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上有一架战斗机。是什么类型的?
建国后,新中国迅速开始模仿生产喷气式战斗机。6月5438+095110日,中苏政府正式签署《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联盟和中国关于组织飞机修理和发动机修理及飞机工厂对中国人民技术援助的协定》。同年4月18,重工部成立航空工业局,主管飞机维修。1953,1953年2月23日,中苏两国政府换函,苏联授予中国制造喷气式米格-15 Bis(包括发动机)的许可。但在6月1954+10月12,根据苏联政府的建议,中国政府决定停止米格-15 Bis的试制,尝试生产性能更好的米格-17A及其发动机-歼-5取而代之。
中国仍有少量歼-5在服役。
1951年末,航空工业局* * *拥有18工厂,员工近万人。1951年65438+2月,周总理亲自主持会议,决定用3至5年时间试制成功苏制雅克-18初级教练机和米格-15。后战机项目改为试制更先进的米格-17喷气式战斗机。1954年,我国第一批飞机及其发动机试制成功。两年后的9月8日,1956,沈阳飞机厂成功试制了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歼5,即μиг-17ф(米格-17F),随后获准批量生产。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可以批量生产喷气式飞机的国家之一。
同时,空军进口的原米格-17新机移交给空军上海13厂。该厂于1959年7月开始进行米格-17的试修准备工作,该机型在国内任何一家工厂都没有维修过。为满足修理任务的需要,空军党委批准空军13厂扩建,工程部责成13厂从原来的飞机修理发展为1960同时修理发动机的综合厂。1960年3月底,在首架米格-17飞机的试维修任务即将完成之际,由于形势的变化,空军党委常委会决定,上海空军13厂今后不再进行基本建设,因为机场不能用于高速飞机试飞。因此,该厂停止了对当年已进厂的两架米格-17飞机的维修。1961 5月,空军工程部遵照空军参谋长张廷发的指示,给13厂下达任务,要求将1米格-17飞机改为教练机。工厂于8月开工,9月完成试改装任务,但因形势变化未能继续。
歼5由沈飞工业公司研制,是单座单发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主要用于日间拦截,具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歼5是苏联米格-17ф(米格-17F)战斗机的仿制品。米格-17F 51于9月首飞,52年底开始量产。第一次飞行的试飞员是吴克明。当时的歼5叫56式,直到1964才改名为歼5。
上图是第一架歼5,当时的编号涂装和现在的涂装不一样。1954年6月开始试制,719年7月原型机首飞成功,13架歼-5采用苏制零件组装。1956年7月3日,首架歼5总装完成。9月8日,歼5战机由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通过国家鉴定验收后,即可批量生产交付部队。9月6日,438+00,庆祝大会在沈阳举行,聂元帅出席。为歼-5装配的涡喷-5发动机也于同年6月通过试车,投入批量生产。中国的航空业从此进入了喷气式飞机时代。到当年9月,15,4架国产歼5飞机制造完毕。这四架飞机参加了1956的国庆大典。1959下半年停产,生产了767架歼5,有力支持了人民空军建设。
歼-5,国产战斗机的起点歼-5采用单座、单发、机头进气、后掠中翼布局。后掠中翼后掠角为45°,为双梁结构。机翼内侧有一个角度可控的可伸缩襟翼。副翼偏转角范围为65438±08。起落架舱位于机翼根部,主起落架装在机翼的两个舱里。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机身为流线型机身,横截面为圆形,机头送风。机身后部装有一个可操纵的减速板。垂尾分为上下两段,下段固定在后机身斜框上,上段可拆卸。垂直尾翼后掠角为55° 41′。方向舵可以转动25°。水平尾翼后掠角为45°,安装在垂直尾翼下部的顶部。电梯可以向上旋转32°,向下旋转16°。第一个三点式起落架是单轮。前起落架安装在前机身下部的轮舱中,主起落架安装在机翼中。主起落架装有缓冲器,前起落架装有减震器和减摆器。主轮胎压为8.34×105 Pa (8.5 kg/cm2)。密封的单人座舱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扔掉舱盖,弹射座椅可以保证飞行员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安全下机。控制系统是硬控制的。副翼翼和升降舵翼是电动的。液压系统用于收回起落架、襟翼、减速板、可调喷嘴和控制副翼。空调系统用于刹车、密封驾驶舱、紧急起落架收起和紧急刹车等。
