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进运动对美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美国的西进运动开始于18年底,结束于19年底,并逐渐向西扩展。

西进运动有其历史必然性,当然美国也有所有的可能性。首先,18年底,美国东北有经济发展的优势,工业革命已经开始。工业革命的发展迫切需要原材料和资源,同时也需要拓宽生产组织空间以维持其充分发展。其次,1783美国独立后,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大市场来统一国内局势。比如西部大开发可以有更多的交易空间,可以利用两个市场进行资源互补。独立的13州,尤其是东北部,以重工业为主,农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小,而西部是未开垦的处女地,生产潜力巨大。例如,发展可以充分供应东方的基本材料和生产资料。第三,美国政府鼓励东部移民西进,并以武力支持,为西进运动提供了可能。

西进运动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具有显著的特点。按照现代化理论,属于内生现代化。[1]应该说西进运动是以内部现代化为特征的典型例子。西进运动不同于普通欧洲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是立足于自己国家发展自己领土的活动。它是直接主观的和建设性的。它通过迁移使人口分布更加合理,将人口与闲置土地数据结合起来产生效益。同时,这场运动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历史之长,在世界近代史上也是罕见的。它还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大量的东部移民可以有意识地或在政府的鼓励下南下西部,为西部的腾飞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由于西进运动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进行的,这就决定了运动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特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侵略扩张、血腥屠杀和种族灭绝的政策,给当地印第安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是其最大的污点,但其积极的历史影响是无法抹去的。该运动对美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和军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美国的发展及其未来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西进运动是一部血泪史,但客观上是一部创业史。

首先,西进运动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1,机械化、区域化、专业化的实现。

美国西部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尤其是广阔的耕地。美国可耕地高达40% [2],大部分集中在西部,这里平原众多,土壤松软,日照充足,降水充沛,气候适宜农业种植,为美国农业的机械化、区域化、专业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西进运动兴起后,中西部地区迅速成为著名的粮食基地,农业区域化、专业化日益形成。据统计,1839年俄亥俄州小麦产量达到1660000蒲式耳,1859年伊利诺伊州取代俄亥俄州,小麦产量达到238000000蒲式耳。到1861,威斯康星州取代伊利诺伊州,成为新的小麦生产中心。据统计,从65438年到0859年,整个中西部生产了全国小麦产量的54.95%,仅俄亥俄州、伊利诺伊州、威斯康星州和印第安纳州就占了全国小麦产量的40%,后来发展成为俄亥俄河和安苏里河以北的“小麦王国”。美国内战后,因为农业被推向市场,玉米产量也增加了。棉花种植也从大西洋沿岸发展到墨西哥湾,西南部成为主要的棉花种植区,密西西比河以下的阿拉巴马州成为“棉花王国”。畜牧业也不断发展,辽阔的大草原成为美国的“畜牧业王国”,初步形成三大农业区。在西北,一些富裕的农民变成了农业资本家,出现了大规模的农场。据统计,在1860,仅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农场就占中国农场总数的57.6%,其面积占中国农场总面积的59.8%。资产占全国农场资产总额的54%。例如,“世界第一大农场主”迈克尔·苏立文在伊利诺伊州拥有8万亩土地,雇佣一两百名雇工,饲养5000只羊。此时,随着西部农场的壮大,东部农业基地不断向西部转移,西部农业专业化、区域化发展迅速。西部农民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大部分来自东部,为东部的制造业扩大了国内市场。同时,西部的畜牧业、小麦等基础物资满足了东部城市和人口发展的需要,也促进了东部相应的农副工业、肉类加工、罐头食品工业和织物食品工业的发展。同时,西部的植棉业为东部工业提供了植棉织物,为取代南方的植棉中心奠定了基础。西进运动也大大加快了美国农业机械化的进程。由于西进运动,生产的扩大和生产工具的落后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刺激了农业机械化的发明和使用,促进了美国农业机械化的早日实现。仅在1865-1900期间,美国就有12000项农业发明获得专利。从1820开始,出现了马拉犁、割草机、钢犁、脱粒机、马拉手剪、小麦播种机、玉米播种机、谷物捆扎机、轧花机等。相继问世,从备耕到收割庄稼几乎每一道工序都实现了机械化。据统计,到1855年,我国已有10000台种子收割机,而西方蒸汽机的使用进一步提高了其机械化水平。资本主义大农场使用机械化成为推动农业生产的强大动力,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了美国农业工业水平。西进运动对西部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本上形成了整个“美国方式”农业,为美国成为工业强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西方工业的发展和崛起。

