

柏林。谭伯羽先生,中国大使馆:米。请立即从德国订购300门迫击炮,每门3000发炮弹。如果有现货就更好了。我们还买了两万支手枪,20发炮弹,每支2000发弹药。如果没有库存,我们可以买其他的手枪。越快越好,请尽快详细报价。中正。"

很多通过商业渠道进口的德国盒子枪,弹匣左侧都印有“德国制造”的中文字样。

有人认为盒子枪是10发,这是不正确的。其实有6轮,10轮,20轮。前两者采用固定弹匣,后者多为外挂式。固定杂志也有20本,但极其稀少。

从以上文件可以看出,从抗战前到抗战初期,中国所做的采购都是定为20发,当然分配给中央军。因此,说中央军主要配发10毛瑟手枪并不完全正确。

在毛瑟生产盒子炮的40年历史中,内部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可以说原设计近乎完美,没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一般有1912、1920等名字。事实上,这些模型从未在毛瑟工厂使用过,大多数是收藏家后来给的。因为原始记录的丢失,现在收藏者用序列号来确定生产年代,也根据盒枪的部件特征来区分。这些项目如下:

1,锤子形状和锤子上圆孔的大小。最早的锤子有圆锥形突起,后来改成大圆孔,最后改成小圆孔。速射锤不同于其他小圆孔,一* * *有六种。

2、枪表面的纹路。一开始车内有凹痕,后来生产出表面光滑的模型,最后又回到车模表面,至少有十二种不同的表面。

3.紧握。红九(Red9)自成体系,有两种,至少有十五种不同的握把。

4.1930年后,包括速射型,换成万能安全膜。解除保险时,扣动扳机,锤子就能安全落下,不会碰到撞针。在此之前,有三种不同设计的爆破片。

5.撞针。早期用锁片固定,后来用单榫,最后改为双榫。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6、贝壳钩,有两种尺寸。

还有不同的桶,门,刻字等等。通过这两种方法,可以大致确定毛瑟手枪的生产时间。但有时也会有冲突,因为毛瑟工厂有时会用旧零件生产一批手枪,所以这种鉴定方法只能大致标明制造年份。

箱式枪的作用原理

盒子炮采用短后坐力原理。锁紧榫套在滑套下面,滑套前端卡入锁紧单元,上部嵌入螺栓下面的两个凹槽中。

击发时,后坐力使枪管和滑套及枪栓后移,枪管仍被锁住。

因为锁紧榫的前端钩在主弹簧上,所以有一个很短的自由行程。由于锁紧单元上方的凹槽,当锁紧榫被迫向后移动时,它只能顺时针向下倾斜,因此它从螺栓的凹槽中出来。

此时,枪管和滑套停止后退,因为锁紧榫仍在其下。因为锁榫出来了,插销才得以自由活动,继续打铁抛壳。最后由于力的耗尽,反冲弹簧把枪栓推回去重新装弹,又回到被击中的状态。

整个过程中,锁紧榫以前端为中心顺时针和逆时针运动。P-38的后代,贝雷塔92等。,都和这个一样,都叫落地锁栓。

速射式动作原理

在提速射式的自动操作原理之前,先对比一下速射式和普通箱炮部件的区别。

1,锤子后方下方,速射型有几个雕角。

2.在锁定单元的后侧,在速射型中增加了凹槽,用于抓钩的移动。

3.在枪管和滑套后面的左侧,凹槽明显更长。

4.根据插件类型固定弹匣。

可以全自动开火的速射型,在枪的左侧有一个选择按钮。按钮处于半自动状态时,所有操作与普通盒子枪相同。到了要转向全自动的时候,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首先,机簧是由按钮托住的,所以只要扣动扳机,机簧就不会滑脱,而是一直保持受压状态。换句话说,失去了抓铁的能力。同时,抓钩杆被选择按钮推回,推入工作位置。

