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第一天需要做什么?
产后第一天容易发生什么?第一,及时开奶
产后半小时是宝宝吮吸玉的最佳时间。这时候适时开奶,既能及时满足宝宝,又能尽早出奶,让宝宝早日吃到珍贵的初乳。
但是在开奶的时候,很多产妇容易出现乳腺导管堵塞的情况,所以开奶就成了一个痛苦的场景。有些产妇在R室积奶是因为开奶时乳腺导管堵塞,出不去,乳房会很痛,宝宝吃奶,更痛。
?建议产假:
(1)从分娩前一两个月开始,可以适当按摩胸部,疏通乳道,注意不要用力过猛,否则容易损伤乳腺导管。
(2)在开始奶之前,可以用热毛巾敷在R室,热毛巾热胀冷缩,会引起局部发热,使乳腺导管扩张,使粘稠的母乳更容易流出。
但是,并不是每个产妇产后都有这种情况。如果不能热敷,适当的按摩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当然,如果你是在产后半小时内开始吃奶的,你肯定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些事情,所以你在分娩前要多加注意。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可能有人会告诉产妇:初乳是黄色的,看起来很脏,不要给宝宝吃。咸丰时代不要相信这种东西。可以称之为软黄金。初乳中的营养成分不在覆盖范围内,初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宝宝吃了之后,身体会更好。别浪费了。
第二,你需要忍受各种痛苦,你需要适当的走路。
无论是顺产还是剖腹产,这两种分娩方式都有可能造成产后疼痛。
如果顺产,产妇可能会有侧切痛和宫缩痛。
剖腹产比较多,伤口疼,肚子疼,宫缩疼,翻身疼,下床疼等等。
在这些过程中,产妇会遇到很大的痛苦,而且痛苦的程度不低,尤其是有些产妇出现宫缩的时候,说起来真的很痛苦,而且生的越多,宫缩越厉害,产妇就会越痛苦。
给宝宝哺乳可以促进子宫收缩,但如果是宫缩严重的孕妇,哺乳时疼痛会更剧烈,可以感觉到宝宝的吸吮和宫缩节奏是一致的,也就是宝宝吃一口奶,子宫就会收缩疼痛一次。
还有压肚子,相信很多妈妈都觉得恐怖。毕竟真的太痛苦了。但是,压胃并不是剖腹产妈妈的专利。顺产的妈妈如果产后宫缩不好也需要压胃。剖腹产的妈妈如果产后宫缩好一点,就不需要压胃。反正要看情况。
不要认为疼痛没有任何作用。生完宝宝,即使是产后第一天,妈妈也要及时翻身,下床,适当走动。
顺产的妈妈更好。产后2-4小时左右她就可以下床了。如果伤口太疼不能下床,在床上多翻身也是可以的。至于剖腹产,产后六小时必须在床上练习翻身,一般两小时一次,要求24小时内下床。
无论多痛苦,产妇都要忍着痛苦去做这些事。但是如果太疼的话,产妇可以要求开一些止痛剂,对自己好一点是对的。
三、产后第一次排尿
顺产妈妈在生宝宝的时候需要经历长期的痛苦,出生时还要忍受胎儿的压迫。剖腹产的妈妈只是要插导尿管,拔完之后,妈妈们也会有一些不适。这些原因都可能导致产后第一次自主排尿困难。
如果长期不能自主排尿,尿液始终存在于膀胱内,不利于产妇恢复,会出现N潴留。这种情况会让产妇更容易引起尿路感染,甚至因为膀胱膨胀而影响子宫收缩。如果产后子宫收缩不好,容易造成大出血。
可想而知,女性产后第一次排尿有多重要。
因此,产妇应在产后2-4小时左右进行第一次排尿。如果有排尿的感觉,但是排不出来,可以寻求医护人员的帮助,也可以热敷腹部,刺激排尿。
心里放松,不要太紧张,慢慢来。
四、产后饮食
?分娩后的进食时间
关于吃,妈妈顺产就好多了。她生完孩子以后想吃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吃,没有时间限制。
剖腹产的妈妈不行,因为剖腹产的时候是麻醉的。这些麻醉剂也会麻醉母亲的胃。在麻药完全消失之前,如果妈妈吃了,很容易出现C梗塞。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剖腹产的产妇需要等到进入胃内的麻药完全消失后才能进食,判定标准是产妇已经筋疲力尽,也就是放P通俗的说法。排气,说明胃开始蠕动了,妈妈可以吃饭了。
?产后第一天应该吃什么?
以前很多人认为,生完孩子后,因为虚弱,需要好好补,生完孩子要给孩子吃很多好吃的,各种鸡鸭鱼肉都不能错过。
但是产后不适合这样的吃喝,饮食要清淡,因为产后女性的肠胃功能比较差,消化能力有所下降。吃得太多对妇女没有好处。
产后第一天的饮食宜清淡,更有利于产妇食欲的增加;
要有一点营养,以便及时补充孕妇的消耗;
要容易消化,不要增加妈妈胃的负担。
所以孕妇可以喝一些牛奶、粥、面、汤等。
五、注意个人卫生
大部分顺产的妈妈都会有伤口。当然,产后第一天的伤口护理不是必须的,护士会帮忙清洗消毒。
但是产后第一天恶露很多。即使有人帮忙清理伤口,也要注意局部卫生,避免感染。
如果你不方便,你的家人也必须帮助你经常改变你的卫生习惯,保持你的部位新鲜清洁。
以上都是容易被忽略的。毕竟新生儿是新人,大家会更多的关注宝宝,难免会忽略妈妈。
但是,生孩子最难的还是宝宝的妈妈。作为一个家庭成员,在保证宝宝安全的同时,要把产妇的感受放在第一位,这样才能让产妇在身心两方面都更加快乐。
产后第一天,也是准爸爸准妈妈身份转变后的第一天,我虽然开心,但是要注意的事情也没少。如果能提前做一些准备,相信产妇产后第一天的生活会更轻松。
本人懒妈,二胎宝妈,多平台原创作者,在育儿圈多年,专注于孕产育儿。关注我,了解更多。本文为原创,抄袭必究,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