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中的质子数与“质量越大,引力越大”定律有关系吗?

比较两个氢原子,其中既有斥力,也有引力。斥力包括质子之间的库仑力和电子与电子之间的库仑力,重力包括第一原子的电子与第二原子的质子之间以及第一原子的质子与第二原子的电子之间的库仑力。因为电子在运动,所以它们之间还存在磁力(包括电子的自旋),可能是引力,也可能是斥力。这里引力和斥力之和绝对相等吗?不,这和他们之间的距离有关。在一定距离上,它们会相互吸引,结合成氢分子。所有原子组合成分子的形式都与原子间的电磁力有关,这在分子化学中是很清楚的。正是因为电磁力的存在,物质粒子的结合形式不同,才造成了物质分子的多样性。那么分子(包括一些原子和原子)之间的力是什么呢?因为既有电磁斥力又有电磁引力,分子力有时表现为引力,有时表现为斥力。参考下图,当距离小于r0时,随着距离的减小,排斥力和吸引力同时增大,但排斥力迅速增大,表现为排斥力;当距离大于r0时,随着距离的增加,斥力和引力同时减小,斥力迅速减小,表现为引力。一般来说,如果大于10r0,可以忽略为零。但我认为,虽然随着距离的增加,引力很小,但也不能忽略,因为引力比电磁力小1039。我们有理由认为,虽然一个物体中的分子与另一个物体中的分子之间的电磁引力在宏观距离上很小,但考虑到宏观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电磁力是一种重叠力,其作用可能不小。比如地球和地面上的人之间的质子电子对数量大约是一个,地球的质量大约是人的1023倍。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这个人与地球之间的电磁力经过1051次叠加后仍然为零?在我看来,由于人们的不小心,把宏观物体之间微弱的电磁力误认为是引力。换句话说,所谓万有引力,其实就是宏观不带电物体之间电磁力的外在表现。基于以上认识,我提出以下看法:

第一,宇宙中只有三种相互作用:弱力、强力和电磁力。正如老子所说,“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这三者相互作用,既相互关联,又创造了这个繁荣多彩的物质世界。所谓“引力”,无非是宏观不带电物体之间电磁力的表现。电磁力在宏观不带电的物体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表现为分子尺度的分子力,宏观距离和恒星之间的引力,更大宇宙距离的斥力,比如星系。宏观不带电物体之间电磁力的大小不仅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关,还与物体的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如数量、排列、运动状态、质子、电子、中子、亚核粒子是否自旋等。

第二,不存在“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定律只是一个近似的符合定律,更精确的定律与物质结构有关。引力的本质是地球与地球表面物体之间电磁力的宏观表现。重力加速度不完全由地球位置决定,还与组成粒子(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的数量、排列和运动状态有关。)的研究对象。没有所谓的“引力质量”,没有引力是因为物体有质量。我们无法用天平或电子秤精确测量一个物体的质量,也无法用所谓的“万有引力定律”精确测量一个天体甚至宇宙的质量。我们只能用牛顿第二定律测量物体的惯性质量来测量物体的质量。不存在“引力子”,宏观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完全是通过光子。没有“引力场”或“引力场”,这是电磁场的作用。所有与引力有关的定律都是电磁力的结果,引力来源于电磁力,包括光在引力场中的弯曲,都是电磁场作用于电磁波的结果。

有人可能会说,万有引力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而且已经被证明是正确的。但是我们要认识到,它有很多文章开头提到的缺陷,而电磁力没有;相反,电磁力更符合中国古代太极图思想。老子说:“万物负而持阳,冲而以为和。”电和磁不就是阴阳统一吗?有时候是斥力,有时候是引力,不符合阴阳有阴阳的思想。而且宏观物体之间的电磁力理论不仅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个力与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还可以解释更多万有引力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详情如下:

1.从库仑定律可以看出,向外辐射场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距离的关系无需解释。与质量的关系:由于每个宏观物体的质量与其中所含的质子数大致成正比,所以人们把因质子电子对数增加而应该叠加的与质子电子对数成正比的电磁力误认为引力。根据电磁力的叠加原理,可以推导出一个计算宏观物体之间电磁力的粗略公式,其中k '是一个待测常数,其中N1和N2表示两个物体所含质子或电子的数量,r表示它们质心之间的距离,f表示宏观物体之间的电磁引力和电磁斥力之差或外部表现力。这个公式适用于宏观距离上不带电的宏观物体的作用。可见,这个公式能适用的地方,“万有引力定律”正好适用。因为分子尺度的电磁力是分子力,所以可以预言,分子或量子尺度的粒子之间不会有所谓的“引力”,也不会有小尺度的“引力”无限叠加形成的黑洞,除非宏观物体之间的电磁力叠加能有这样的效果。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宏观物体之间的电磁力和物质结构有很大的关系。要知道原子中的中子也有自旋,它们也可能对另一个物体中的质子和电子产生一定的作用。所以上面的公式是忽略它的影响而得到的,可能需要改进才能准确。另外,由于物体本身在宏观尺度上具有不同的物质结构,物质粒子的排列和运动状态的变化都可能引起电磁力的变化,所以说明上面的公式是一个“粗略”的计算公式,所以没有给出它的常数值;而且空间也有不同的恒星结构,所以上面的公式在宇宙的大尺度上不一定适用,比如遥远的星系。