操作过程中锤子与抓钩相互作用的情况。

1.挂钩已被推入汽车,锤子处于发射位置。枪机第一次拉的时候,锤还是由机簧控制的。

2.当按下扳机击发时,枪栓向后移动,压下击锤,挂钩扣住击锤,枪栓在复合弹簧的作用下正在返回原位。

3.插销回位后,推回滑套,推抓钩,松开锤子,重新击发。这种设计是为了确保枪膛在开火前被锁定。如此循环,只要扣动扳机,就会一直开火,直到弹匣子弹用尽。

这是毛瑟的速射式操作机制。量产后第1000架销往中国,序列号为10001A到101000a。在此之前,西班牙已经生产出自动盒子枪。而西班牙生产的一些自动手枪没有上述挡钩的设计,只是用枪机的复位来击铁,所以在没有完全锁死的情况下是有可能击发枪膛的。

箱式枪的实用性

盒子炮是典型的丑,近乎浪漫。历史上很少有枪有这样的定位。或许情况就是这样。拍《星球大战》的时候,我只想到把汉索洛用的激光手枪换成盒子枪。

毛瑟枪研制成功的时候,半自动手枪刚刚起步,世界上还没有军队把半自动手枪作为制式武器。毛瑟知道,如果他想成功,他必须获得一份重大的军事合同,所以他将这盒枪命名为毛瑟军用手枪1896,希望获得一份军事合同。然而事与愿违,直到1939年毛瑟工厂停产,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采用盒子枪作为陆军的制式武器。

盒子炮的生产推迟了40年。毛瑟工厂估计大约是1896,毛瑟兵工厂希望为德军生产毛瑟枪。然而,直到1939年驳壳枪在毛瑟工厂停产,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采用驳壳枪作为陆军的标准武器。在这几十年里,据估计毛瑟工厂生产了大约1万门各种类型的驳壳枪。其他国家的仿制生产量是这个的好几倍。各国军队不使用驳壳枪不是因为枪支质量差,而是因为:

1,这枪价格太高;

2.它太大了,不能装备欧洲军队当手枪;

3、作为冲锋枪,不容易控制枪口跳动;

4.全自动射击前,必须将木质枪盒结合在枪身上作为枪托来控制枪口的跳动,操作复杂,携带困难。

真的是左右为难。

东方不亮西方亮,所谓瑕不掩瑜。毛瑟枪在中国真的很受用户喜爱。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水深火热,各派军阀混战,急需武器。当时日本控制西方向中国出口军火,但毛瑟枪作为手枪不在其中,所以毛瑟枪成为武装派别的首选。

在中国反帝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中,人民武装也缴获了大量敌人的武器来武装自己。所以人民军也大量装备了这种驳壳枪。打响南昌起义第一枪的起义部队总司令朱德庸用的是驳壳枪。

当年中国很多持枪者都带着两把以上的驳壳枪,一把带着木质枪套,一把把瞄准镜磨平插在腰带里,方便射击。比如杨靖宇将军殉国时,携带了三支驳壳枪,一个9毫米长枪管(长瞄准盒),一个9毫米标准枪管(大盒),一个7.63毫米短枪管(小盒)。

最有意思的是,中国人想出了一个很简单的方法,不仅解决了枪跳的问题,还把它转化为自动速射射击的优势——枪手右手握着驳壳枪,把枪机拉到速射档,手掌向上把枪抬起,伸到左前方,扣动扳机,枪跳起来使驳壳枪从左前方射到右前方;手掌向下举枪时从右前方向左前方射击;左手持枪则完全相反——真的是神来之笔,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中国人对盒子枪的感情应该比其他人更深,因为中国使用的盒子枪数量绝对超过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冯玉祥将军甚至给一个手枪旅配备了驳壳枪,每个旅有两把驳壳枪和一把大刀。据估计,中国至少有40万支盒子炮。如果毛瑟生产654.38+0万门盒子炮,其他仿制品占50万门,中国占近三分之一。一战结束,德国战败后,由于《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德国销毁了大量的盒子炮,使得其数量进一步减少。

盒子枪在现代手枪中用起来并不舒服,握把的设计也不适合任何人。而深受盒子枪影响的中国人,在仿制其他类型手枪时,也使用了这种握法。

在口径方面,最初的设计是7.65毫米博尔夏特,因为这是当时生产的第一把半自动手枪。博尔夏特并不成功,后来被改进为P-08Luger,成为名枪。盒子炮正式生产的时候改成了7.6325 mm,也叫30Mauser,很受欢迎,直到停产都是主力口径。