使用涡喷-5离心加力涡喷发动机,静推力2600公斤,加力推力3380公斤。该发动机是苏联克里莫夫设计局VK -1F发动机的仿制品,VK-1F发动机是米格-17发动机。1951航空工业局成立后,开始组织发动机生产,学习苏联喷气发动机新的生产工艺数据。在苏联的协助下,引进了VK-1F的专利制造权。65438年6月至0956年6月,国内知名发动机设计师吴大观等团队在沈阳航空发动机厂(现“沈阳黎明机械公司”)成功仿制涡喷-5。1964年生产任务转移到Xi安红旗机械厂,66年投入批量生产。涡喷-5加力推力3380公斤,最大推力2700公斤,额定推力2400公斤,巡航推力21.60公斤。不同状态的油耗从2kg/kg/小时到1.05kg/小时不等。发动机内燃油1170 kg,外接两个400升副油箱。
机载设备包括超短波指挥站、无线电罗盘、无线电高度表、信标接收机、敌我识别器、尾翼保护器、测距仪等。
机翼为后掠中翼,副翼偏转角范围为65438±08度。2门23-1式23mm炮安装在机头左下侧,1门31式37mm炮安装在机头右下侧。装载量是200发。23-1机枪的初速为680m/s,射速为800发/分。弹种有air 23-1,air 23-1,air 23-1,air 23-1,air 23-1自练弹。37-1型初速690米/秒,射速400发/分。开发始于1954。当初由于该炮性能落后,苏联又有后继型号存在,为避免浪费,只计划少量生产。后来由于对歼5的需求越来越大,最终生产了236门,并于1959年停产。翼下可挂两枚100-250kg的炸弹。
37毫米和23毫米炮弹威力相当大,但这并不能使整个武器系统比同时期的其他先进战机更强大。像米格-17和米格-15,歼5使用的这两种不同口径的火炮,其初速和弹道差别很大,瞄准镜无法协调,校准调试只能取中间值。在400米外,弹着点已经分散,其中37门炮向上倾斜,23门炮向下倾斜,因此瞄准和射击操作往往是正确的,但炮弹很难。这一缺陷在美国和台湾飞行员的回忆录中也可以得到证实。我军总结经验后,强调射击距离要压缩到400米以内。有的飞行员为了保证命中而开火,甚至逼近300米以内,却冒着命中目标或者被爆炸碎片击中的风险!而F-86,由于6挺12.7mm机枪与瞄准镜配合良好,在1000m的距离上,依然可以更加精确密集地射击。另外瞄准镜设计的很好,所以在实战中火力并不逊色。另一个问题是,歼5携带的炮弹数量远远少于F- 86,持续作战能力略显不足。
歼-5是在歼-5 A的基础上设计的全天候双座喷气式教练机,由成都飞机工业公司负责。在苏联,米格-17/19没有教练型,飞行员要在米格-15的教练型上训练。
1964年初开始研发工作,1965年初正式下达歼5研发任务,开始详细设计。歼-5 A总设计师屠呦呦再次担当重任,不仅主持设计,还担任飞机试制领导小组副组长。当时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在满足教练任务的前提下,尽量节约,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在设计现场,涂继达强调最多的是:设计师的笔是有金子的,一点一滴都关系到飞机的制造成本,设计数据不能留下祸根。如果有问题,设计改了,只要1元钱;试制时可能要花100元或1000元改进;如果是批量生产改的话,可能要一万元或者几十万元。我们要算这笔账,因为我们国家,我们工厂还很穷。什么样的思维,什么样的创造精神和工作态度。设计图纸下发后,涂继达带领设计师们深入车间,和工人们一起准备实验,一起做实验,一起解决试制中的问题,努力推动平面从图纸到实物。试制一直快速经济,全机研制费用仅花费654.38+0万余元。样机于1966年4月交付,并进行了静载试验。第二架原型机于1966年5月首飞。1966 12正式定型投产,截至83974架。除了装备空军和海军,歼5还援助或出口到第三世界国家。
点击查看:使用歼-5的“八一”表演队介绍。
因为歼-5是在歼-5 A基础上改装的喷气式教练机,外形和性能都差不多,受力结构没有变化。头部保留了a的唇瓣,但尺寸略有缩小。
由于由单座改为双座,机身结构发生了变化。同时,装备和军械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动力装置为涡喷-5无加力的涡喷发动机,是歼-5采用的涡喷-5的改型,额定推力2400kg,最大推力2700kg。
J -5的老师和学生都有控制装置,但老师可以接管学生之外的控制。车载液压系统分为主液压系统和助力控制系统。机翼下有两个副油箱,容量为2×400升。主要机载设备包括由WL-5双控自动无线电罗盘、XS-5A无线电信标和WG-2A无线电高度表组成的盲降设备,可实现全天候盲降。
歼5战机还装备了CT-1超短波电台和JT-4A对讲机。其他装备与歼-5A基本相同。
该机装备23-1航炮,弹药40发,火炮2门,比歼-5A少260发。机翼下可挂两枚250kg炸弹。据说在歼5的研制中,首次实现了弹壳机的空中收弹。站长自己也不知道歼5为什么把弹壳收在试验机里,因为23-1机枪不像M61那样是无链供弹武器,不需要把弹壳送回鼓里。
歼5最显眼的瞬间是它曾经被解放军空军“八一”表演队选中,上图是它的英姿。但说实话,这些古董机在90年代还是用来表演的。唉...还好现在是J -7EB,虽然也很古董,但还是好一点。
目前在成都机场还能时不时看到歼5在飞。据说它的任务是训练飞行员,在新飞机试飞前做飞行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