2.“2003年2月11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布了当时探测到的宇宙学参数,并认为宇宙中存在‘反引力’,因为观测结果显示,许多星系在引力作用下不是减速,而是‘加速远离’。”这是引自一个网站的话。人们在观察不符合万有引力定律的现象时,总喜欢寻找其他力的影响,以为是“反引力”或“第五力”甚至“第六力”的作用,却没有重新认识现有定律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根据新理论(万有引力来源于电磁力),认为分子尺度以上的宏观物体之间的电磁力是引力,其中电磁引力和电磁斥力同时存在,在宇宙更大尺度上构成星系的天体结构与我们宏观物体或行星的物质结构有很大不同,不能认为也会是引力。中国先贤易经的哲学,有“物极必反”、“一物必反,一物必反”的道理。由于组成星系的分子数量众多,带电粒子之间的电磁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引力的强度倍数。据预测,当分子数量达到极值时,星系将表现为“宇宙排斥”,就像分子尺度在r0以内一样。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遥远的星系在加速远离我们,而且越远越快。当爱因斯坦将斥力项引入宇宙的方程时,他找到了它存在的依据,但这种斥力项只能在大尺度星系间表示。

3.1986年初,美国物理学家e·菲施巴赫(E. Fischbach)和四位同事在著名的《物理评论与通讯》杂志上发表文章,称自然界可能存在第五种力,他们是基于“重力加速度值”(g)的异常现象——同一地方不同物体的重力加速度值不同。根据新理论,引力来自电磁力是一个推论。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粒子数,不同的排列,不同的运动状态。虽然它们在各方面对地球粒子的影响要小得多,但总能产生可观测的效应,即异引力。即使是同样质量的物体,也会因材料结构不同,在同一地点测量重力时产生差异,导致“重力加速度值”(G)的异常。刘武清在这方面做过很多实验[二],其中一个是用电子天平测量两个圆柱形磁铁质量的对比实验。将它们堆叠在一个垂直磁极相对的金属管中,发现排斥堆叠位置的质量小于吸引堆叠位置的质量;另一个实验是测量电容器在充放电过程中的质量变化,发现有的质量增加,有的质量减少。刘武清认为这是屏蔽电磁力影响重力的效应,并申请了发现专利。众所周知,自然界只有一种电磁力,这只是同一物体的物质粒子(如电子、质子、中子)的排列结构和运动状态(如绕地核旋转或自旋)发生变化,引起地球与物体之间电磁力发生变化的一个例子。而且宏观物体之间的电磁力是无法屏蔽的,因为任何宏观物体都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其中必然包含可以受电磁力作用的粒子、电子和质子,包括被屏蔽的物体。从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知道,通过测量物体之间的引力(宏观物体之间的电磁引力),是无法精确测量物体的质量或者某个地方的重力加速度的。否则,你要认为质量不变,重力加速度不一样,你要认为重力加速度不变,质量不一样。

4.狄拉克在1937中提出了著名的大数假设,其内容是:“自然界中任何两个大的无量纲数都是相互关联的,它们都是由一个简单的数学关系联系起来的”。[iii]他描述了从粒子世界导出的极大极小和从宇宙导出的极大之间的必然关系。因为宇宙和粒子世界都是同一个相互作用的电磁力的结果,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必然的,大数假设在新理论的基础上必将成为大数定理。提到引力常数g的值会随时间变化。根据新理论,不存在这种相互作用,这个虚常数必然会随着时间、地点和物质结构而变化。

5.人们根据质量与光度之比测得的质量,总是比物质绕星系旋转曲线、双星系统引力、动态平衡条件等力学方法得到的质量小得多。原因是什么?有人得出宇宙中存在大量具有机械效应但不发光的暗物质的结论是无稽之谈。因为新理论预言,物体的质量(包括天体的质量)无法用“万有引力”的方法精确测量,“万有引力”应该在更大的尺度上表现为斥力。同时也告诉我们,宇宙学需要一个新的理论,可能是大尺度的膨胀结合小尺度的环绕理论。但我相信天地会遵循同一个“道”,上帝不会让宇宙对自己不可理解。

上述问题中,一方面引力理论难以解释其成因;另一方面为引力来源于电磁力的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中我们知道引力质量等于惯性质量是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之一,是否会动摇相对论的基础,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是否需要重新验证。大爆炸宇宙学在宇宙质量和未来发展预测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发展。由于本人知识有限,新的理论还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完善,能被实践预测和检验的理论才是好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