美国西部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从宾夕法尼亚州到阿拉巴马州的矿产资源占全国的13%。铁矿集中在苏必利尔湖,黄金和石油资源也相当丰富。此外,西部也有丰富的水资源。北部的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这些作为原材料和能源是工业发展的必需品,所以东部制造业西迁。从19世纪中叶开始,食品加工、罐头制造、农业机械制造、煤炭、钢铁等工业向西方扩散。到1860年,西部有企业54000家,职工30万人,产值51600亿美元。[3]西部丰富的资源让西部企业如鱼得水,尤其是矿业的崛起显示了西部令人着迷的优势。1848出现了“淘金热”。它的影响是世界性的,吸引了更多的人从世界各地来到西方。与此同时,采矿业的兴起也使得其他相关行业纷纷发展。这个时候美国的贸易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据统计,1820美国大湖地区交易额没有超过2万美元,181860只有878万美元左右,目前已经增长到1852亿美元。随着西部工业的不断推进,西部移民具有更强的开拓能力,有可能向偏远的“远西部”迁徙,从而将工业革命浪潮进一步引向太平洋沿岸。这种波浪式的工业进步为美国尽快实现工业化奠定了基础。这也是美国经济内生发展的具体表现,实现了美国经济的扩张,大大提高了美国的工业总产值,为1894的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奠定了基础。

3.运输业的革命

由于西进运动的不断推进,东西方的联系加强了。此时东西部的交通条件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那些税收渠道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改革交通工具和道路成为交通革命的任务。第一次革命是汽车和航空工业的发展。1807年,富尔顿成功建造了汽船“克莱蒙特”号,美国进入了蒸汽航海时代。随着蒸汽航行的迅速使用,以密西西比河为主体的内河航运系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65438+20世纪三四十年代,密西西比河“成为整个内陆平原的大动脉”[4]蒸汽航行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运输速度,加速了货物的流通。与此同时,交通道路也得到了迅速改善。第二次革命是在东西方开凿运河。在铁路运输发展之前,由于西进运动的地理扩张,迫切需要加强联系,以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于是开凿运河就成了自然。1825年伊利运河的开通,成为连接东西方的第一条水陆通道。随后,四条运河相继修建,运河的开凿降低了运输成本,扩大了货物运输量,有利于移民进一步西迁,开辟了新的移民区。交通运输业的第三次革命是铁路建设,铁路的优点是速度快,运载量大。从65438+20世纪30年代开始,政府的鼓励和资助掀起了全国范围的铁路建设热潮,并在几十年间建成了5条横贯大陆的铁路干线,解决了美国交通运输的“瓶颈”问题,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有效地促进了工业革命向西部地区的传播,也促进了西部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特别是五大湖地区迅速成为美国重要的核心工业区,也将工业基地扩展到了太平洋沿岸。

4.西方城市的崛起

西进运动促进了农业、工业和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也推动了美国城市化的进程。美国原来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东北部。美国学者埃里克·兰帕德认为,这些城市不是工业发展的产物,而是交通和商业贸易发展的结果。例如波士顿、纽约和费城。当时全国城市人口比例很小。1790年,中国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只有20万,仅占总人口的5%。[5]随着西进运动的推进,西部城市化水平发展迅速。据统计,1820-1840期间,全国城镇人口增加了115000人,其中1/5集中在阿帕拉西部。[6]随着人口的不断西移,人口中心和商业、交通据点也随之西移。西方的城市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是由计划城镇发展起来的城市。这些城镇首先被土地投机者选中,购买并规划,然后卖给移民。在政府的宏观引导下,这些城镇迅速发展成为大城市,如马里塔、克利夫兰和辛辛那提。第二种是因矿镇而发展起来的城市。特别是在淘金热中,涌现出许多城镇,如旧金山、丹佛和弗吉尼亚。第三种是阿比林、考德威尔等牛镇,起源于大平原的长途贩牛。第四是优越的环境,发达的贸易,良好的文化积淀,吸引更多的人向城市聚集,比如列克星敦,纳什维尔。五是出现在铁路附近的铁路小镇。铁路的修建为沿途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也使许多靠近铁路线的村镇发展成为大城市,比如匹兹堡。随着西进运动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比例不断增加。西部城市的不断涌现,增加了城市在整个美国的比重,从而推动了美国的城市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