俄罗斯也曾大量使用被称为Bolo的短管盒子炮,其受欢迎程度从后来的7.6225 mm托卡列夫子弹就可见一斑,其外观元素与30Mauser如出一辙。一战后,德国将许多盒子枪改装成9mm,握把两侧刻有红色大字以示区分,收藏者称之为红9。

把毛瑟从30改成9 mm很容易,因为两者的底径几乎一样,9 mm的子弹更短,所以除了膛和枪管内径,其他都可以保持原样。

中国山西军事工艺实习厂曾经生产过一个11.43 mm口径的盒子枪,因为是民国十七年批量生产的,所以叫一七式,枪身右侧刻有生产年份,如“民国十八年金灶”,左侧为“一七式”,均为篆书。这是世界上唯一生产这种口径盒子枪的例子,所以在收藏者中非常有名。近年来,中国新旧零件混用,大量出口美国。碑文一应俱全,价格自然暴跌。

另一种是速射改装盒子炮,也是中国的。枪身左侧,有兵部的齿轮和弓。右侧有一个类似太极图的会徽和“自来手枪”字样。口径改为9 mm,价格只有45口径的一半。枪壳是新生产的,没有选择按钮,和原枪不一致。况且“自备手枪”字样上方也没有印生产日期,比如32-11,民国32年11生产。

盒子枪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就是枪套在把手上倒过来,马上变成冲锋枪和肩射武器。这在当时是非常保守的做法。传入中国后就成了套路。无论是白朗宁(8寸1900机型)、左轮手枪,还是毛瑟(1912-1914机型),都被赋予了这个功能。这也是盒子炮对我国军械发展和使用影响深远的旁证。毛瑟厂也生产有长管和枪托的炮骑型,但产量不多,大谷造船厂也有少量生产。

盒子枪的正式装弹方法与毛瑟步枪相同。使用10圆的桥夹,从上面压。不管是7.63mm还是9mm,都可以用同样的桥夹。如果没有,5.56x45mm的桥夹可以凑合。如果没有桥夹,固定弹匣式几乎无法使用。它需要一只手拉枪栓,另一只手装弹,两条腿同时夹住枪。

毛瑟的另一个有趣之处是它的照片门,规模高达800或1,000m!当然,这是没有意义的。就算有人能用手枪瞄准1000米的目标,就算7.63 mm是初速很高的子弹,飞了1000米就没动力了。7.63毫米,9毫米子弹和桥夹。7.63× 25mm子弹,初速:425m/s(1.395 ft/s),枪口生命力:50.6m-kg,弹头重量:5.5g (85格令),全弹重量:10.7g,这个初速在357Magnum出来之前是世界冠军。

在实际应用中,50米是一个合理的距离,配合枪托,可以对100米左右的目标进行射击。再往前就有点难了,盒枪的榫头安装在滑套的右后方。但由于驳壳枪的枪管长,有效射程远,只要大致瞄准,命中率就很高,基本上是指打哪里。即使瞄准镜被打平,有些神枪手还是能随便打中200米外的电线。

盒子枪的收藏

收藏一把盒子枪可能是很多人的愿望。但是如果你想用它来射击,你必须小心。这些枪至少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了。盒子枪最常见的问题是枪栓榫,这是唯一阻止枪栓击中射手面部的部分。

使用多年,难免磨损,甚至是厂家使用的金属材质太软。当弩箭后退的时候,弩箭被切断,让弩箭可以毫无阻碍的自由飞翔,射手的眼神和脸色都惨不忍睹。这是十几二十元的部分。最好在射击前更换,但不要把原装的扔掉,因为上面有很多序列号,丢失一个有序列号的原装零件会使枪的价值大打折扣。

以民国初年为背景的小说,常有描写盒子枪的段落。“拔出盒子枪砍过来就是梭火”,形容盒子枪的威力。当时无论个人、军阀还是山大王,只要提到手枪,都是盒子枪。电视剧《长白山上》到《剪梅》,剧中英雄都是手。

被军官用星带列队,用盒子枪敬礼的女兵。后排又在军帽上戴了一顶草帽。从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国民革命军北伐、抗日战争、国家内战,到朝鲜战争,盒子炮几乎与中国近代史密不可分、紧密交织。

翻开老照片,从上海的街头,到深圳的边境,到东北老山的密林,都有它的踪迹。它陪伴我们度过了艰难的岁月。对盒子炮的热爱是无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