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汉卡的背景

IBM PC在1981年推出后,很快就成为了微机事实上的标准,而从那以后,汉卡这个当时特定环境下的产品,也随着PC一起经历了10年。1985正式推出的联想汉卡,依然是国内技术基础最深,销量影响力最大的一款。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接下来十年,不仅仅是汉卡。当时VCD需要视频解压卡,杀毒卡,PC扩展需要更多的扩展卡。这是因为当时的处理器性能太差,内存太小,往往导致微型计算机在进行一项特殊处理时需要额外的硬件卡来辅助。

“当时处理汉字的方案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软件解决方案,如CCDOS。但是因为这需要有限的PC资源,成本低但是性能不高,所以当人们注重性能的时候,就选择了硬件方案,联想汉卡就是这样的硬件方案。当然,严格来说,它是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中国工程院院士、联想汉卡发明人倪光南。

汉卡硬件用于存储汉字库,并提供高速汉字显示功能。当用户用键盘输入汉字的编码时,汉卡软件会自动将其转换成汉字或词组,然后输入电脑进行处理。最后,包括汉字信息的处理结果可以显示或打印在显示器上。联想汉卡与其他汉卡的区别在于提供联想功能,即利用汉字的语境关联性,方便用户使用。

《中国青年报》马是这样描述的:“我看到操作者键入‘记录’二字,屏幕上会自动闪现‘记者’、‘记录’、‘记分牌’等词组。这个功能现在不算什么,但是回到20多年前,这个性能为联想汉卡赢得了大量市场。

联想汉卡的设计师倪光南,从中科院计算所参与1968汉字显示的研究开始,就开始了联想汉字输入法的初步开发。后来1983年,用Z80芯片开发的“LX-80汉字图形微机”具备了联想汉卡的基本功能。

科学家往往很难控制核心技术如何产业化,但联想汉卡的形成也说明倪光南走了回头路。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从技术角度来说,把LX-80微机系统浓缩成汉卡那样的部件,可以算是技术上的倒退,但产业化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